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腺病

da。 慢性淚腺炎 慢性淚腺炎(chr。n

一、急性淚腺炎

急性淚腺炎(acuteda。ryoadenitis)較少見。侵犯瞼部較眶部淚腺者為多,也有兩者同時受累。多數為單側發病。原發性者感染由腺開口處上行感染,繼發性者來自於周圍鄰近組織炎症的蔓延或各種急性傳染病。瞼部淚腺炎有淚腺部疼痛,上瞼外側水腫同時有炎性上瞼下垂,病初起流淚,近淚腺部球結膜水腫充血,如提高上瞼,眼球下轉,則腫脹的淚腺可自外上方結膜囊膨出,耳前淋巴結腫大、壓痛、全身不適、體溫可上升。2~3周后可有膿性分泌物在結膜囊內出現,排膿後疼痛減輕。眶部淚腺炎除以上症狀外,還可見眼球向內下方突出,向外上轉動受限、復視,症狀類似眶蜂窩織炎,化膿後排膿從皮膚面穿破,可形成淚腺瘺。治療全身用抗生素,局部熱敷,滴抗生素眼藥水,化膿則需切開,瞼部者從結膜面切,眶部者則從皮膚面切開。

二、慢性淚腺炎

慢性淚腺炎(chr。nicdacryoadenitis)可由急性淚腺炎轉來,但原發者多見或有全身疾病如結核等。臨床上見上瞼外上方腫脹,一般無疼痛,但可有觸痛,僅在上瞼外側眶緣摸到一團塊,呈分葉狀,可移動,伴有上瞼下垂。病程進展緩慢,多為雙側發病。瞼部慢性淚腺炎在舉起上瞼可見腫大的淚腺。眶部慢性淚腺炎則使眼球被推向鼻下方,眼球運動受限、復視。治療應針對病因,有時難於確診需切除送活檢以進一步確定病因。

三、Mkulicz綜合徵

mikulicz病為原因不明的雙側對稱性淚腺、腮腺慢性炎症所致淚腺、腮腺腫大。淚腺腫大一般為緩慢發生,有時也有突然急性發生。開始可以是單側,以後雙側對稱性出現腫大,不伴有局部疼痛或全身不適,腫大的腺體軟有彈性,在皮下可以移動,數周數月或數年後腮腺腫大,唾液分泌逐漸減少,使口腔1咽喉乾燥。並發有白血病、淋巴肉瘤、結核、肉樣瘤或網狀內皮組織病時,則稱為Mikolicz綜合徵。針對病因治療,也可用抗生素配以激素,或試用放射治療。

四、特發性淚腺萎縮

特發性淚腺萎縮即助魄ren綜合徵。表現為淚液分泌減少,伴有口腔、鼻、咽喉乾燥故又稱乾燥綜合徵(siccasyndro血e)。原因不明,目前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於40~60歲女性絕經期後。
臨床表現病人有畏光、異物感,眼乾燥,分泌物為粘稠膠樣,用鑷子可拉出成細條。淚液減少,Schirmer試驗濾紙條濕潤長度不足5mm(正常人5分鐘約濕潤10~30mm),甚至為O,在哭泣或激動時也無淚液。淚膜破裂時間(tearbreakuptime,BUT)在10秒以內。角膜點染。口腔乾燥9吞咽異物感,甚至進食較乾的食物吞咽困難,唾液腺流量檢查在正常值以下。有些患者伴有全身結締組織病如結節性動脈炎、類風濕等。治療主要用保護角膜的藥物如人工淚液及素高捷療眼膏,1%甲基纖維素,為預防感染可滴抗生素眼藥水,或戴軟角膜鏡輔以人工淚液。為減少淚液的排出可封閉淚小點,如百圭身結締組織病可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

五、淚腺腫瘤

淚腺腫瘤少見,在淚腺病中腫瘤又是多見。眶部淚腺腫瘤較瞼部者為多,其中以淚腺混合瘤為常見,其次為淚腺癌。
(一)淚腺混合瘤(mixedtumourofthelacrimalgland)
40歲以上占發病率的1/2以上,男性較女性為多。有良性及惡性兩種,良性者占80%,單眼發病。早期無症狀,在眼球未突出前不易被完查或僅有淚液增加,個別病人可能觸及上瞼外側有一腫塊,但多為眼球已突出,出現復視來就診。早期檢查在眶外上方摸到腫塊,腫塊可毛表面光滑而質地較軟,或表面呈結節狀質莛堅硬,腫塊如與眶緣間廣泛粘連,有壓痛,能腫瘤為惡性且侵犯眼眶骨,以後眼球突出向內下方,眼球向外上方運動受限、復視,腫瘤壓迫眼球可改變眼屈光度而致視力下降,如向後壓迫視神經及眼動脈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眼球突出可發生暴露性角膜炎。
瘤組織由上皮及粘液樣間質組成故稱為混合瘤。如有腺癌或鱗狀細胞癌成分,則性質為惡性。在X線片上淚腺窩擴大,惡性者有骨質破壞。治療以手術摘除,因腫瘤包膜薄厚不一,手術時注意摘除要完整,以防殘留瘤組織。對惡性者應作眶內容剜除術,輔以放射治療。
(二)淚腺癌(adehocarcirlOma)
又稱圓柱瘤,系淚腺導管肌上皮起源的惡垣Ⅱ瘤,發病率僅次於淚腺混合瘤。女性多於乓哇。年齡在35~45歲居多。癌容易侵及眶骨丁引起疼痛來就診9腫瘤與眶骨粘連緊密,病逞乏,發展快,手術時不易取淨,術後復發率冒Ι病理上瘤組織為實心的瘤細胞群構成,瘤細胞小,核色深或為囊性,在瘤細胞中有囊腔,外觀如圓柱狀故稱圓柱瘤。手術徹底切除輔以放射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