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區

海西區

海西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台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

海西區範圍

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

海西區要處理好四方面關係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工作,可以從四個方向來解讀。一是福建通過海西經濟區的建設將進一步發揮對台優勢,對閩、台之間的經貿合作將起到進一步的促進作用,使福建成為對台交流的視窗和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福建將在基礎建設上加強與周邊地區和內陸的合作,擴大海西經濟區的腹地,使福建能在今後兩岸“三通”方面保持自己的優勢。三是在產業方面將使福建改變以往的產業發展方式,進一步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福建的整體經濟素質和經濟成長能力。四是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生態自然環境的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把福建建成一個經濟發達,生態良好,適合人居的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出,建設海西經濟區要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推動跨省區域合作,加快形成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指出,關於海西這一區域的定義,在學術界有著各種不同的解讀。最大範圍的海西區,可以理解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整個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福建以及鄰近的浙江、江西等省份,南北分別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望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而第二層次的海西區,則主要是福建省。第三個層次的海西區,則進一步縮小至廈門、金門地區。李非認為,未來討論的海西更多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次,即福建省的層次。“第一層次涉及省份太多,協調起來比較困難,而第三層次相對於台灣經濟體量太小,難以完全發揮作為對台交流平台的優勢。”

海西區建設要處理好“東南西北”關係

建設海西未來要處理好“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的關係。東是指與台灣的關係;西是指與內陸腹地的關係;南是指珠三角;北則是長三角。李非認為,從整體上看,東西關係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而南北關係同質性則大於互補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競爭,因此未來需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共同發展。其中,承接台灣的產業轉移尤其重要。
據了解,歷史上台灣曾有過三波產業轉移。第一波是以輕紡行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波是以石化行業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第三波是則以電子技術行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海西在承接第一波、第二波產業轉移時做得不錯,但第三波卻落後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了。”而目前,台灣企業正在進行第四波產業轉移,即生產服務行業向大陸轉移。
另一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去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在客觀上加速了兩岸的產業整合。“早期來大陸創業的台灣企業家,現在面臨四種選擇:一是保留原來產業,進一步向大陸內地轉移;二是保留原來產業向越南等亞洲國家轉移;三是留在當地升級做更高附加值的產業;四是轉型做服務業。現在很多台商往往會選擇這四種中的幾種組合發展,不過總體來看,還是往內地轉移的比重最大。”李非指出,福建由於地緣優勢,在承接台灣產業轉移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福建在此時再次重點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就是為了抓住這個機遇。
吳能遠認為,兩岸接下來將在金融、保險、證券、服務業等方面展開合作,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的三項協定中的某些條款,如果在全國推行的條件還不成熟,可以在福建先行先試。國家對海峽西岸經濟區支持力度的增加,將使得“海峽經濟區”變得可預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