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形黔鱷

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 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占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 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工作者首次發現了海相地層中保存的“槽齒類”完整骨架,並在化石上找到了一系列的水生特徵,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

混形黔鱷(Qianosuchusmixtus)
黔鱷屬鑲嵌踝類,為中等體形初龍,體長約4米。該生物身體構造與以往所知早期初龍有明顯差異,甚為奇特,喙部窄與魚龍類似,身體細長,頸椎15塊,軀幹脊椎23塊,尾部占身體總長一半,共有尾椎50塊,後肢及骨盆仍保持一般陸生初龍類形態,未見明顯適應水生生活的進化,甚至可能可以直立身體,身體沒有甲片保護,與侏羅紀海生的地蜥鱷類似。這種被命名為“混形黔鱷” 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占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初龍類是爬行動物演化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類群,其複雜而多樣的早期門類繁盛於2億多年以前的三疊紀時期,一般被通稱為“槽齒類”,後來的恐龍翼龍和鱷類等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主要門類都是初龍類的重要分支。長期以來,除了個別生活於淡水環境,如河流、湖泊中的屬種,“槽齒類”基本屬於陸生動物。古生物學家曾經發現過海相地層中保存的“槽齒類”化石,但是這些化石都比較殘破,並且本身沒有明顯適應於水生(海洋)環境的特徵,因此都被認為是動物死亡以後被沖刷到海洋中保存成化石的。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工作者首次發現了海相地層中保存的“槽齒類”完整骨架,並在化石上找到了一系列的水生特徵,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標本是在我國貴州省盤縣的三疊紀海相地層中發現的,包括兩具基本完整的骨架和一個單獨的頭骨。這些標本表現出一些非常奇特的性狀,如果不是發現多具相互關聯的完整骨架,我們甚至會懷疑標本上的不同部位分別屬於不同的動物,因此,這個新物種命名為“混形黔鱷”,意思是在貴州發現的具有混合特徵的鱷形動物。具體些講,該動物的頭骨、前肢、以及尾部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水生特徵,而後肢則保留著典型的陸生動物形態。對於這種奇妙的截然相反的鑲嵌式特徵組合,只能以新穎的生活方式來加以解釋:混形黔鱷生活於大陸或者海島邊緣的淺海環境中,偶爾也可以在陸地上活動。在岸上或者較淺的水中時,它以四足或者兩足行走,而在較深的水中,它則通過尾部的擺動快速游泳,捕食獵物。與混形黔鱷同時發現的化石包括大量的小型魚龍類幻龍類和各種魚類。混形黔鱷的牙齒側扁,邊緣帶有鋒利的鋸齒狀結構,形同霸王龍的牙齒,無疑是三疊紀海洋里的終極捕食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