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鑫集團

海鑫集團

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是山西第二大鋼鐵企業,也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名列全國民營企業50強之一,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它也是一家外商投資企業,而且在2003—2004年度列入中國外商投資企業500強之第185位,在全國鋼鐵企業中排名第34位,它的知名度來自於它奇蹟般的發展速度,更來自於它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它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基本信息

公司發展

海鑫集團海鑫集團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使海鑫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逐年增長。1995年,海鑫納稅突破了1000萬元,隨後是一路飈升,到2004年海鑫銷售額達到54.6億元,納稅額已突破了3.66億元,在全國民營企業中名列前茅,占聞喜縣全縣財政收入的70.4%,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還先後被評為“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全國環境保護先進單位”、“山西省模範納稅大戶”等光榮稱號。海鑫的發展有力地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海鑫的壯大還吸納了眾多員工。
從2001年起至今,海鑫共安排就業崗位5600多個,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00餘人,大中專畢業生1800餘人,轉移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2400多人,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00餘人,大大減輕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穩定。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海鑫集團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先後為國家扶貧行動捐助200萬元;支持聞喜城建累計達1500萬元;為周邊鎮村打井、建校、修路達3000萬元;2004年又拿出1752.5萬元用於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公司已累計拿出1.33億元用於扶貧濟困、修路架橋、打井灌溉、興學助校等公益事業,盡到了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公司產業

海鑫的主導產業是鋼鐵冶煉及壓延加工,鋼鐵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水平要求很高,海鑫國際鋼鐵的主體設備1380m3高爐、1080m3高爐、110噸轉爐和100噸轉爐已達到國內特大型鋼鐵企業裝備水平;80萬噸螺紋鋼和70萬噸高線的裝備達到國際上最先進水平。國際鋼鐵行業追求的切分軋制、富氧噴煤、濺渣護爐、TRT壓差發電、爐外精煉五大先進技術,他們在生產中已全部實施到位。2000年以來先後通過了ISO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公司榮譽

公司先後被授予“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全國環境保護先進企業”、“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國家首批產品質量十佳免檢企業”、“全國首選線材產品質量過硬放心企業”、“全國鄉鎮企業管理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AAA級信用度企業”等光榮稱號,並於2002年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1996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展望未來

海鑫人必將以他們寬廣的胸懷和勤奮的勞動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績,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也必將以它不懈的奮鬥精神和創新競爭力在國際國內獲得更加響亮的聲譽。

停產事件

海鑫集團海鑫集團
山西政府成立小組搶救海鑫:副市長現場辦公
山西海鑫鋼鐵集團停產近50天,復產日期一拖再拖。而日復一日的復產和高標準的重啟費用,讓員工對海鑫鋼鐵逐漸失去耐心。
無奈之下,運城市政府召集幾乎所有相關職能部門及金融機構,由常務副市長王殿民親自掛帥,赴海鑫集團現場辦公。傳言聞喜縣政府更拿出3000萬“維穩資金”幫助海鑫集團給員工發工資。
然而,市縣兩級政府的搶救行動,在一些鋼鐵企業眼中無疑觸犯了市場規律。“若動用行政手段讓海鑫的貸款超過市場規律的警戒線,或將讓海鑫集團陷入更危險的境地。”一位不具名的鋼鐵企業負責人表示。
復產傳說
4月30日,海鑫鋼鐵集團全面停產的第44天,海鑫留守員工老張(化名)收到關於復產的最新訊息:“復產可能要推遲到今年6月10日。”
“最早剛停產的時候說的是4月中旬會復產,後來推遲到了5月,現在又說可能是6月,真的是不靠譜啊。”老張說,“剛停產的時候大家的看法就分成兩派,一些人認為復產肯定沒希望,但更多的人相信海鑫只是病了,很快會好起來,但現在仍抱著這個希望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據老張介紹,隨著員工對復產失去信心,人員流失問題也越發嚴重,很多人已經主動離開海鑫集團。目前在海鑫“獵頭”的鋼鐵企業也越來越多。
老張的說法得到多位海鑫員工的證實,一位年輕的李姓海鑫員工表示,海鑫內部正在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著其他企業的招工信息,而在網際網路上海鑫員工聚集度較高的論壇和貼吧里,各種鋼鐵企業的招聘信息也隨處可見。
4月中旬,海鑫集團調整了出貨價格,所有產品的出廠價格均有所下降,這被老張解讀為低價甩賣。
更讓人擔心的,還有海鑫官方高額的復產投入。此前有媒體請鋼鐵業專家估算海鑫的復產成本,得出的數據為復產一座大高爐需要兩三千萬,其他幾座小高爐也需要幾百萬。但事實上,海鑫的復產成本遠不止“千萬級”。
一位接近海鑫核心管理層的海鑫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海鑫向運城市政府上報的復產方案中,為實現復產所需籌集的資金數量為13.27億元。
“13億完全可以建一個新的高爐。”該海鑫內部人士表示,“正因為此,一些有收購意向的鋼鐵企業在看過海鑫的情況後,都直接走了。”
但據《華夏時報》記者從運城市有關方面了解,目前有關海鑫集團與河北德龍鋼鐵有限公司之間的談判視窗並未關閉。運城市某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運城市和聞喜縣兩級政府,均正在努力幫助海鑫鋼鐵實現復產。
政府出手
4月16日下午,由運城市常務副市長王殿民、副市長常建忠兩位運城市委常委帶領的協調小組入駐海鑫集團現場辦公。據了解,這個協調小組由運城市金融辦、經信委、人行[微博]、銀監局、市中院等職能部門和常駐運城的各金融機構負責人共同組成。
上述金融機構負責人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他表示,會上認定海鑫集團是山西最大民營鋼鐵企業、運城最大民營企業,為運城市經濟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並認為海鑫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是暫時的。省市縣三級政府均高度重視,並願全力幫扶,千方百計,排憂解難。會上,王殿民很直接地表示,此次會議的目的就是“為聞喜鼓勁、為海鑫助力”。
海鑫集團此次獲得的來自政府的幫助並不僅僅是口號,今年4月中旬,海鑫集團的員工終於拿到了2013年12月的工資。據上述海鑫集團內部人士透露,這批員工工資並非海鑫集團所發放,而是來自於聞喜縣政府。據透露,這筆數量大約為3000萬的資金,來自縣政府的“維穩資金”。
隨後《華夏時報》記者向聞喜縣委宣傳部求證此事,一位李姓工作人員在請示領導後表示,此事涉及政府機密,不宜透露。
據《運城日報》4月21日報導,運城市委副書記陳振亮在一次調研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時提出了“四不能”的要求,即“發展不能止步,政府不能推責,企業不能停產,銀行不能抽貸”。
儘管陳振亮的發言並非直接針對海鑫集團,但其發言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運城市對工業企業目前所遇到困難的態度。
根本停不下來
儘管沒有公開的高調宣傳,但運城市及聞喜縣政府對海鑫集團的搶救行動已經展開,而這場搶救行動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一位同樣來自鋼鐵企業的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海鑫集團自己倒是想停下來,可實際情況是根本停不下來。”
這位鋼鐵企業負責人表示,與李兆會並不熟悉,但通過僅有的幾次接觸可以明顯感覺到,李兆會本人並不熟悉鋼鐵企業的具體事務,而且也不想在鋼鐵領域有所發展。
即便是在海鑫鋼鐵遇到困境的今天,在該企業負責人看來,作為鋼鐵業生產管理外行的李兆會,首選仍然是放棄在鋼鐵領域的發展。“但是當地政府不會讓他停下來,企業有那么多員工,百分之八九十的當地人都依靠這個企業吃飯,如果企業停產帶來社會問題,對政府來說是很麻煩的。”
該負責人表示,除政府之外,銀行也不會讓企業停下來。企業一旦停產,銀行就會去起訴企業主,海鑫集團的事態發展也印證這一說法。“銀行貸款給企業,等到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困難,又急忙抽貸,還不準許企業停產,你讓企業怎么辦?”
政府、銀行均不希望企業停產,即便企業一廂情願也根本停不下來,於是只能把泡沫越吹越大。上述企業負責人以之前影響甚廣的山西聯盛集團重組案為例,描述泡沫吹盡的最終結果。
“邢利斌(聯盛集團董事長)的貸款有263個億,他一年連本帶利要有44個億交給銀行,可是他一年的營收只有三四十億,所以他扛不住了才重組。企業的貸款如果超過營收的3倍,就要警惕資不抵債的風險,而聯盛貸的款是他營收的6倍,那么銀行當初貸款給他時為什麼沒考慮這些。”
該企業負責人表示,聯盛集團的重組事實上已經為一些企業的發展提出了警示。當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失去了政策扶植和銀行貸款時,企業勢必面臨經營困境。
作為以鋼鐵產業為主的海鑫集團,比聯盛對現金流更依賴,“現金流就是鋼鐵企業的血液,銀行已經給他貸了這么多款,如今卻又抽回去了,對企業而言結果只能是瞬間失血過多而面臨倒閉。”

行賄事件

進入破產重整階段後,海鑫鋼鐵這家山西省最大的民營鋼鐵集團一度淡出了公眾視線。但一份涉嫌行賄官員的名單,再次使瀕臨破產清算的海鑫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2015年6月,一位匿名的海鑫集團債權人向其提供了多份疑似海鑫集團向百餘位官員行賄的清單。報導稱,行賄名單共5份,涉及海鑫所在的聞喜縣、運城市、山西省三級政府的發改、財政、經信等部門百餘官員,以及國家發改委一名官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