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叢談

浪跡叢談是清代後期名臣梁章鉅(1775——1849)的著作。清代學者梁章鉅晚年創作了《浪跡叢談》、《浪跡續談》、《浪跡三談》筆記,其中的山水筆記內容注重實證考據,風格古樸平實,與張岱的山水小品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由此可見乾嘉學風對梁氏的影響。

基本信息

浪跡叢談

浪跡叢談是清代後期名臣梁章鉅(1775——1849)的著作。清代學者梁章鉅晚年創作了《浪跡叢談》、《浪跡續談》、《浪跡三談》筆記,其中的山水筆記內容注重實證考據,風格古樸平實,與張岱的山水小品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由此可見乾嘉學風對梁氏的影響。
《浪跡叢談》十一卷,作於1846至1847年,雜記清末時事、人物、典章制度和揚州一帶的名勝掌故等,還涉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訂,古代詩歌、碑銘、書畫的評介,甚至傍及方藥、及詩作。
《浪跡續談》八卷,作於1848年,多記溫州、杭州、蘇州等地的名勝、風俗和物產,及明清某些戲曲、小說的舊聞和掌故。
《浪跡三談》六卷,作於1848到1849年,內容多雜考古代的名物、年號、飲食等。 本書記載翔實,考訂精當,文筆尚佳,也適合閒讀。

◎浪跡序

余於道光丙午由浦城挈家過嶺,將薄游吳、會,問客有誦杜老“近侍即今難浪跡,此身那得更無家”之句以相質者,余應之曰:“我以疆臣引退,本與近侍殊科,現因隨地養疴,兒孫侍游,更非無家可比,惟有家而不能歸,不得已而近於浪跡。”或買舟,或賃廡流行坎止,仍無日不與鉛槧相親。憶年來有《歸田瑣記》之刻,同人皆以為可助談資,茲雖地異境遷,而紀時事,述舊聞,間以韻語張之,亦復逐日有作。歲月既積,楮墨遂多,未可仍用《歸田》之名,致與此書之例不相應,因自題為《浪跡叢談》。“浪跡”存其實,“叢淡”則猶之瑣記云爾。
清 代 楹 聯 大 師 梁章鉅(1775——1849),號茝林(茝音chai),號退庵,祖籍長樂,後遷居福州。清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是一位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擁戴的官員。他是林則徐的好友、堅定的抗英禁菸派人物。梁章鉅身書香門第,平生手不釋卷。公揚歷中外垂四十年。居官之餘,不廢著述。於經:有《論語旁證》二十卷,《孟子旁證》十四卷,《夏小正通釋》四卷。於國小:有《倉頡篇校證》三卷。於史:有《三國志旁證》二十四卷。於掌故;有《國朝臣工言行記》十二卷,《樞垣紀略》十六卷,《春曹題名錄》六卷,《南省公餘錄》八卷。於考據:有《稱謂拾遺》十卷。於文章:有《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其餘詩文雜著纂輯者不下數十種。而裴注《三國》、李注《文選》,已極賅洽,尚能詳徵博引,兼訂正其缺失,尤心力所萃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