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口關

淤口關,唐置。故址在今河北霸縣東信安鎮。五代晉初,地入契丹。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復其地,設淤口寨,與瓦橋關、益津關合稱三關。為北宋邊防要地。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升為破虜軍。

古代關口。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五代時,今永清縣屬涿州,霸縣屬莫州,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其中就包括此二州。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中的莫、瀛、易三州及瓦橋(在今雄縣)、益津(在今霸縣)、淤口(在今霸縣信安鎮)三關,遂以瓦橋關置雄州,以益津關置霸州,後宋太宗又以淤口關置信安軍。於是此後宋遼兩國便以巨馬河一線為界,永清縣在河北遼境,霸州在河南宋境。北宋前期,宋人一直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全部失地的意圖,但宋太宗兩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在澶淵定盟前的數十年間,巨馬河兩岸始終是宋遼雙方反覆爭奪的地盤。直到澶淵之盟後,遼朝仍不肯放棄對巨馬河南岸的領土要求,慶曆二年(1042年),遼興宗趁宋夏交戰之機,向宋索取後周時占領的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其中就包括霸州),結果宋以歲增銀、絹各十萬兩(匹)才求得妥協。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發現的古地道就主要分布在永清至霸縣和永清至信安鎮之間,而這一帶正是澶淵之盟前雙方爭奪最激烈的熱點地區,當地人民的困難處境不難想像,其村落中的地道大概就是他們用於自衛的主要設施。

楊延昭即婦孺皆知的楊六郎,他曾防守北邊三關(益津、瓦橋、淤口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