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板塊

海洋板塊

海洋板塊,60年代中期以來興起的全球大地構造學說——板塊構造的組成部分。

海洋板塊的移動速度每年約為5厘米,大陸板塊的速度約為1.5厘米,海洋板塊之間的邊界移動速度約為2厘米,海洋和大陸板塊之間的邊界移動速度約為1.5厘米。

我們將古洋殼開始形成到古海洋頓塊俯衝消減結束所經歷弦時間稱之謂古海洋板塊舊演化期,將古海洋盆地演化的仝過程所歷經的時間稱之謂威爾遜旋迴期,藍提出了相應的計算方法,算得古秦嶺海洋板塊的演化期為179ma其古洋殼開始形成的時代為561ma相當於寒武紀早期;開始關閉的起始時代為433.3ma相當於奧陶紀末期:關閉的終止時代為382ma相當於泥盆紀早期。

翻開貢建的亞洲大陸與西太平洋古地理圖,在180百萬年或130百萬年,古太平洋板塊,即法拉龍和伊薩納基海洋板塊,正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

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的。地幔的厚度達2900千米,是由矽鎂物質組成,占地球質量68.1%。因為地幔溫度很高,壓力大,像沸騰的鋼水,不斷翻滾,產生對流,形成強大的動能。大陸則被動地在地幔對流體上移動。形象地說,當岩漿向上涌時,海底產生隆起是理所當然的,岩漿不停地向上涌升,自然會衝出海底,隨後岩漿溫度降低,壓力減少,冷凝固結,鋪在老的洋底上,變成新的洋殼。當然,這種地幔的涌升是不會就此停止的。在繼之而來的地幔涌升力的驅動下,洋殼被撕裂,裂縫中又湧出新的岩漿來,冷凝、固結、再為涌升流動所推動。這樣反覆不停地運動,新洋殼不斷產生,把老洋殼向兩側推移出去,這就是海底擴張。同樣板塊的內部分離.也是這樣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