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縣

浙江省海寧縣,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海寧“三大文化”,即“潮文化”、“燈文化”、“名人文化”。

歷史沿革

浙江省 海寧縣
海寧,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生活、農耕於此。夏時,海寧屬“天下九州”之一的揚州域內;春秋時,先後歸吳屬越;東漢末年始建縣,稱鹽官縣,後因居戶增多升為州;公元1329年易名“海寧”州,意為江海永遠安寧,屬杭州府。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寧縣,設立海寧市。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海寧“三大文化”,即“潮文化”、“燈文化”、“名人文化”。天下奇觀湧起“潮文化”
海寧潮,亦稱浙江潮,又稱錢江潮,以“一線橫江”被譽為“天下奇觀”。海寧觀潮之風漢時即已蔚然,唐宋時更盛。北宋詞人潘閬所唱“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的真實寫照。
海寧潮的形成與月亮、太陽的引力有關。東漢哲學家王充首次提出了“濤之起也,隨月盛衰”的論斷。後經科學家們長期研究證明:海寧潮是在月亮、太陽的引力和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詩),海寧潮每日有兩潮,農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環一周,尤以農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為大,一年有120個觀潮佳日。
海寧是觀潮勝地,這與海寧獨特的地理條件有關。錢塘江到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東面寬達10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淺,奪路上涌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牆。
被蘇東坡譽為“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海寧潮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遊。在鹽官鎮東約8公里的大缺口觀看“雙龍相撲碰頭潮”,在鹽官可以看到“江橫白練一線潮”,在鹽官鎮西約11公里的老鹽倉觀看“驚濤裂岸回頭潮”,在夜間可觀看“月中齊鳴半夜潮”,同時可以享受一下聽潮之美妙。
世界一絕的海寧潮,是大自然的恩賜。千百年來無數名人遊客為之傾倒。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等歷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觀後留下了千餘首詠潮詩詞。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曾四次到鹽官觀賞海寧潮,賦詩10餘首。孫中山、毛澤東等一代偉人,也曾來海寧觀潮,並留下了詩文。浩瀚的海寧潮,撞擊了許多文人墨客的靈感,給臨江而居的海寧人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潮文化”資料,大量有關潮的學術著作、文化作品等,凝成了一部特殊的歷史教材。
近年來,海寧市加快開發這一寶貴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努力改善觀潮環境,修復了古蹟,新建了景點,拓展了潮文化的內涵,從而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自1994年以來每年舉辦規模盛大的國際觀潮節,進一步促進了海寧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聯合現場直播海寧潮,第一次全面、完整、科學、客觀地向全世界展現了海寧潮的魅力,影響十分深遠。輕羅萬眼映出“燈文化”

民俗文化

 海寧硤石燈彩是著名的工藝美術品。它始於唐而盛於宋,經歷了千百年的錘鍊,形成了以手工藝、書畫為一體的地方民間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藝價值和美學價值,早在宋代已被列為皇宮貢品。
海寧硤石燈彩以針刺紋精巧細美見長,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金石、刺繡等藝術門類之大成,寓詩情畫意於內,有亭台樓閣、飛禽走獸、龍燈彩舟、玲瓏古塔、走馬花籃等。其工藝有“針、拗、結、扎、刻、畫、糊、裱”八大技法,它除了有與各地製作燈彩相同的扎骨架、裱糊、繪畫寫字、裝配等工序外,還要在書畫既成的紙面(五層宣紙裱成)上,以極其細緻的針刺和鏟刻功夫,用刻刀和針把書畫圖案以外的空隙,刀刀剷除,針針刺透。其製作之精細,非同凡響,一個燈彩少則要刺幾十萬孔,多則要刺百萬、千萬餘孔。針刺後的燈彩在燈、燭的輝映下,透明發光,五彩十色。詩人曾用“萬窗花眼密”來形容針刺畫面,曾有詩寫道:“弱骨千絲結,輕球萬錦裝;采雲籠月魄,寶氣繞星芒。檀點紅嬌小,梅妝粉細香;等閒三夕看,消費一年忙。”
輕羅萬眼競光輝的海寧硤石燈彩不僅名聞江南,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在宣統2年(1910年)“南洋勸業會”和1934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大獎。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寧多次舉辦迎燈活動,促進了硤石燈彩藝術的發展,並多次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進了中國與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1955年,周恩來總理將一對硤石燈彩作為國禮贈送給斯里蘭卡貴賓。1992年全國花燈邀請賽,參賽的14盞大小硤石燈彩全部獲一等獎,轟動全國燈彩界。1994年海寧人民將兩對硤石燈彩分別贈送給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2001年2月,硤石燈彩在紐西蘭展出,海寧人民將兩對燈彩分別贈送給奧克蘭市政府和紐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再一次在異國他鄉引起轟動。2001年11月下旬,29盞硤石燈彩又隨浙江民間藝術代表團赴希臘雅典展出,又以其美侖美奐的東方神韻而傾倒了西方文明古國的觀眾,受到希臘人民的高度讚賞。
有燈必有會。元宵舉行燈會的風俗,在海寧的習慣是農曆正月十三為上燈,十五元宵最盛,十八為落燈,統稱“燈節”。海寧硤石燈會作為一種民間地方風俗,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形成了演燈、順燈、斗燈的盛況。每逢五穀豐登、社會昇平時,民間自發迎燈之舉,歷代相沿,蔚然成風。迎燈時,人們手提肩輿各式各樣的彩燈,伴以絲竹管弦、鼓鈸之樂,歡聲笑語,穿街走巷;迎燈隊伍長達數里,觀燈民眾人山人海,一片歡樂,通宵達旦。近年來在燈彩工藝上展現了近代特色,如燈內配以電珠、電燈、日光燈、霓虹燈和現代燈光藝術,燦爛奪目,非昔日燭炬可比。特別是造型古今兼具,引人入勝。
海寧硤石燈彩是吳越文化孕育出來的一朵奇葩,它秀麗典雅,玲瓏剔透,令人流連忘返。
為使這古老的燈彩藝術發揚光大,海寧成立了“燈彩研究會”,在老藝人的悉心指導下,匯聚了近百名的燈彩藝人,使這古老的藝術後繼有人,代代相傳。輩出人才匯成“名人文化”
海寧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自唐至清末,海寧共有進士366人。清代海寧陳家,“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簪纓科第之盛,千百年來海內數第一。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在海寧這塊土地上孕育了東晉學者乾寶,唐代忠臣許遠、詩人顧況,宋代女詞人朱淑真,明代戲曲家陳與郊、史學家談遷和查繼佑,清代三閣老(大學士)陳之遴、陳元龍、陳世倌,詩人查慎行,棋聖范西屏、施定庵,書法家陳奕禧、查升,藏書家吳騫、蔣光煦、蔣光,醫學家王士雄,數學家李善蘭,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詩人徐志摩、穆旦,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佛學家太虛法師、印順法師,學者、書法家張宗祥,訓詁學家朱起鳳,鐵道學家徐騮良,文史學家宋雲彬,紅學家吳世昌,戲劇家沙可夫,教育家鄭曉滄,植物學家錢崇澍,中國電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電影藝術家史東山,版本目錄學家趙萬里,漫畫家米谷,科學家沈鴻,英語教育家和翻譯家許國璋,美術理論家吳甲豐,香港實業家查濟民,作家金庸、陳學昭,古書畫鑑定家徐邦達,篆刻書畫家錢君等一大批名人。眾多品位高、影響大的名人,為海寧積澱了名人文化的獨特領域。
近年來,海寧注重名人文化的研究,修復、開放了陳閣老宅和王國維、張宗祥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名人研究會,先後召開了海峽兩岸王國維學術研討會、徐志摩學術研討會、史東山電影藝術研討會、金庸學術研討會、吳世昌學術思想研討會、鄭曉滄逝世20周年紀念會、陳學昭逝世10周年紀念會等等,並且成功主辦了“海寧杯”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頒獎大會,攝製發行了反映海寧陳家的31集電視連續劇《江山為重》。名人文化的研究,營造了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圍,而且也打造了文化產業化的新平台,促進了海寧文化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