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澄邁縣

海南省澄邁縣

澄邁縣位於海南島北部。北面與東面同海口市接壤,南面與東面同屯昌、定安縣交界,西南同儋州市、瓊中縣相連,西與臨高縣毗鄰。全境東西部寬56.25千米,南北長70千米。總面積2068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縣情概況

澄邁縣是海南省北部的一個古縣。澄邁縣全縣2002年末總人口為49.08萬,境內有10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9.5%。全縣轄10個鎮,分別是金江鎮、瑞溪鎮、永發鎮、老城鎮、中興鎮、加樂鎮、福山鎮、橋頭鎮、文儒鎮、仁興鎮。縣城設在金江鎮。全縣共有162個村(居)委會,790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農墾國營農場和3個省辦農林場,分別是紅光農場、崑崙農場、和嶺農場、西達農場、紅崗農場、金安農場和華僑農場、仁興熱作農場、太平林場。

歷史沿革

“澄邁”縣名已沿用1390多年,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遷縣城於今老城鎮的老城墟,因西有“澄江”東有“邁山”而取澄江,邁山之首字,名澄邁縣。據史載,澄邁縣名自此始。

澄邁縣建制歷史悠久,是海南西漢時期三大歷史名邑(即玳瑁、紫貝、苣中)之一,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30年)為苟中縣,屬珠崖郡,縣治設在今美亭鄉的美中墟。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遷縣城於今老城鎮的老城墟,屬臨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珠崖郡為崖州,澄邁隸屬崖州。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又拆瓊山地置曾口、顏盧、瓊山三縣,屬瓊州。曾口縣治設在博羅村(今永發鎮內)。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 755年)把曾口縣並人澄邁縣。兩縣合併後,其縣城仍設在老城。後因老城地區發生地震,瘟疫流行,遂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將縣城遷至今治南渡江邊的金江鎮。金江鎮舊名“打鐵市”,相傳幾戶打鐵匠居於此而得名。後來,在清江發現江中沙土含金,故改名“金江”。

1950年4月,澄邁解放,1958年11月澄邁和臨高合併,縣名暫稱金江縣。1959年1月13日,又稱澄邁縣,1961年,與臨高縣分開,恢復澄邁縣建制至今。

地理概況

澄邁縣位於海南島北部,北部瀕臨瓊州海峽,隔海與雷州半島相望,毗鄰省會海口市,東接瓊山市、定安縣,西靠臨高縣、儋州市,南與屯昌縣、瓊中縣接壤,總面積2067.6平方公里。東西寬56.25公里,南北長70公里。地屬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全年無霜。年均日照2017.6小時,年均降雨量1790.7毫米。較之全省東部市縣,處於靜風環境區,颱風影響較弱。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山地,中部為河積平原,北部為台地和海積平原。全縣轄12個鎮、6個鄉,141個村委會、16個居委會,927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營農場和3個省辦農(林)場。1998年末人口達45.57萬人,民族基本是漢族。澄邁縣於公元前110年(西漢武帝元封元年)設定苟中縣,經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更名澄邁,至今有二千多年歷史,是瓊島文明古縣之一。

澄邁縣土地總面積306.07萬畝,多屬平原台地,土壤以磚紅壤為主,土地肥沃。全縣耕地面積41.3萬畝,其中水旱田23.1萬畝,旱坡地18.2萬畝。宜林熱作地120萬畝,已開發117萬畝,其中造林97.3萬畝,種植橡膠13.6萬畝。宜牧地15萬畝,沿海灘涂3.42萬畝。全縣光、熱、水充足,適宜多種熱作生長,熱作資源豐富。主要經濟作物有:民營橡膠13.6萬畝,年產乾膠4000多噸;民營膠加工廠8家,年加工規模6000噸;椰子種植2.3萬畝,咖啡種植1.2萬畝,年產量2400噸;胡椒種植1.6萬畝,年產量1050噸;檳榔種植1.8萬畝,年產2400噸;益智種植1050畝,年產21噸。縣內已探明的陸地礦產資源有石灰石1070萬噸,石英石5000萬噸,還有石油、高嶺土、鉛鋅、金銀、花崗石、玄武岩、磚瓦粘土礦等10多種,發現礦產地55處,其中金屬礦產地11處,非金屬礦產地32處,能源礦產4處,水氣礦地8處。有大小河流20多條,總長250公里,常年流量35億立方米。南渡江流經10個鄉鎮,流程116.3公里,年均流量13.4億立方米。建有中型水庫4宗,小(一)型水庫13宗,總庫容量1億方,蓄水工程472宗,引水工程90宗,提水工程33宗,年年加大投入大搞冬修水利建設,用水實灌面積17.2萬畝。

全縣海岸線長有89.8公里(含內灣線),內外港灣15處, 海洋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屬瓊州海峽和北部灣的一部分,水溫溫和,海水深度大,鹽度適中,發展港口貿易,海洋捕撈業、養殖業等條件優越。海洋礦產有:海砂、石英石、石灰石、石油、石墨、雲母、水晶、金、錳等,具有儲量大、品位高特點。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有:海藻(江蘺)、海參、蝦、蟹、馬蛟魚、昌魚、尤魚等。海岸景觀分布在北部沿海一帶,主要景點有2處:盈濱半島和太陽灣旅遊區;水庫風光景色別致,主要有紅湖歡樂園、亞珠莊園等;人文景觀主要有美郎姊妹塔、金江金寺;山石景觀有濟公山、九樂山溫泉、奇石崗、仙人洞等。

土地資源:

澄邁地勢平坦,土地寬廣肥沃,土地面積20.67萬公頃,可利用土地面積占95.99%,尚有2萬公頃土地有待開發。土質主要為紅土壤和沙土壤,大部分土地可以引水灌溉,光、熱、水等條件優越,十分適宜種植熱帶作物、冬季瓜菜和發展牧業。

水資源:

全縣大小河流20多條,年流量35億立方米。海南最大的河流南渡江流經縣內8個鄉鎮,長達120公里,年流量為17.4億立方米,可利用水4億立方米。蓄水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20宗,水域面積2.48萬畝,庫容蓄水1億立方米。海南最大的水庫松濤水庫主幹渠道穿越縣境內9個鄉鎮和農場,灌溉面積近34萬畝。地下水總儲量3.2億立方米,其中優質地下礦泉水7處。

礦產資源:

經探明儲量最大的有:石油、石英石、石灰石、水晶、黃金、白銀、泥煤、鋅鋁、赤鐵、高嶺土、花崗岩、錳等十多種。其中石油1.9億噸;石英石5000多萬噸,平均品位含矽99.5%;石灰石1075萬噸,平均含石灰鈣53.92%;水晶礦床長5.5公里,寬3公里;高嶺土約有8000萬噸。

海洋資源:

澄邁縣北靠瓊州海峽,海岸線全長89.8公里(含內灣線)。內港灣有淺海塗灘2.3萬畝,海水有機物質豐富,是海水養殖的理想基地。近港灣海域盛產馬鮫魚、紅魚、黃花魚、石斑魚、鯧魚、鮪魚、魷魚、墨魚、龍蝦、蝦米等名貴海鮮。內外港灣15處,均可建2萬噸級泊位碼頭。沿海海邊風光猗麗,沙白水清,環境保護完好,是開闢海邊旅遊度假景點的黃金地帶。

社會經濟

農 業 概 述

澄邁縣位於海南省西北部,毗鄰省會海口市,區位優勢明顯。澄邁是海南歷史文化古縣之一,至今置縣已有2115年歷史。全縣土地總面積2067.6平方公里,擁有耕地總資源72.8萬畝,其中常年耕地36.8萬畝。有海岸線37.5公里(不含內海灣岸線),有港灣15處。轄10鎮,7個國營農場,人口50萬人。本縣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8℃,年平均日照時數2059小時,年均降雨量1786.1毫米,且熱雨同季,終年基本無霜。有海榆中、西公路幹線,寰島西縣高速公路和西環路線穿越境內。氣候溫和,日照充足,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是鑲嵌在瓊北大地上的一顆明珠。

2006年,我縣積極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農機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取得新的成績。瓜菜、水果、橡膠、畜牧、漁業等優勢產業發展實現新的突破。冬季瓜菜種植面積16.1萬畝,總產37.03萬噸,產值8.15億元,各項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發展果菜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8個。建立了造孽、荔枝、楊桃、瓜菜等省級標準化生產基地,其中香蕉標準生產基地5個共1.5萬畝,無公害瓜菜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認證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6個、省級優質農產品35個。全縣擁有各種農機5873台,機耕和機收水平分別為69%和29%。全縣農業總產值23.08億元,農業增加值14.68億元,均比上年增長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3678元,比上年增長9.2%。

建省以來,澄邁確立了建設新興工業強縣的發展目標,充分利用海南省建設西部工業走廊的有利條件,大力加強外引內聯,引進高新技術,改善和最佳化已有的工業產業結構,有效的增強了全縣的工業實力。

工業建設

2006年,該縣強力推進“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積極發展新型工業,工業生產總量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成為拉動全縣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全年共引進工業項目76個,計畫投資128.84億元,實際投資13億元。福耀玻璃、福山500千伏變電站、華能“大代小”技改工程、永慶生態文化旅遊區、老城開發區10萬噸供水工程等省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9.33億元,工業增加值20.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4%和37.1%。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04.44%,比上年提高55.55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8.7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6.84億元,增長45.3%。工業經濟對全縣經濟成長貢獻率達7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7.8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旅遊景點

濟公山旅遊度假區

該區位於文儒鎮南面濟公嶺,又名蛟蛟嶺,有一天然巨石,由表面石紋天然綴畫出濟公臉部全貌,形象逼真,活象濟公。石像高2.5 米,寬1.米。周圍有孫悟空石、蛤石、龜石、蛇石、牛石、石床、石椅等20多個天然石像,千姿百態。登山眺望,周轉百里,林海綠洲,景色壯觀,令人留連忘返。

加籠坪熱帶季雨林旅遊區

加籠坪熱帶季雨林旅遊區位於澄邁西南端,總面積32800畝,該保護區東與屯昌縣交界,西靠臨高縣、澹州市、南與瓊中縣為鄰,距縣城金江鎮50公里。該區為原始熱帶雨林區,擁有胭脂、坡壘、青梅、厚皮搞、榴果等珍稀樹種及水鹿、猴子、藤狸、穿山甲、蟒蛇、原雞、山鵝鴿、金錢龜等珍稀野生動物。該區林海莽莽,還有山間瀑布,林間小溪,奇峰怪石,山頂天塘,加之鳥鳴獸躍,落英繽紛,構成一幅完美的生態圖。這裡還是當年瓊崖縱隊革命根據地―美合的原址。加籠坪熱帶季雨林旅遊區不僅有優越的生態旅遊價值和革命史教育意義,還是休閒度假的最佳去處。

金 山 寺

金山寺位於澄邁縣城金江鎮尖嶺的東南面,背山面水,風景別致,是海南大型的佛教寺院之一。該寺院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解放前夕毀於兵亂,1993 年重建該寺院為仿古建築物,建築在嶺腰層層殿宇,規模宏偉,建有鐘樓、靈龜池、鼓樓、功德牌、天王殿、大雄寶殿、書畫廊、各類佛像等整個寺院有金像42 尊,雕刻工藝精美,各具特色,令遊人香客飽嘗眼福、留連忘返。

南 軒 石 照 壁

南軒石照壁在永發鎮東興村委會南軒村,系崇禎九年(1636 )江南盧州府通判王炳儒(南軒村人)故居中庭照壁。

照壁由56 塊石砌成,高270 厘米、寬440 厘米、厚30 厘米;壁里外四周塑花紋圖案,雕雙鹿銜靈芝草;里外各陰刻“紫氣東來”、“福星高照”在其上端正中;中央篆刻“壽”字。房屋俱剩斷壁殘牆,唯照壁及中庭地板尚存完好。

老 城 老 街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 年),澄邁縣治建於老城墟,古街位於古縣城的東南邊,現稱老街,也叫下街。

老街有百餘米長,均由各種石條鋪設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已被摧毀,建成水泥路面。老街的兩旁居住著老城居委會的居民,有的房屋依舊,但見散落牆角的石墩石刻,殘碑斷簡。可以想像當時各路商賈紛至沓來,一派繁榮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