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縣清真寺

涿鹿縣清真寺

涿鹿縣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皇帝勒建)。教民主要分布在縣城、大堡小荊寺等地,明清兩朝均有回民出仕。現有教民2千餘人。

清真寺簡介

涿鹿縣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皇帝勒建)。教民主要分布在縣城、大堡小荊寺等地,明清兩朝均有回民出
涿鹿縣清真寺涿鹿縣清真寺
仕。現有教民2千餘人。
民國期間,寺內曾辦回民學校,數次維修。1966年文革,遭受人為破壞。1983年,縣政府撥款4萬元維修,恢復了回教信仰活動。2003年寺管委員會集資5千元再次維修,現保存較為完整。

清真寺布局

清真寺座西朝東,位於縣城東關禮拜寺街正中。全寺占地面積約170平方米。原寺門門樓氣勢恢弘,現已無存。今寺門正對的高大影壁,與北京牛街清真寺同一風格。寺門高匾,上書正楷“清真寺”三字,雄渾剛勁,落款方印兩枚、閒章一枚(待有識者考證相關書者及其生平)。步入寺門,南北兩側講堂各3間、耳房各1間,北設沐浴室3間,另有南房3間。迎面為布階大殿,匾題“萬象真宗”(嘉慶已巳桂月,書者無考)。該殿為“明三暗九”土木建築,且融入了典型的伊斯蘭教建築風格。瓦頭、滴水燒制有阿拉伯文。南北兩側外牆上的大型磚雕頗具藝術研究價值。後窯殿聳有八角樓閣,高11米,純木結構,斗拱儼然。殿內三進,一進匾額“天休渥荷”(民國八年歲次已未荷月,閃象辰敬),二進匾額“真實無妄”(同治九年歲次庚午孟冬穀旦,書者無考);三進匾額“道統天人”(鹹豐已未年瓜月穀旦,書者無考)。殿內兩側頂角山頭各有對應明代珍貴壁畫18副。取材多為梅蘭竹菊、山水風景以及器皿圖案,實乃國內清真教堂之罕見。
涿鹿清真寺年代久遠,回漢風格統一,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它是回民禮拜、齋戒、朝覲的主要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