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木魚

簡介涯木魚,是民間曲種,用客家話(廉江稱涯話)演唱的一種說唱藝術。 演唱侄木魚,一般是二人,分主唱和配唱。 他白天當木匠,晚上給人們唱偃木魚,經常唱到天亮。

簡介

涯木魚,是民間曲種,用客家話(廉江稱涯話)演唱的一種說唱藝術。流行於廣東廉江市北部及廣西博白一帶。

歷史源流與沿革

據史書記載,隋唐時期,中原一帶佛教廣為流行,僧尼越來越多,他們又不負擔國家的賦稅、徭役,這就使封建王朝與寺院之間在經濟利益上產生了嚴重的矛盾。至唐武宗時,禁斷佛教。為了謀生,不少僧尼便利用寺院中的俗講,擊木魚到民間化緣。從此,寺院中的俗講傳到民間,並逐漸形成一種吟誦體說為寶卷,或稱之為木魚。
唐“安史之亂”後,客家先民南遷於福建贛州、福建汀州、廣東梅州一帶;明萬曆年間,再遷到粵西與廣西交界一帶(據林氏族譜志)。中原寶卷也隨之傳人。清乾隆年間,隨著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客家民歌已頻為流行。但民歌只唱不說,要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民間典故、故事就難以表達。加上受當地採茶戲、木偶戲的影響,他們便從中原傳人的寶卷音樂中,吸取其節奏、韻律和藝術特色,並與當地的客家民歌糅合,逐漸形成一種既有民歌特點,又不乏木魚韻味的涯木魚。
涯木魚的唱腔初時在每句客家民歌的後面,按上、下句加上一個固定俗成的佛教音樂作接腔。偃木魚也沒有自己的固定曲目,人們在工余飯後,參照採茶戲、木偶戲的本子,擊木魚或敲竹板作自娛性質的演唱。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曹按殺子救親娘》、《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乾隆皇下江南》等。到清鹹豐年間,廉江市長山鎮三富村木匠林端章,人稱木匠六,他熟知典故,通曉音律,酷愛唱涯木魚。他白天給人當木匠,晚上經常一唱到天亮。據說,他說唱不需本子,出口成章,且聲情並茂,吸引不少聽眾,有些人還為他準備夜餐或送錢物。由於他當木匠到哪裡就唱到哪裡,還培養了不少說唱才人,加上演唱涯木魚可為謀生手段,演唱者就不斷追求藝術的提高。他們在演唱中吸收當地戲曲和外地曲藝的演唱藝術特點,對涯木魚音樂結構、演唱表演形式行革新:一是把原佛教音樂的接腔,按音律配上以示好意頭的客家方言:“金貓叼魚來;貓等飯,一對鴛鴦追鳳凰”作拉腔。二是由過去一人演唱發展為二人演唱(一主唱,一配唱),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獨具一格的民間說唱形式,並世代承襲下來。
涯木魚,盛行於清末民初。由於當時政治腐敗,連遭旱災,民不聊生,不少民間
藝人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只好利用涯木魚這種說唱藝術到處說唱,博取施捨,以求
謀生。有些乞丐見唱木魚求得錢糧頗豐,也學唱木魚。當時,廉江市塘蓬圩以其交通
方便、經濟發展快而成粵桂邊貿重鎮,是這一帶客家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那時,塘
蓬圩及瑞坡、下江、石水、黃屋等附近農村,幾乎每日可見賣唱偃木魚的藝人和行乞
者。因此,人們曾把涯木魚喻為乞食調。廉江市石嶺鎮勒塘村的民間藝人豉油桶(綽
號)和廣西博白縣的大星光(綽號),他們說唱民間故事或演唱自己創作的帶有諷刺、
警世,或鞭撻壞人醜事的曲目,如《鯉魚上沙灘》、《懶姑娘》、《光眼昌》、《孫文起義》
等。有時他們則串街過巷,挨家逐戶賣唱。演唱內容,是藝人適其時節,觀察家庭或
店鋪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寫曲讚頌於人,如《華茗茶莊》等。這時期的涯木魚真正有
了自己的本子和民間職業藝人,流行日盛。
由於演唱侄木魚的民間藝人大都是貧困農民,沒有文化。官坤商賈都把涯木魚鄙
為乞食調,加以歧視、冷落,嚴重妨礙了它的傳承發展。
解放後,各級政府對涯木魚十分重視,多次組織陳紹典、梁雁、林舉漢、孫惠光、
鍾其傑、林經興等對涯木魚這一民間曲種進行挖掘、整理、改革。對其每句的接腔配
以新詞。即由原來“金貓叼飯來,貓等飯,一對鴛鴦追鳳凰”改為“金牡丹兒哪,金
牡丹,一鴛鴦追鳳凰”。以取其意,並加以民樂伴奏。其次,對其音樂結構進行改革,
打破原來固定模式,保留其音樂韻律和特色,增強表演力。其三,移植、改編和創作
一批新的曲目,如《黃嬌珍》、《穿山引水灌良田》等。組織業餘演唱團隊多個,經常
活動在當地農村。不少女性參加了演唱,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涯木魚又重新繁衍,
對社會的宣傳教育,活躍(民眾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涯木魚正式登上舞台演唱,是從1957年開始。當時廉江市河唇鎮蓮塘口村農民鍾
士發創作並演唱《社會主義是條黃金道》,曾參加湛江地區、省文藝匯演,並獲獎。從
此,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文化館、站注意對涯木魚的創作、演唱活動骨幹的培養,
使其演唱質量不斷提高。在廉江市文藝匯演的舞台上,涯木魚都與其他文藝形式爭艷
鬥麗。由肖寬興作詞、林舉漢譜曲的《王母尋寶下廉江》獲省第二屆音樂舞蹈花會銀
獎。由李剛、肖寬興作詞、孫惠光譜曲的《運河情思》獲湛江市首屆紅土藝術節一等
獎。

音樂結構

涯木魚的唱詞,通俗易懂。其結構基本是傳統民歌的七字句,四三格式。每段唱
詞分上下兩句,尾音按客家話音上仄下平。根據內容需要,每段中間可以插白。每句
唱詞後面分別加上一個固定俗成的接腔。這個接腔,現在民間流傳兩種唱法:一是上
句為“金貓叼魚來”,下句為“貓等飯,一對鴛鴦追鳳凰”;二是上句為“金牡丹兒
哪”,下句為“金牡丹,一對鴛鴦追鳳凰”。不管哪種唱法,其接腔的音樂、節奏都是
相同的。它只起襯腔的作用,不影響整段唱詞的意思表達。這也是因涯木魚是合流而
成的獨特風格所在。
涯木魚的音樂屬小調式。音樂結構基本上按傳統民歌唱法,按字行腔。上句曲強
拍起唱弱拍收,加接腔;下句由弱拍起唱強拍收,加接腔。上句唱詞占時值四拍,下
涯木魚音色優美,節奏明快,演唱起來悠揚頓挫,充滿民歌風格,宜作抒情、敘
事性說唱。

表演形式

偃木魚原是串街過巷賣唱,到人家的家門口、鋪門前,站定即可演唱。或到村、
圩和民眾聚集場所,畫地為台也可演唱。建國後才登上舞台。演唱侄木魚,一般是二
人,分主唱和配唱。主唱者根據唱詞按字行音;配唱者負責敲板接唱接腔,兩人密切
配合。但也可一人演唱,建國後又發展多人演唱。表演動作簡單,重在表情,靠唱功
動人。原來演唱只有竹板擊節,沒音樂伴奏。建國後,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運用
二胡、笛子等民樂伴奏,使其更加動聽。

道具服裝

演唱涯木魚道具:(1)擊樂木魚或竹板。木魚是佛教法名,木製,刳木為魚形,
中間鑿空洞,叩之作聲。演唱者邊擊敲邊唱。後來,為了方便改用堅實竹板兩塊,每
塊長約20厘米、寬約5厘米,各穿兩孔,用繩牽住敲擊作聲,以示節奏。(2)學奏樂
多用二胡、笛子、楊琴、三弦等民樂伴奏。演唱涯木魚的服裝,原沒有什麼要求,藝
人日常穿著什麼就是什麼。建國後,為配合舞檯燈光,使其更加美化。根據演唱的內
容和人物,服裝已是多姿多彩。

代表人物

林端章(1878—1943),廣東廉江市長山鎮三富村人,人稱木匠六(綽號長肚六)。據
三富村林家才和山心村鍾貞敏(70歲,林端章外甥)口述,林端章從小喜愛音樂,聰
穎過人,18歲學木工,且工藝精湛。他白天當木匠,晚上給人們唱偃木魚,經常唱到
天亮。由於他遊歷頗廣,熟悉典故,據說他唱涯木魚不需本子,出口成章,聲情並茂,
聽引了不少聽眾,他演唱的曲目多為歷史典故,如《梁山伯與祝英台》、《長安殺子救
額娘》、《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乾隆下江南》、《五鼠鬧東京》、《紅邊月》等。
他唱《三國演義》,一個月也唱不完。由於他當木匠走哪裡就唱到哪裡,既擴大了涯木
魚影響,又培養了大批說唱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