清丁觀鵬乞巧圖

清丁觀鵬乞巧圖

《清丁觀鵬乞巧圖》是清朝丁觀鵬的作品。該圖為紙本、墨筆,縱27.8厘米、橫384.5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七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網於瓜上,則以為得。”婦女髮絲,著墨細勻,衣褶線條流暢,飾紋刻畫細緻,佩環飄動,得“吳帶當風”之姿。
圖中貴婦成3成群,或立或坐,或相互交談,或成群結隊,或輕盈漫步,或仰穿針線,動態多姿。眾侍女忙於上燈、燒水、。執壺、捧盤、抬桌。畫卷結尾到向天齋供為止,類似連續畫,反映了七夕乞巧的風俗情景及過程。庭院內以翠竹、假山、松、梧等為布景。七夕聚會,沉浸在秋涼夜靜的氣氛中。婦女髮絲,著墨細勻,衣褶線條流暢,飾紋刻畫細緻,佩環飄動,得“吳帶當風”之姿。在此選其中兩個場景。

作者簡介

丁觀鵬:清代畫家。他擅長畫道釋人物,也善畫山水。曾與弟弟觀鶴同供奉於南熏殿。他的畫作清宮收藏很多。與陳枚等六家合作《慶豐圖》卷,《太平春市圖》卷,與陳枚、孫硝合作《丹台春曉圖》卷等,均輯入《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摹宋人雪漁圖》和《仿韓 七子過關圖》,均輯入《中國歷代名畫集》。
腰截【乞巧圖】
【岔曲頭】 新月橫銀漢,清涼入繡簾。玉人兒在晚妝樓上換羅衫,輕移玉體,慢下弧梯,嬌滴滴鶯聲婉囀喚丫鬟。
【寄生草】 梧桐院落秋光淡,黃昏人靜步卷香蓮,晚風涼玉肌無意消暑汗,步蒼苔十二欄桿全倚遍。 猛然抬頭遙望碧天,但則見語聲低哽在銀河囀,彩雲飄,牛郎織女在銀河岸。
【羅江怨】 今宵七夕,天上良緣,一年一度,烏鵲橋填,雲寒露冷相思怨。九華燈照,七孔針穿,唐宮遺事,至今流傳,七月七日長生殿。
【倒推船】家家供起天孫巧,今年秋色勝常年,梧桐影下排香案。
【四板腔】 沉李浮瓜七巧宴,相約女伴至花前。喜今宵星明月淨秋光好,露潤風清景物妍。安排下慧盒朱絲金針彩線,金瓶玉鼎花粉香奩。不多時齊聚姊妹花影兒下,拜天孫佩搖翡翠香祝沉檀。輕輕拜似楊柳臨風海棠無力,低低祝似黃鶯婉囀紫燕呢喃。光燦爛風吹鳳竹銀屏冷,影迷離雲度良宵玉宇生寒。露凝欄桿新秋月,月下南樓二鼓天。小院中夜闌人靜香菸繚繞,瑤階下花容兒倚立人意綿綿。
【岔曲尾】 喜只喜朱絲暗渡人間巧,普天下才子佳人〔臥牛〕 同如願。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
此曲為清裔溥叔明所作。用腰截的形式寫出,並可演唱。內容是把整個的乞巧節-七夕女兒節的全部活動來歷表現出來,最後的四板腔是此曲的高潮處,是文人筆下的女人風情體現。頗有盛唐風氣意蘊,顯示了古代上層社會少女的情愛追求。
此文作於20世紀初,文辭追慕古風,沒有一絲當代模擬的意思,能把曲詞寫到這個地步,也許只有這位僡三爺(溥僡字叔明)了。
腰截是北京八角鼓的一種形式,這隻曲子作得在其中可算是陽春白雪了,立於文林毫無愧色,是俗中致雅的代表作。
更為可貴的是,不像很多曲子只能讀出,不能表演,這隻曲子反而可以任由歌者表演,字格符合曲牌鏇法格律,頗為可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