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海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海南,簡稱“瓊”,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港)。省會海口,位於中國華南地區,界於東經108°37’-111°03’,北緯18°10’-20°10’之間,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對望, 東南和南部在南海與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海南島總面積3.39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千米。 海南島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大雪梨,地勢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構成。海南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暖熱,雨量充沛。 截至2017年底,海南省下轄4個省轄市,15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含4個縣、6個自治縣、5個縣級市),8個市轄區。 截至2018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925.7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32.05億元,第一產業1000.11億元;第二產業1095.79億元;第三產業2736.1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955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海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海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據明代《正德瓊台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繳:邊界),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於中國最南端。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廣大地區,在南方設定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將中原幾十萬人遷徙其地。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國勢力遍及海南島。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島設定珠崖郡(治今瓊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屬交州刺史管轄。這是海南島歸入中國版圖最早的兩個行政地名,標誌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直接統治的開始。昭帝始元五年(前82)夏廢儋耳郡,併入珠崖郡。元帝初元三年(前46)春又罷珠崖郡,下詔放棄珠崖郡,設定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65年間,海南島在中央王朝管轄之下。

海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海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東漢建武十九年癸卯(43年),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67)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2縣均隸屬於合浦郡,督於交州。加強了東漢王朝與黎族先民的聯繫。

三國時期,東吳黃龍三年(231年),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東吳時期,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併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盪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西晉時,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定崖州,統於廣州。

隋朝煬帝時,大業三年(607年)丁卯改崖州為珠崖郡,後又析西南地區置臨振郡。大業六年(610年)庚午,又將原二郡改置為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儋耳郡治所在義倫縣(治今儋州市西北)。海南島共設兩郡(珠崖郡、臨振郡)十縣,珠崖郡治設在義倫縣。後從珠崖郡中分出延德、寧遠兩縣、設定臨振郡。珠崖、臨振兩郡,由揚州司隸刺史管轄。

唐代改郡為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為儋州。治所仍在義倫縣。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共22個縣,統屬嶺南道管轄。海南簡稱“瓊”系來源於唐代的瓊州   ,屬嶺南道。後屬南漢。

天寶元年(724年)改儋州為昌化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為儋州。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

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自始總領海南地區。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海南島設定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行中書省。至元十七年,隸屬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為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不久,升定安縣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隸廣西行中書省。

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同年十月,海南島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並改吉陽軍為崖州,南寧軍為儋州,萬安軍為萬州,3州隸於瓊州府,仍屬廣西。不久又將南建州改為定安縣。洪武二年六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從廣西劃撥廣東管轄。洪武九年,海南島屬海南道。

正統四年(1439年)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倫縣併入儋州,崖州附郭寧遠縣併入崖州,萬州附郭萬寧縣併入萬州,也就是說,州治所在地的縣,歸併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機構重疊。瓊州府領3州10縣,並成了明代的定製。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海南大自然風境 海南大自然風境

清初承襲明制,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隸屬於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清代,于海南設定瓊崖道。下屬瓊州府(治今瓊山府城),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澄邁(治今老城鎮)、定安(治今定城鎮)、文昌(治今文城鎮)、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城鎮)、儋州(治今中和鎮)。

崖州直隸州(治今三亞市崖州區),崖州歸隸瓊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為直隸州。領4縣:感恩(治今東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縣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州(治今萬寧市)。萬州光緒三十一年降州為縣。

清代在海南設瓊州府,轄3州10縣,故史稱“十三州縣”。清末改設一府,1直隸州,1州,11縣。

1858年6月27日簽訂的《中法天津條約》共42款,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其中增開瓊州(今海口)、潮州、台灣、淡水、登州、江寧六口   。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設瓊崖道於瓊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島。

南山海上觀音 南山海上觀音

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元年(1912年),海口所改稱鎮。

民國十年(1921年)廢道制。

民國十五年(1926年),海口鎮脫離瓊山縣建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2月13日,撤銷海口市,復歸瓊山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實行。當時行政區稱為瓊崖,直隸於廣東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改“撫黎局”為“撫黎專員公署”,加強對黎族地區的統治。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保亭、樂東3縣,推行鄉保甲里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瓊崖綏靖委員會公署于海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分設9個行政督察區,海南為第九區,專署設海口。1946年,瓊崖辦事處和第九區公署設于海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隸屬行政院,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設在海口。

海南省區劃圖 海南省區劃圖

1950年後,海南的建置為行政區,1951年設行政公署,駐瓊山。在島的南半部地區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沖山鎮(今五指山市沖山鎮)。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8專區和北江臨時行政委員。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性管制。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職權。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1976年10月改稱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行政區劃

截止2015年9月止,海南省有27個市、縣(區),其中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8個區,218個鄉鎮(含街道辦事處),其中21個鄉、175個鎮、22個街道辦事處。   省政府駐地海口市國興大道。

行政區下轄行政區
海口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
三亞市崖州區、天涯區、吉陽區、海棠區
三沙市(不設區的市)
儋州市(不設區的市)
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縣級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東方市
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洋浦經濟開發區乾沖區、新英灣區、三都區(均屬行政管理區,非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37′—111°03′,北緯18°10′—20°10′之間,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的大雪梨,長軸作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   海南省的管轄範圍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海南省全省陸地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島面積3.39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雲霧中的五指山 雲霧中的五指山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800米之間,實際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彌嶺、雅加大嶺和吊羅山等。

這些大山大體上分三大山脈:五指山山脈位於海南島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峰;鸚哥嶺山脈位於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  

地質

海南島地質構造形態在空間分布上,以各種不同的方向、形跡和性質的構造組合,形成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北東向構造、北西向構造等主要構造體系,成為陸地的主要構造格局,控制著島陸沉積建造、岩漿活動、成礦作用及晚近時期的山川地勢的展布。東西向構造從北往南有4條構造帶,北東向褶皺和斷裂構造比較發育,在空間分布上可分為北東和北北東2組構造帶。海南島縱深地質構造表現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區,幔凹中心在瓊中至樂東一帶,幔凹深度為30多千米。由於島內地殼結構和深部構造的差異,在地質構造、沉積建造和岩漿活動等方面,都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徵。  

氣候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裡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為8200℃,最冷的一月份溫度仍達17~24℃,年光照為1750~2650小時,光照率為50%~60%,光溫充足,光合潛力高。海南島入春早,升溫快,日溫差大,全年無霜凍,冬季溫暖,稻可三熟,菜滿四季,是中國南繁育種的理想基地。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600毫米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1639毫米,有明顯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總降水量達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鋒面雨、熱雷雨和颱風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少雨季節,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0~30%,少雨季節乾旱常常發生。  

河流

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水面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三條大河的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7%。南渡江發源於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長311公里;昌化江發源於瓊中縣空示嶺,橫貫海南島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長230公里;萬泉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於瓊中縣五指山和風門嶺,兩支流到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海南島上自然形成的湖泊較少,人工水庫居多,著名的有松濤水庫、牛路嶺水庫、大廣壩水庫和南麗湖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天涯海角--南天一柱 天涯海角--南天一柱

海南島是中國最大的“熱帶寶地”,土地總面積344.2萬公頃,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約42.5%。可用於農、林、牧、漁的土地人均約0.48公頃。

由於光、熱、水等條件優越,生物生長繁殖速率較溫帶和亞熱帶為優,農田終年可以種植,不少作物年可收穫2至3次。按適宜性劃分,海南島的土地資源可分為7種類型:宜農地、宜膠地、宜熱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

海南島已開發利用的土地約315.2萬公頃,未被開發利用的土地約26萬公頃,其中可用於大農業開發利用的約占90%。海南土地後備資源較豐富,開發潛力較大。  

植物資源

植物 植物

海南的植被生長快,植物繁多,是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海南島現有維管束植物4000多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7,其中600 多種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種植物資源中,藥用植物2500多種;喬灌木2000多種,其中8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特產與珍稀樹木20多種;果樹(包括野生果樹)142種;芳香植物70多種;熱帶觀賞花卉及園林綠化美化樹木200多種。

植物資源的最大藏量在熱帶森林植物群落類型中,熱帶森林植被垂直分帶明顯,且具有混交、多層、異齡、常綠、乾高、冠寬等特點。熱帶森林主要分布於五指山、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等林區,其中五指山屬未開發的原始森林。熱帶森林以生產珍貴的熱帶木材而聞名全國,在1400多種針闊葉樹種中,喬木達800種,其中458種被列為國家的商品材,屬於特類木材的有花梨木、坡壘、子京、荔枝、母生等5種,一類材34種,二類材48種,三類材119種,適於造船和製造名貴家具的高級木材有85種,珍稀樹種45種。  

動物資源

動物 動物

海南陸生脊椎動物有500多種,其中,兩棲類37種(11種僅見於海南,8種列為國家特產動物);爬行類104種;鳥類344種;哺乳類82種(21種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見的珍貴動物有: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的黑冠長臂猿和坡鹿。水鹿、獼猴、雲豹等亦很珍貴。海南的海洋水產資源具有海洋漁場廣、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等特點,是中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漁場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可供養殖的沿海灘涂面積2.57萬公頃。海洋水產在800種以上,魚類就有600多種,主要的海洋經濟魚類40多種。許多珍貴的海特產品種已在淺海養殖,可供人工養殖的淺海灘涂約 2.5萬多公頃,養殖的經濟價值較高的魚、蝦、貝、澡類等20多種。海南島的淡水魚(不包括溯河性的魚)有15科57屬72種。  

南藥資源

藥材 藥材

海南動植物藥材資源豐富,素有“天然藥庫”之稱。4000多種物中可 入藥的約有2000種,占全國的40%,藥典收載的有500種,經過篩選的抗癌植物有137種、南藥30多種,最著名的是4大南藥:檳榔、益智、砂仁、巴戟。動物藥材和海產藥材資源有鹿茸、猴膏、牛黃、穿山甲、玳瑁、海龍、海馬、海蛇、琥珀、珍珠、海參、珊瑚、哈殼、牡蠣、石決明、魚翅、海龜板等近50種。  

海鹽資源

海南島是中國理想的天然鹽場,沿海港灣灘涂許多地方都可以曬鹽,集中於三亞至東方沿海數百里的弧形地帶上。已建有鶯歌海、東方、榆亞等大型鹽場,其中鶯歌海鹽場是中國南方少有的大鹽場。  

礦產資源

海南礦產資源種類較多。至1991年,全國已探明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中,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57種(若按工業用途可分為65種);探明有各級儲量規模的礦床126個(含大型地下水源地6處),其中大型礦床31個,中型礦床31個,小型礦床64個。

在國內占有重要位置的優勢礦產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氣、鈦鐵砂、鋯英石、藍寶石、水晶、三水型鋁土、油頁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種。其中,石碌鐵礦的鐵礦儲量約占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0%,品位居全國第一;鈦礦儲量占全國的70%;鋯英石儲量占全國的60%。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海南省人口出生率14.73‰,死亡率6.01‰,自然增長率8.72‰。全省年末常住人口925.7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為58.04%。  

民族

海南的黎族 海南的黎族

海南省漢族、黎族、苗族是世居民族,其餘民族是解放後遷入的幹部、職工和移民,分散於全省各地。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族、苗族大多數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縣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漢族人口主要聚集在東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區。  

先秦至西漢時期,海南島上分布著古百越人的一支——駱越。根據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歷史地理學等學科的分析證明,駱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

政治

現任領導

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賜貴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俊、何西慶、康耀紅、林北川、陸志遠、關進平  

海南省省長:沈曉明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毛超峰、王路、劉平治、沈丹陽   、范華平、苻彩香    

海南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於迅

備註:統計截至2018年4月

友好城市

日本兵庫縣韓國濟州島菲律賓宿務省芬蘭奧魯省美國夏威夷州
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羅馬尼亞阿拉德縣奧地利薩爾茨堡州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省埃及南西奈省
西班牙巴里阿里大區

經濟

綜合

海南的椰子樹 海南的椰子樹

2018年,海南省地區生產總值4832.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5.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00.1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095.79億元,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2736.15億元,增長6.8%。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0.7:22.7:56.6。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955元,比2017年增長4.8%,按現行平均匯率計算為7858美元。  

海南省全口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73.98億元,比2017年增長12.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2.66億元,增長11.7%。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地方稅收收入628.68億元,增長15.7%;地方非稅收入123.98億元,下降5.0%。  

海南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85.44億元,比2017年增長16.7%。其中,教育支出248.31億元,增長12.7%;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47.38億元,增長62.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9.11億元,增長14.6%;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144.43億元,增長13.1%;節能環保支出58.56億元,增長67.3%;城鄉社區支出148.61億元,增長23.0%;農林水支出226.13億元,增長15.2%;交通運輸支出141.25億元,增長2.5%;住房保障支出65.91億元,增長19.4%。  

第一產業

2018年,海南省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1034.44億元,比2017年增長4.1%。分行業看,農業完成增加值499.88億元,比2017年增長5.0%。蔬菜(含菜用瓜)收穫面積386.59萬畝,增長1.9%;產量566.77萬噸,增長2.5%。水果收穫面積277.82萬畝,增長7.5%;產量431.73萬噸,增長6.5%。林業完成增加值70.89億元,比2017年增長6.8%。乾膠產量33.91萬噸,下降6.4%。牧業完成增加值146.28億元,比2017年增長3.9%。肉類總產量79.81萬噸,增長1.1%。漁業完成增加值283.06億元,比2017年增長1.2%。水產品總產量175.82萬噸,比2017年下降2.7%。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完成增加值34.33億元,比2017年增長10.0%。  

2018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60.30萬千瓦,比,2017年增長0.6%;農用拖拉機8.75萬台,下降2.0%;農用運輸車3.53萬輛,下降4.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47.54萬噸,下降7.4%;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18.50萬公頃,下降4.6%。  

第二產業

2018年,海南省工業完成增加值比2017年增長5.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0%,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加值增長6.4%;重工業增加值增長5.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14.7%,股份制企業增長1.0%,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11.3%。  

在八大工業支柱行業增加值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比2017年增長1.8%,造紙及紙製品業下降2.6%,石油加工業增長12.9%,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0.5%,醫藥製造業增長15.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4.8%,汽車製造業下降33.2%,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5%。提高42.3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比2017年增長20.9%,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比2017年提高0.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比2017年增長33.4%;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比2017年提高14.0%。  

2018年,海南省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25.37億元,比2017年增長3.5%。全省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單位220個,增長30.2%;從業人員7.36萬人,下降0.7%。本省資質內建築企業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202.26萬平方米,增長6.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594.86萬平方米,增長5.8%。本省資質內建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21億元,增長13.7%;上繳稅金21.73億元,增長6.6%。  

第三產業

房地產業

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 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

2018年,海南省房地產業完成增加值389.66億元,比2017年下降12.0%。全年房地產項目房屋施工面積9574.56萬平方米,增長0.1%;房地產竣工面積1186.81萬平方米,下降6.3%;銷售面積1432.25萬平方米,下降37.5%;銷售額2083.29億元,下降23.2%。  

旅遊業

2018年,海南省旅遊業完成增加值392.82億元,比2017年增長8.5%。接待遊客總人數7627.39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11.8%;其中接待旅遊過夜遊客6329.66萬人次,增長11.7%。旅遊總收入950.16億元,增長14.5%。年末全省共有掛牌星級賓館酒店124家,其中五星級26家、四星級38家、三星級54家。  

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

2018年,海南省批發零售業完成增加值523.02億元,比2017年增長3.8%;住宿餐飲業完成增加值240.59億元,比上年增長6.1%。  

2018年,海南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7.08億元,比2017年增長6.8%。按經營地分,城鎮零售額1425.22億元,增長6.2%;鄉村零售額291.87億元,增長9.4%。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1420.03億元,增長6.6%;餐飲收入297.05億元,增長7.8%。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中,糧油食品類增長3.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7.3%,化妝品類增長32.9%,金銀珠寶類增長14.4%,日用品類增長5.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2.9%,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0.7%,汽車類下降21.2%。  

金融業、證券業和保險業

2018年,海南省金融業完成增加值309.09億元,增長0.8%。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9610.47億元,比2017年末下降4.8%。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8820.12億元,比2017年末增長4.3%。其中,住戶貸款2454.99億元,增長26.5%;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6015.07億元,下降3.8%。  

全年通過股票市場募集資金62.87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年末境內上市公司31家,比2017年增加1家,年末股票市價總值2029.19億元,下降43.2%;證券和期貨交易總額28323.44億元,下降15.4%。

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83.10億元,比2017年增長11.1%。其中,財產險業務收入64.23億元,增長12.4%;人身險業務收入118.86億元,增長10.4%。在人身險業務收入中,壽險收入89.94億元,增長3.2%;健康險收入22.99億元,增長39.8%;人身意外傷害險收入5.93億元,增長46.1%。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55.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31.81億元,增長17.4%;人身險業務賠付24.16億元,增長10.0%。在人身險業務賠付中,壽險賠付16.72億元,增長4.9%;健康險賠付6.62億元,增長26.5%;人身意外傷害險賠付0.82億元,增長2.9%。  

對外經濟

2018年,海南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848.96億元,比2017年增長20.8%。其中,出口總值297.67億元,增長0.7%;進口總值551.29億元,增長35.4%。分地區看,對香港出口38.57億元,增長30.1%;對非洲出口14.76億元,增長108.3%;對日本出口12.70億元,下降10.3%;對美國出口16.75億元,下降3.5%;對歐盟出口17.36億元,下降20.6%;對東協出口104.11億元,下降15.3%。出口方式中,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總值分別為74.20億元、75.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和40.6%。主要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值35.34億元,增長57.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15.99億元,增長201.0%;農產品出口值33.46億元,下降6.3%;成品油出口值122.48億元,下降3.5%。  

2018年,,海南省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67家,比2017年增加80家,其中,中外合資企業52家、外資企業109家、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3家、中外合作企業2家、合作開發企業1家;實際利用外資7.33億美元,同比增長112.7%(未含投資性公司數據)。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8年,海南省組織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項,比2017年增長6.3%。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4家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到106家。新增申報183家高新技術企業。修訂《海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認定管理辦法》,推薦新認定4家孵化器、17家眾創空間。引進和培養省“百人專項”12人,省創業英才人選31人,認定26家省院士工作站,柔性引入29名院士和近百名高層次專家。新認定農業科技110服務站12個,全省農業科技110服務站總數達到271個,共13家省星創天地通過國家備案。“省部共建空間對地觀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納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年度計畫。引進中科院南海所建立三亞中科海洋研究院。在三亞市建設“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三亞分院”。依託博鰲超級醫院籌建全國首家“省部共建先進技術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認定6家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教育事業

海南大學 海南大學

2018年,海南省普通高等學校20所、比2017年增長5.3%,招生5.94萬人(不包含成人和網路本、專科)、增長4.9%,在校學生19.61萬人、增長2.5%。中等職業教育學校82所、下降7.9%,招生4.95萬人、增長9.0%,在校學生13.46萬人、下降0.6%。普通高中119所、增長2.6%,招生5.70萬人、增長0.7%,在校學生17.01萬人、下降0.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4%、提高0.9個百分點。普通國中401所、增長1.0%,招生12.74萬人、增長5.0%,在校學生35.28萬人、增長5.9%,國中毛入學率103.3%、提高1.6個百分點。普通國小1377所(含教學點)、下降0.8%,招生15.29萬人、增長7.2%,在校學生83.19萬人、增長2.8%,國小毛入學率102.2%、提高0.4個百分點。  

• 大學本科院校

海口 海南大學(211工程) 海南師範大學海南醫學院瓊台師範學院海口經濟學院
三亞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學院

• 大學專科院校

海口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科技職業學院海南工商職業學院海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三亞三亞城市職業學院三亞航空旅遊職業學院三亞理工職業學院
文昌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
瓊海海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

• 省一級中學

海口 海南中學 海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國興中學 瓊山中學
海口市第一中學 海南華僑中學海口實驗中學海口市第四中學
三亞 三亞市第一中學
文昌 文昌中學 文昌華僑中學
瓊海 嘉積中學
儋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附屬中學儋州市第一中學
洋浦洋浦中學
五指山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附屬中學海南農墾實驗中學

文化事業

2018年末,海南省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含社會民營團體)77個、文化藝術館23個、博物館19個、公共圖書館24個。全省有線電視用戶132萬戶,比上年下降5.8%。廣播電視台20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9.05%和99.07%。全省共有報社17家,雜誌社42家,全年出版報紙2.04億份、雜誌734萬冊、圖書6344萬冊。圓滿完成2018年央視春晚海南分會場活動,舉辦紀念建省30周年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絢麗海南》、第三屆海南省藝術節、國際劇協70周年慶典暨首屆海口國際戲劇周等大型活動。全年共引進省外優秀劇目22場,組織全省文藝院團開展惠民演出送戲下鄉演出432場。扶貧題材瓊劇《扶真貧》全省巡演場次達到60場。優秀劇目《黎族家園》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門舉辦的“2018年全國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瓊劇《母瑞紅雲》入選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舉辦2018年度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舞劇《東坡海南》入選2018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海南地方劇種瓊劇、臨劇、儋州山歌劇入選2018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瓊劇《圓夢》入選文化部2018年舞台藝術現實題材創作作品計畫,是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十大戲曲劇本扶持項目之一,獲第三屆海南省藝術節“文華大獎”,受邀參加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廣東站)演出。  

醫療衛生

2018年,海南省共有衛生機構5367個,比2017年增長3.6%,其中醫院(衛生院)521個,增長3.2%;衛生機構人員總數為8.09萬人,比上年增長4.1%,其中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35萬人,增長4.9%,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0.92萬人,增長3.9%;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87個,比上年增長6.9%。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472.43萬人,比2017年增長0.8%,全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人數為3.76萬人,比2017年增長0.3%;報告死亡74人,下降3.9%;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每十萬人375.53人,下降8.2%;死亡率為每十萬人0.74人,下降12.1%。  

體育事業

2018年海南省運動健兒在亞洲運動會中獲得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2枚。成功舉辦第五屆省運會、第九屆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第十三屆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腳踏車賽、2017-2018克利伯環球帆船賽、第二屆“一帶一路杯”海口國際沙灘足球邀請賽、中國(陵水)國際羽毛球大師賽等賽事。承辦2018年沙灘排球巡迴賽總決賽、沙灘排球年會及發展論壇、2018年中國帆船年度盛典系列活動、中超頒獎典禮、中國男子足球國家隊比賽、2018全國英式七人制橄欖球冠軍賽、全國U23摔跤大獎賽、全國U系列男子舉重總決賽等賽事和活動。  

基礎設施

截至2018年底,海南省固定電話用戶161.13萬戶,增長0.4%;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02.12萬戶、下降2.3%,農村電話用戶59.01萬戶、增長5.4%。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085.32萬戶,增長7.7%。年末網際網路用戶1207.49萬戶,增長0.6%。固定電話普及率每百人17.4部,下降0.6%;行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117.24部,增長6.7%。

社會保障

2018年末,海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56萬人,下降27.7%;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92萬人,下降17.8%。農村五保戶供養對象人數2.39萬人,下降9.0%。兒童福利機構床位626張,增長16.0%。全年投入救災救濟資金0.13億元,下降74.0%,救助災民11.66萬人次,下降83.0%。全年共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4.18億元,比上年下降7.7%;籌集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3.46億元,下降7.2%。  

2018年末,海南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7.90萬人,比2017年增長7.1%。其中,在職人員187.42萬人,離退休人員70.48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5.61萬人,比上年增長7.7%。其中,在職人員162.83萬人,退休人員62.7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152.90萬人。參加生育保險152.6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73.44萬人。  

2018年,海南省城鎮保障性住房新開工1.39萬套,占年度計畫的102.2%。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1.65萬套。農村危房改造2.86萬戶,占年度計畫的114.6%,改造面積205.73萬平方米;其中,竣工2.79萬戶,占全年計畫的111.7%,竣工面積200.92萬平方米。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省脫貧退出21593戶86742人,81個貧困村脫貧出列,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全省共建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63處,受益貧困人口4.48萬人。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特惠性資助體系,全年共發放3.43億元,其中春季學期1.89億元、惠及13.8萬人,秋季學期1.54億元、惠及12.7萬人。全省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達到96.1%,每個村衛生室都有村醫並配備了常用藥物。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竣工17087戶,竣工率100%,入住17084戶。創建40個庭院經濟扶貧示範村,2752個“五帶動主體”參與產業扶貧,組織化幫扶貧困戶達90%以上。建成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90個,在各景區、鄉村旅遊點、酒店設立旅遊扶貧商品銷售專區135個。實現就地就近就業39659人、跨省轉移就業4835人,開發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12991個,3768戶零就業貧困家庭至少1名勞動力實現就業,就業率達100%;創建扶貧車間87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1754人。共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669戶7764人納入低保(特困)範圍;將低保(特困)家庭8389戶19843人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將60周歲以上(含)貧困人員納入無需繳費直接領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範疇,為低保人員、五保戶按最低檔次全額代繳保費。  

環境保護

海南風景圖片集(一) 海南風景圖片集(一)

2018年,海南造林綠化面積15.4萬畝,比2017年增長0.7%。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2%。年末全省有自然保護區49個,其中國家級10個,省級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70.23萬公頃,其中國家級15.41萬公頃,省級253.40萬公頃。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8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05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9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39種。  

新建文明生態村664個,累計達到18598個。全省空氣品質總體保持優良,優良天數比例為98.4%。PM2.5年均濃度為17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5.6%。各項污染物指標均達標,且遠優於國家二級標準;其中SO2、NO2、CO、PM10四項指標均符合國家一級標準,PM2.5和O3接近國家一級標準。與2017年相比,全省空氣品質穩中向好,其中空氣品質優良率上升0.1%,主要污染物PM2.5濃度下降1微克/立方米。  

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優良,水質總體優良率(達到或好於Ⅲ類標準)為94.4%,在開展監測的52條主要河流110個斷面、23座主要湖庫32個點位中,94.6%河流斷面、93.8%湖庫點位水質符合或優於可作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的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三大河流幹流、主要大中型湖庫及大多數中小河流的水質保持優良狀態,但個別湖庫和中小河流局部河段水質受到一定污染。開展監測的18個市縣30個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均符合國家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  

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海南島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絕大部分近岸海域處於清潔狀態,一、二類海水占96.6%,95.9%的功能區測點符合水環境功能區管理目標的要求。西沙群島近岸海域水質為優,均為一類海水。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工業園區和老城經濟開發區三大重點工業區近岸海域,20個主要濱海旅遊區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監測點位水質均達到或優於《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二類標準。年末全省有環境監測站20個,其中國家一級站1個,國家二級站3個,國家三級站16個。環境監測人員522人,比2017年增長2.6%。  

交通

公路

通車裡程達1.7萬餘公里,以“三縱四橫”為骨架,有幹線直通各港口、市、縣,並有支線延伸到全島318個鄉鎮和各旅遊景點,環島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

鐵路

高鐵海口東站 高鐵海口東站

海南已建成的鐵路有海南環島快速鐵路(海南西環快速鐵路、海南東環快速鐵路)和粵海鐵路海南西環線(包括八所支線和石碌支線)。

老海南西環鐵路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之後經過改修,於2004年12月5日正式投入客運,併入全國鐵路網。

截止2016年5月15日,海南共有6趟出島列車運營,包括:海口—西安,海口—上海南,三亞—北京西,海口—鄭州,海口—哈爾濱,三亞—長春。  

海運

海南全省68個天然港灣,已開闢港口24個,其中以海口港、八所港、洋浦港、三亞港四個港口為最大。其他主要港口還有:清瀾港、鋪前港、新村港、潭門港、白馬井港、博鰲港、新盈港。

航空

中國椰城--海口 中國椰城--海口

海南省的航空事業發展最快,南邊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已於1994年7月 1日正式通航,1999年5月25日,北部的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已建成並通航。2011年全年新辟29條國際國內空中航線。海口美蘭機場與三亞鳳凰機場旅客吞吐量均衝破1000萬人次大關,一舉實現歷史性跨越,海南從此邁入航空大省行列。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和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已接受內地和香港幾十家航空公司的班機起降,實現與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瀋陽、太原、西安、長春、哈爾濱、大連、濟南、青島、煙臺、南京、合肥、寧波、福州、廈門、溫州、成都、重慶、昆明、貴陽、桂林、鄭州、武漢、長沙、深圳、梅州、汕頭、湛江、北海、常州、蘭州、香港、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等39個國內外大中城市通航。

地方文化

非遺

第一批七彩雕畫黎族民間舞蹈《咚鈴伽》黎族著名民歌手王妚大民歌文昌盅盤舞苗族招龍舞
舂米舞東坡笠崖州民歌纈染工藝 瓊劇(定安)
黎族骨器製作 軍坡節(定安) 黎族織貝精品---龍被黎族乾欄建築生態自然村黎族麻紡織工藝
臨高人偶戲黎族鑽木取火昌江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藝黎族樹皮布黎族民間打柴舞
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黎族“三月三”節儋州調聲
第二批海南澄邁民間炭畫像黎族共同舞瓊僑歌謠海南八音器樂黎族民歌
黎族傳統器樂海南軍歌海南臨高“哩哩妹”漁歌海南齋醮科儀音樂儋州山歌
崖州民歌海南苗族盤皇舞黎族面具舞文昌公仔戲 海南椰雕 (文昌、龍華)
海南龍塘雕刻藝術南海珍珠傳統養殖技藝海南洋浦鹽田傳統日曬製鹽技藝海南陵水黎族藤編技藝黎族傳統服飾
南海更路經(文昌) 軍坡節(龍華) 瓊劇(省瓊劇院) 黎族文身黎族船型屋居住習俗
海南府城鎮元宵換花節黎族傳統婚禮黎族渡水腰舟海南三亞回族婚禮
第三批黎族民間故事海螺姑娘臨高漁諺黎從六之歌臨高漁歌
黎族方言長調疍家調黎族老古舞虎舞麒麟舞
海南齋戲黎族傳統遊藝與體育競技活動花瑰藝術黎族絣染技藝黎族雙面繡技藝
黎族泥片貼築制陶技藝黎族獨木器具製作技藝海南苗族傳統刺繡蠟染工藝海南黃花梨木家具製作手工技藝後安刀鍛造手工技藝
椰胡製作技藝黎族織錦紡染工具製作技藝傳統土法製糖工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文昌雞養殖與烹調技藝
海南粉陵水酸粉黎族傳醫藥骨傷療法黎族醫藥蛇傷療法祭祀兄弟公出海儀式
海南苗族傳統三月三節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軍坡節(澄邁) 苗族三元舞蹈 南海航道更路經(瓊海)
第四批 軍坡節(屯昌) 海南苗族民歌 咚鈴伽(陵水) 海南貝雕鹿龜酒釀泡技藝
沉香造香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記憶天后祀奉鯉魚燈鬧春樂城島鬧元宵

節慶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瓊山區府城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府城元宵換花節。

每年農曆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 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

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曆“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

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島歡樂節”。

另外海南的節日還有:文昌公期、萬寧文燈節、南山長壽文化節、海南熱帶雨林節、三亞國際啤酒節、三亞國際廣告電視藝術節、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等。

海南島重要賽事有: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世界小姐、世界先生、斯諾克海口世界公開賽等。

語言

海南居民語言種類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10種。  

1.海南話:狹義的海南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海南話使用最廣泛、使用人數最多,全省有500多萬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在不同地方,海南話語音和聲調有所不同,一般以文昌人的語音為標準口音。  

2.黎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系,全省黎族人民使用。  

3.臨高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比較接近壯語。約50萬居民使用。  

4.儋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粵語方言系統。40多萬人使用。  

5.軍話:屬漢藏語系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系統,10萬多人使用。  

6.苗話: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約5萬苗族居民中通用。  

7.村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約6萬人使用。  

8.回輝話:目前學術界認為屬海南島語系,是語群中的一個獨特語言。約6000人使用。  

9.邁話:屬粵語方言系統,比較接近廣州話。是漢人使用的語言,但使用人數不多,分布不廣泛,目前只有三亞市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一帶居民使用。  

10.疍家話:屬粵語方言。僅三亞港附近的漢族居民使用。  

名優特產

土特產品

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絲、椰花、椰子糖角、椰子糕、椰子醬等。

民族工藝品:牛角雕、藤器、海南紅豆、木畫、木雕、根雕、椰雕系列產品等。

金飾品和珠寶:條紋珠、金剛珠、佛珠、星月珠、瓊珠、海水珍珠、天然水晶等。

熱帶果脯及鮮果:芭蕉、鳳梨、鳳梨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海南柚子、紅毛丹、黃皮、荔枝、青椰、糖棕、紅椰、榴槤、龍眼、芒果、人參果、木瓜、香蕉、馬來葡萄、楊桃、腰果、山竹、檸檬、酸豆、蛋黃果、猴麵包、西番蓮、神秘果、橄欖、檳榔、蓮霧等。

其他:咖啡、胡椒、牛肉干、鹿製品、海產乾品、特色茶。

傳統名菜

文昌雞

“四大名菜”之首的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

加積鴨

文昌雞 文昌雞

“四大名菜”之一的 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而又以該鎮加祥街一戶丁姓居民飼養的番鴨最為出名。

和樂蟹

“四大名菜”之一的“ 和樂蟹”產于海南萬寧市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與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並列為海南四大名產。“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東山羊

“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 東山羊地方風味萊。用特產萬寧東山嶺的東山羊肉,配以各種香料、味料,經過滾、炸、紋、蒸、扣等多種烹調法精製而成。

特色小吃

陵水酸粉 陵水酸粉

“港門粉”產於三亞市港門地區,“曲口海鮮”產於東寨港,“石山羊”產地海口市瓊山區羊山地區,“臨高乳豬”產地臨高,“陵水酸粉”產於陵水縣椰林鎮安馬村,“海南粉”產地海口市靈山鎮,“抱羅粉”產地文昌抱羅鎮,“後安粉”產地萬寧後安鎮,“清補涼”、竹筒飯、椰子飯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風景名勝

海南旅遊景點一覽
地區景點名稱景點類別門票(元)地址
海 口 市 瓊 山 區 丘濬故居文化古蹟/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金花路
五公祠文化古蹟30海口市瓊山區國興街道海府路
瓊台書院文化古蹟/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
瓊台福地文化古蹟/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
龍 華 區 海瑞墓文化古蹟10海口市龍華區濱海大道39號
秀英炮台文化古蹟10海口市龍華區海秀路秀英村
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影視拍攝138海口市龍華區龍橋鎮
秀 英 區 丘濬墓文化古蹟/秀英區海秀鎮丘海大道水頭村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熱帶生物85海口市秀英區東山鎮
火山口公園自然地貌50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
美 蘭 區 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海口市美蘭區東部
桂林洋海濱旅遊區熱帶海濱/海口市美蘭區桂林洋
三 亞 市 崖 州 區 崖州古城文化古蹟/三亞市崖州區
南山文化旅遊區佛教文化150三亞市崖州區南山文化旅遊區
南山大小洞天旅遊區熱帶海濱168三亞市崖州區市區以西40公里處海濱
天 涯 區 天涯海角風景區熱帶海濱65三亞市天涯區市區西南23公里
天涯熱帶海洋動物園熱帶動植物60三亞市天涯區天涯海角旅遊區西側
西島熱帶島嶼130三亞市天涯區南部
吉 陽 區 亞龍灣蝴蝶谷熱帶動植物28三亞市吉陽區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
亞龍灣中心廣場 熱帶海濱 50 三亞市吉陽區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
鹿回頭山頂公園自然地理65三亞市吉陽區鹿回頭半島
海 棠 區 蜈支洲島 熱帶島嶼 168 三亞市海棠區東南部
三 沙 市 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人文古蹟/三沙市西沙永興島
石島熱帶島嶼/三沙市西沙石島
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人文古蹟/三沙市西沙甘泉島
儋 州 市 八一石花水洞地質公園自然地理60儋州市國營八一總場
海南熱帶植物園(儋州園區)熱帶植物15儋州市那大鎮
松濤水庫熱帶生態120儋州市區東南20公里處
東坡書院文化古蹟10儋州市中和鎮
文 昌 市 海南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熱帶生態 /文昌市龍樓鎮銅鼓嶺景區
八門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熱帶生態 /文昌市文城鎮至東郊鎮環八門灣綠道
東郊椰林 熱帶海濱 /文昌市東郊鎮建華山
七洲列島 熱帶島嶼 文昌市翁田鎮東部海域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 文昌航天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文昌市龍樓鎮航天城
木蘭灣熱帶海濱/文昌市鋪前鎮木蘭頭
石頭公園 自然地理 /文昌市龍樓鎮大澳灣
宋氏祖居文化古蹟30文昌市昌灑鎮古路園村
瓊 海 市 萬泉河竹排觀光 熱帶雨林 60 瓊海市萬泉河上游牛路嶺庫區
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 文化古蹟 128 瓊海市博鰲鎮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文化古蹟 40 瓊海市嘉積鎮
萬 寧 市 海南興隆僑鄉國家森林公園熱帶生態/興隆華僑農場西北部
興隆熱帶植物園熱帶植物60興隆華僑農場南部223國道
興隆熱帶花園熱帶花卉35興隆華僑農場G98東線高速路口
南燕灣熱帶海濱/萬寧市禮紀鎮
石梅灣熱帶海濱/萬寧市興隆華僑旅遊區南部
日月灣熱帶海濱/萬寧市南部
神州半島熱帶海濱/萬寧市東澳鎮
大洲島熱帶島嶼/萬寧市東南部
東山嶺風景區自然地理68萬寧市萬城鎮
陵 水 縣 分界洲島 熱帶島嶼 100 陵水縣與萬寧市交界的牛嶺
南灣猴島熱帶海濱148陵水縣新村港碼頭對岸
樂 東 縣 毛公山 文化古蹟 20 樂東縣保國農場境內
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 熱帶生態 40 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
定 安 縣 海南熱帶飛禽世界公園 熱帶動植物 60 定安縣塔嶺新區
定安母瑞山革命紀念園 文化古蹟 32 定安縣南部中瑞農場
保 亭 縣 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 熱帶田園 20 保亭縣七仙嶺旅遊區

著名人物

白玉蟾 白玉蟾

白玉蟾(1194~1229),南宋時人,字如晦,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一說福建閩清人。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  

邢宥(1416~1481),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學者。與丘濬、海瑞齊名,合稱海南“一鼎三足”。為官20餘年,歷任四川站定臨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右僉都御史、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等職。著有《湄丘集》。

丘濬(1418~1495),瓊山人,明朝理學名臣、學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著有《大學衍義補》、《丘文莊集》、《投筆記》等,有“著絕”之稱,為“海南四絕”之一。同海瑞被譽為“海南雙壁”。與王佐、海瑞、張岳崧並稱為海南歷史上的四大才子,是海南老少皆知的著名歷史人物。  

王桐鄉(1428~1512),臨高人,原名王佐,因他家鄉盛產刺桐,故名王桐鄉。明代著名詩人,與丘濬(明代文臣之宗)、海瑞(“海青天”)及張岳崧(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合稱為“海南四大才子”。

唐胄(1474~1539),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歷任戶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員外郎、廣西提學僉事、雲南按察司副使、雲南右參政、雲南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戶部右侍郎等職,後調任北京戶部右侍郎,又轉為右侍郎。著有《瓊台志》等。

鍾芳(1476~1544),三亞人。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當過文官、武官、法官、學官和財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繼文莊(),下啟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著有《春秋集要》、《學易疑義》等著作,被人尊稱為“嶺海巨儒”。

南包公海瑞 南包公海瑞

海瑞(1514~1587),瓊山人。明朝名臣、政治家。他一生剛正不阿,被世人稱為“南包公”、“海青天”,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王弘誨(1541~1617),定安人,明代名臣、教育家。禮部尚書(正二品),卒後贈太子少保。王弘誨為海南所做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奏考回瓊”。

張岳崧(1773~1842),定安人。清代名臣,文學家、書畫家。是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張岳崧文章、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件件精通,為“海南四絕”之一。

王映斗(1797~1878),定安人。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官至大理寺卿(從二品,相當最高法院院長)。“生而顯異,讀書過目成誦……海外無雙”,為人誠直正大,為官公正廉明,關心人民疾苦,愛國憂民。

張雲逸(1892~1974),文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萬里長征,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百色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八大中央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

宋慶齡 宋慶齡

宋慶齡(1893~1981),文昌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鄧小平在宋慶齡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說:“她跟隨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從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女性”。  

馮平(1899~1928),文昌人。歷任瓊崖高級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所長、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等職。29歲時在澄邁縣金江鎮被害。

周士第(1900~1979),瓊海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征。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先後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

馮白駒(1903~1973),瓊山人。海南革命領導人代表、革命家,瓊崖革命武裝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周恩來讚譽“馮白駒同志是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鄧小平為他的雕像題寫“馮白駒將軍”五個大字。

符紹儒(1905~1944),東方市人。他曾任中共昌感縣抗日民主政府轄下的新榮鄉鄉長。1944年6月,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日軍抓住,日軍獲知他就是共產黨政府鄉長,馬上把他轉移到日軍設立於今東方境內最大的軍事據點——東方據點,並對他嚴刑拷打,最後符紹儒壯烈犧牲時,年僅39歲,真可謂是為了革命赴湯蹈火,不怕犧牲,浩氣長存。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榮譽稱號。

莊田(1906~1992),萬寧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過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後任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副司令員,與馮白駒司令員一道,領導瓊崖人民的抗日鬥爭,後任桂滇黔邊給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等職。

馬白山(1907~1992),澄邁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游擊隊獨立縱隊參謀長、支隊長,瓊崖縱隊參謀長、總隊長兼政委、縱隊副司令員.海南解放後,他歷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海南軍區副兵團級顧問。

蒲公才(1908~1982),儋州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反“掃蕩”、反“清剿”、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解放海南島等大戰役。歷任中共儋縣縣委峨蔓總支部書記,新四軍二師作戰參謀、作戰科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海南軍區副參謀長。  

吳克之(1911~1985),瓊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總參謀部防化部副部長。1982年離休,中央軍委給他享受副兵團級待遇。

李向群(1978~1998),瓊山人。1998年他隨部隊赴湖北省荊州抗洪搶險,在公安縣南平鎮堤段的抗洪保衛戰中,他帶病堅持搶險,先後4次暈倒在大堤上,終因勞累過度,搶救無效,於1998年8月22日壯烈犧牲,年僅20歲。江澤民簽署命令,授予李向群“新時期英雄戰士”榮譽稱號,並親筆題詞:“努力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李向群式的英雄戰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