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腐皮綜合症

簡介

海參腐皮綜合症

病原

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單胞菌屬的和燦爛弧菌(為優勢菌,感染後期由於刺參表皮受細菌的侵襲腐蝕作用形成體表創傷面,易於使黴菌和寄生蟲富集和生長造成繼發性感染,加劇海參的死亡速度。

症狀

海參腐皮綜合症
初期感染的病參多有搖頭現象,口部出現局部性感染,表現為觸手黑濁,對外界刺激變得反應遲鈍、口部腫脹、不能收縮與閉合,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髒現象;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僵直,體色變暗,但肉刺變白、禿鈍,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感染末期病參的病灶擴大、潰瘍處增多,表皮大面積腐爛,最後導致海參死亡,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
根據感染初期和後期多例病參病灶部位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觀察、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單胞菌屬的Pseudoalteromonas ifaciens和弧菌屬的燦爛弧菌(Hbrio splendidus)為優勢菌171,感染後期由於刺參表皮受細菌的侵襲腐蝕作用形成體表創傷面,易於使黴菌和寄生蟲富集和生長造成繼發性感染,加劇海參的死亡速度。

防治措施

1、購買參苗時應實施種苗健康檢查措施,肉眼檢查應選擇體表無損傷、肉刺完整、活力好、身體自然伸展、攝食能力強、所排糞便較乾呈條狀的參苗為佳。有條件者可採用顯微觀察和微生物分離等手段確認其健康程度。
2、加強衛生管理,所用養殖用具容器應該經常消毒並專池專用,避免交叉感染。
3、投放苗種的密度適宜,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底質環境。
4、採取適當換水,勤刷波紋板(用來讓參苗附著的),適時倒池分苗。保持良好養殖環境。
5、放苗密度要與投放附著基比例適宜。2003年2月榮成某養殖大廠稚參發病時,養殖密度2500-4000頭/平方米,密度相當大。一周內,200個養殖池相繼發病,造成巨大損失。
6、入冬前,定期投餵爭對性抗生素,使具有一定抗病能力。
7、定期測定水質因子變化和生長情況。(有條件的可以配備檢測實驗室,山東煙臺天源水產有限公司就配備了很棒的實驗室。可以定期檢測水體細菌總數,檢測微生物變化。)
8、有鍋爐或地下水條件時,可提溫保苗,保持較高的溫度(14℃),提高海參攝食與抗病能力。
9、採取“冬病秋治”策略,入冬前後定期施用底質改良劑以氧化池底有機物,殺滅病原微生物,改善海參棲息環境;同時趁海參能夠攝食時投餵專用抗菌藥物,使海參在冬季時體內積累一定藥物濃度以達到抗病效果,使海參安全越冬。
10、巡池觀察海參活動狀態,體表變化,攝食與糞便情況,池底清潔狀況;定時測量水質指標和生長速度。發現海參患病後,應遵循“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及時將身體已經嚴重腐爛的個體揀出後進行掩埋處理。未發病和病輕的個體可用氨基糖苷類抗菌素,以藥浴和口服同時進行治療。

治療方法

1、發現海參患病後,應及時將身體嚴重腐爛的個體揀出後掩埋。未發病和病輕的個體可用氨基糖苷類抗菌素同時進行藥浴和口服。
2、聚維酮碘全池潑灑消毒;二氧化氯或二氯異氰尿酸等全池潑灑,幫助池底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全池施用沸石粉或活性炭粉並配合益生菌改善水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