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財政投入機制與效應研究

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財政投入機制與效應研究

雖然海洋漁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資源、環境、人力、經濟(市場)、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制約了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而生態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與金融創新則是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公共財政理論認為,財政對於改善漁業高風險性、突破制約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基本信息

作 者:楊林 著 叢 書 名:海洋

產業經濟研究系列叢書出 版 社:經濟科學出版社ISBN:9787505862661出版時間:2007-03-01版 次:1頁 數:186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行業經濟

內容簡介

漁業產品作為人類生產與消費的重要對象,在一國經濟發展與國際貿易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近年來的大量事實表明,全球漁業普遍面臨著過度投資、種群枯竭、漁獲量下降和資源利用衝突等問題。如何實現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理論界與實務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當前中國漁業經濟正經歷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歷史性轉變。雖然海洋漁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資源、環境、人力、經濟(市場)、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制約了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遵循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邏輯思路,基於研究的需要,明確了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指出環境資本、資源稟賦、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貨幣資本等是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構成要素。而生態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與金融創新則是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公共財政理論認為,財政對於改善漁業高風險性、突破制約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要提高財政投入的經濟效益與政策效益,有必要從理論上廓清漁業發展的財政投入機制的層次性及其效應。財政投入機制可以分為生態補償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利益誘導機制、約束協調機制、公共服務機制等。上述機制對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產品國際貿易等可能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