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千戶所

添平千戶所--為一個遺址的名字,在明清時期,這裡聳立著一座氣勢雄偉、享有盛名的堅固城堡,象徵著湘鄂西北千萬土家人的土司王權。明朝開國丞相魏國公徐達曾親臨此城頒布誥命,揮筆題寫了“公侯干城”的金字封匾。

所街小鎮的渫水南岸,依山臨水有一塊千畝坪地,當地人稱之留駕坪。其實,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遺址——添平千戶所。在明清時期,這裡聳立著一座氣勢雄偉、享有盛名的堅固城堡,象徵著湘鄂西北千萬土家人的土司王權。明朝開國丞相魏國公徐達曾親臨此城頒布誥命,揮筆題寫了“公侯干城”的金字封匾。
據《石門縣誌》載:這裡“台宜後枕,渫水前帶,上為苗蠻之咽喉,下為岳澧之屏障。”由於此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沃野千畝,土地肥沃,早在宋時,便由覃氏立為台宜寨,屯兵鎮守。覃氏第二十八世子、台宜寨長官覃添順,於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初二日,奉明太祖詔諭組建天平千戶所,覃為千戶長,誥封武德將軍,統領各土司長官,征守湖廣施州、宣恩、大旺、永順、容美(今鶴峰)、桑植等十八土司。洪武五年改“天”為“添”。添平千戶所設立後,大興土木建城堡,占地百餘畝,城牆周圍三百八十丈,高二丈一尺。城堡內建築縱橫交錯,主房分三進,每進七開間,中間廊廊相連。設有大堂、二堂、迎賓館、東西議事廳、永貞百柱樓、鼓樂樓、講藝樓、守訓樓、恩榮牌坊。大堂高二丈四尺,共46柱,柱系楠木,粗圍五尺二寸,磉石,上圓如柱,其底四方形,大八尺以外,建築設定豪華,傳說系魯班仙師下凡領仙而築。城堡的頭門是渫水。據《覃氏四修族譜》載:頭門上方高懸“中山王”徐達所贈金字匾額“公侯干城”,靈跡斗大。兩旁是澧州華陽王贈楷書金牌對聯:“一泓渫水繞門瀾甲兵盡洗,萬疊雲山堅保障蠻豹率從。”儀門上是行書銀牌對聯:“繞十隘七里之軍民大公無我,司九夷八蠻之鎖匙與國同休。”三進門“光裕堂”上是草書銅牌對聯:咫尺是天顏一點丹心葵向陽,笑談皆神算八方黑齒草隨風。”可惜的是,這座高大雄偉、輝煌氣派的建築,據載在清初時期,被明朝潰軍一把火燒得七零八落。據傳大火三日不絕,火災之後成堡盡去昔時繁華。清雍正十三年,添平千戶所建制“改土歸流”,其疆域一部分劃歸湖北五峯縣、鶴峯縣、長陽縣和松滋縣,大部分併入石門縣,添平千戶所雖未廢除全部功能,但已大大削弱,所衙更加破敗,至解放初年,僅剩二進三間房。文革時期,作為“封建堡壘”全部拆除,至今只能找到一些殘磚斷瓦了。
添平千戶所歷時402年,作為湘鄂西北土家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塞,盛極一時,所轄地域3422平方公里,僅比今天石門縣少551平方公里。康熙《九溪衛志》載:“添平所東抵澧州(今湖南澧縣),南抵九溪、慈利縣界、西抵各土司界、北抵漁洋關、長陽、松滋界,四至周圍千數百里,此形勢之大略也”。嘉慶《澧州舉要》載:“守御添平千戶所,轄兩關、曰新關、漁洋關(今石門新關和五峯縣漁洋關)。隘十。曰:鷂兒隘、龍溪隘、長梯隘、磨崗隘、遙望隘、石磊隘、忠靖隘、漁洋隘、走壁隘、細沙隘。”添平所體制屬“軍政合一”的土司制度。覃氏族譜載:添平所從奉明戶部、兵部“行字四百九號”,誥命一道,方印一顆,賜掌印正千戶,防禦峒蠻,管束軍民,官不請俸,軍不支餉,官丁刀砍火種,自備衣糧器械,世守邊疆,遇警聽調。添平千戶所的管理設定十分嚴密。所部衙門直轄七里,即今所街鄉、雁池鄉、磨市鎮、維新鎮的一部分,設土官正千戶一員:武德將軍覃添順;設土官千戶四員:覃添秀、柳世華、王趙夔、覃志興;設漢官千員二員;王智、趙郁;設前營百戶一員:蘇明;後營百戶一員:易文科;左營百戶一員:朱一仕;右營百戶一員:黃橙愷;中營百戶一員:伍世農;青苗司:文錦;靖邊百戶:覃圭。
兩關十隘的土官百戶設定為:
兩關:新關,轄今新關鎮、皂市鎮,覃、陳、唐三姓百戶把守。一隊在新關申坪,二隊在新關東溪峪、西溪峪,三隊在新關覃家台;漁洋關,轄今湖北五峰漁洋關鎮,覃志興把守;磨崗隘:轄原磨崗隘鎮,正百戶唐宗源;漁洋隘;轄原南坪河鄉、五峯縣漁洋關西南部,正百戶鄧天禮。忠靖隘:轄原太平街鄉,正百戶陳祥。龍溪隘:轄原商溪鄉、九伙坪鄉、正百戶鄭禮英。鷂兒隘:轄原瓜子峪鄉、燕子山鄉、正百戶唐武。石磊隘:轄原楊泉鄉、袁公渡鄉、正百戶宋天榮。走壁隘:轄原商溪鄉官橋、望洋橋鄉,正百戶王添寶。遙望隘:轄原三聖鄉、河口鄉、杜家崗鄉、水田崗鄉、正百戶曾廣;長梯隘:轄原羅坪鄉、安溪鄉、南北鎮、中嶺鄉、正百戶覃拳甫;細沙隘:轄原渡水鄉、維新場鎮,正百戶伍祖珠。這件體制一直沿襲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止。
可見,當時添平千戶所處於一種自我管理、自我防禦、自給自足、以夷治夷、不受朝庭約束的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