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化皮病

海參化皮病又稱為“海參腐皮綜合症”。該病最易於在每年養殖水溫較低的12月至翌年的3月份。發病其特點:一是發病面廣,波及到所有養殖區域;二是發病快,一旦發病很快蔓延全池,死亡率可達90%以上,可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臨床症狀主要表現搖頭和排髒、口部腫大,不能收縮閉合。隨著病情加重,病參潰瘍處增多,形成藍白色斑點、全身潰爛、自溶後導致海參死亡,溶化為鼻涕狀膠體,附著物上留有一定白色印痕。

腐皮綜合症的病因分析

病因一:由海參自身糞便、殘餌污染中毒所致。此病因主要多以細菌性感染為主,常伴有黴毒以及寄生蟲的繼發性感染,不同地區病參的致病菌種類不同,即病原有地域性和多樣性特點。大家都知道,海參是底棲生物,長期生活在養殖池底部,而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又恰恰都集中在池底。同時,養參池也是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及有害物質等濃度最高的處所,尤其是養參多年的池塘,海參的糞便、殘餌、池內大型藻類、海草腐爛後,在池底形成了較深的沉積物,很容易造成池底局部缺氧,再加上海參行動緩慢,又有夏眠、冬眠的生活習性,不能迅速逃離不良環境,使海參長期生活在被污染及含量很高的硫化氫有毒物質之中。而硫化氫又是一種導致海參呼吸停止和死亡的化合物,為窒息性和刺激性合體,無色有臭味,其毒害作用最敏感的組織是海參腦黏膜接觸部位。硫化氫主要是由蛋白質分解產生,污水中的淤泥、有機物都會產生硫化氫,水體中含硫化氫0.5毫克/升就會引起水生動物急性中毒,0.1毫克/升以上則會引起慢性中毒,久而久之,侵害海參的肌體,使其抵抗力下降,繼而引發起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的危害,遇到天氣突然變涼或變暖條件的改變,就會導致爆發海參極為嚴重的腐皮綜合症。
病因二:由池內的藻類死亡所致。海參養殖池內往往因溫度適宜,營養豐富,繁殖生長了大量的藻類。這些藻類有些是浮游生物,有些是池底生的藻類,這些海藻對海參的養殖具有雙重作用。其一是,在高溫季節可涼陰遮可降低池水溫度,有利於海參安全渡夏;其二是,吸收池中和池底中有害物質,減少對養海參的危害,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但是,它又具有很大的不利因素,當水溫逐漸降低後,藻類就會大批死亡,從而沉於池底腐爛變質,又會滋生大量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當水溫降低後,由於池內沒有藻類的充氧作用和吸收功能,海參免疫力又處於下降時期,所以海參發生疾病就有所對難免。
病因三:由於海參機體虛弱所致。大家都知道自然海區生長的海參發病率很低,主要是因為它可吸收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能夠吸收大自然中不受任何污染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使自身體內始終保持一個營養平衡的狀態,因而抗病能力就強。而池塘養殖的海參則不同,由於放養密度大,其活動範圍狹窄,可攝取吸收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受到限制,尤其是自然海區最有利於海參生長的物質,海參不能及時吸收進入肌體,這就會造成海參營養失衡,再加上冬季溫度較低,海參停止攝食,肌體虛弱給細菌和病毒創造了入侵條件。比如海參缺乏維生素C就會直接造成肌體生物氧化過程的紊亂和抗毒作用降低,使肌體難以應對各種應激反應,從而引發肌體組織病變。
病因四:池內溶解氧缺乏所致。池養參與自然海區生長的海參其棲息的環境和條件有著較大的差異,特別是冬去春來氣溫低於水溫,到氣溫逐漸超出水溫,就會產生表層水溫高、底層水溫低,池內水溫分層形成。由於冬季潮差較小,水質循環受到限制,再加上海參糞便、殘餌污染及藻類大量死亡腐爛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導致了池底層形成了低氧區和無氧區,導致海參體能、神經、消化、排泄等系統新陳代謝功能下降,抗病能力降低,海參發生腐皮病就不難理解了。

防治海參化皮病的“秘訣”

根據海參腐皮綜合症的病因分析,通過調查研究、分析論證,筆者認為只有有效地控制池底污染,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Vc等維生素來提高海參自身免疫力,才是防治海參腐皮綜合症的有效途徑。
秘訣一:定期向養殖池內投放沸石粉、活性碳、陶土、麥飯石等,每畝投放量為100~150㎏,利用礦物質本身微孔來吸附養殖水體中的微生物和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將養殖池內及底質危害海參生長的病源加以吸收對緩解水質惡化,減少池底的污染程度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秘訣二:定期向養殖池投放生石灰粉、生態保和消毒劑,每畝投放生石灰粉20~30㎏、每畝投放生態保100~200㎏,可有效地將池底的污染源和水體隔離,在池底形成一層薄薄的隔離膜,控制有毒物質大量集中發揮。也可對水體中的病源體有滅殺作用,對海參肌體也有一定的清洗消炎作用,但在投放生石灰粉時一定要注意用藥量和潑灑均勻,儘量與海參體減少直接接觸,一旦控制不好易危害參體。
秘訣三:在飼料中添加1%的抗菌素,0.001%的維生素VC,1.5%的大蒜素或1.5%三黃粉中草藥,以保證海參肌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生長。根據海參腐皮綜合病多在冬、春低溫不攝食條件下發生的特點,且發病的往往出現排髒反應,排髒後海參便喪失了攝食能力和治癒機會,因此在入冬前及早投餵藥物飼料,在混合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及中草藥,可使增加海參體內的抗菌作用,添加VC可促使海參正常生長,不致出現疾病並還有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使海參增強冬季的抗病能力,以達到冬病秋防的目的。
秘訣四:定期利用機械提水或開設增氧機,提高池水的溶氧量。通常養殖池無風時,水層溶解氧分層現象嚴重,特別是冬去春來,氣溫逐步超出水溫,表層水溫高於底層水溫,使水溫分層形成,在池內底層1~2㎝水層常常處於缺氧狀態。使用機械時或開設增氧機可造成水層的垂直流,每天提水或開增氧機2~3次,每次增氧和內循環時間要達到2~3小時,對增氧防病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秘訣五:定期投放生物製劑及有益菌,每畝投放光合細菌、有益菌等製劑3~5㎏,不僅能夠分解池水中的糞便、殘餌及死亡藻類等有機質,降低池內的氨氮含量,還可使養殖水質清潔,對改善水質底質環境,增加海參免疫力及抗病能力,防止和減少細菌性、病毒性疾病的發生和蔓延,抑制有害藻類、有害病菌的繁殖生長,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