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

浪潮之巔

《浪潮之巔》是2016年5月1日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軍。 該書主要講述了IT產業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美國矽谷明星公司的興衰沉浮。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浪潮之巔》是吳軍所著圖書,現已更新至第三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噹噹地向前漂個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從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蘋果(Apple)公司 、英特爾(Intel) 公司、微軟(Microsoft) 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惠普(HP)、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和谷歌(Google)公司都先後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它們都曾經是全球性的帝國,統治著自己所在的產業,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公司成功的本質原因以及科技工業一百多年的發展。

這些公司里的人,無論職位高低,在外人看來,都是時代的幸運兒。因為,雖然對一個公司來說,趕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證其長盛不衰;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一生趕上一次這樣的浪潮就足夠了。一個弄潮的年輕人,最幸運的,莫過於趕上一波大潮。

這不是一本科技產業發展歷史集,而是在這個數字時代,一本IT人非讀不可,而非IT人也應該拜讀的作品。

一個企業的發展與崛起,絕非只是空有領導強人即可達成。任何的決策、同期的商業環境,也在影響著企業的興衰。《浪潮之巔》不只是一本歷史書,除了講述科技頂尖企業的發展規律,對於華爾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風暴對科技產業的衝擊,也多有著墨。

此外,這本書也著力講述很多尚在普及和將要發生的,比如微博和雲計算,以及對下一代網際網路科技產業浪潮的判斷和預測。因為在極度商業化的今天,科技的進步和商機是分不開的。

圖書目錄

i 第一版讀者讚譽

vii 序言

ix 前言 有幸見證歷史

第1章 帝國的餘暉—AT T公司

AT T100年來發展得非常健康。雖然它一直受反壟斷法的約束,但是美國政府法務部並沒有真正要過它的命,每一次反壟斷其實是幫助AT T修枝剪葉,然後讓它發展得更好。

1 百年帝國

2 幾度繁榮

3 利令智昏

4 外來衝擊

第2章 藍色巨人—IBM公司

郭士納在到IBM以前也是做(芯)片的,但是,是土豆晶片(He also made chips,but potato chips.)

1 趕上機械革命的最後一次浪潮

2 領導電子技術革命的浪潮

3 錯過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 他也是做(芯)片的

5 保守的創新者

6 內部的優勝劣汰

7 後金融危機時代

第3 章 “水果”公司的復興—蘋果公司

在每一次技術革命中,新技術必須比老的技術有數量級的進步才能站住腳。

1 傳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3 再創輝煌

4 大難不死

5 i 十年

6 賈伯斯和盛田昭夫

第4 章 計算機工業的生態鏈

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

1 摩爾定律

2 安迪– 比爾定律

3 反摩爾定律

第5 章 奔騰的芯— 英特爾公司

英特爾的CEO格魯夫雖然是學者出身,但他同時也是微機時代最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數次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

1 時勢造英雄

2 英特爾、摩托羅拉之戰

3 指令集之爭

4 英特爾和AMD 的關係

5 錯失移動時代

第6 章 IT 領域的羅馬帝國— 微軟公司

當賈伯斯給蓋茨看了新設計的麥金托什個人電腦,以及漂亮的基於圖形界面的作業系統時,蓋茨驚呆了。那一年,賈伯斯和蓋茨都是26歲。

1 雙雄會

2 亡羊補牢

3 人民戰爭

4 帝國的誕生

5 當世拿破崙

6 尾大不掉

7 條頓堡之戰

8 客廳爭奪戰

9 前門拒狼,後門進虎

第7 章 純軟體公司的先驅— 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公司和微軟公司一起,證明了在?? 領域,軟體公司不僅可以獨立於硬體公司存在,而且靠賣軟體的使用費可以獲得比硬體公司更好的發展。甲骨文的成功,也再次說明了創始人和領袖的重要性,可以說沒有埃里森,就沒有甲骨文今天的輝煌。

1 矽谷老兵新傳— 埃里森其人

2 鑽了IBM 的空子

3 天堂下的帝國

第8 章 網際網路的金門大橋— 思科公司

據說斯坦福兩個系的計算中心主任萊昂納多·波薩卡和桑迪·勒納要在計算機上寫情書,由於各自管理的網路不同,設備又是亂七八糟,什麼廠家的、什麼協定的都有,互不兼容,情書傳遞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兩人乾脆發明了一種能支持各種網路伺服器、各種網路協定的路由器。於是,思科公司賴以生存的“多協定路由器”便誕生了。

1 好風憑藉力

2 CEO 的作用

3 持續發展的絕招

4 競爭者

5 諾威格定律的宿命

第9 章 英名不朽—楊致遠、費羅和雅虎公司

100年後,如果人們只記得兩個對網際網路貢獻最大的人,那么這兩個人很可能

就是楊致遠和費羅。

1 當世福特

2 流量、流量、流量

3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4 既生瑜,何生亮

5 紅巨星

6 自廢武功

7 浪淘盡風流人物

第10 章 矽谷的見證人— 惠普公司

作為矽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見證了矽谷發展的全過程,從無到有,從硬體到軟

件,惠普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矽谷歷史的縮影。

1 昔日矽谷之星

2 有爭議的生死抉擇

3 最有爭議的CEO

4 亞洲製造的衝擊

5 峰迴路轉

第11 章 沒落的貴族— 摩托羅拉公司

如果我們認為公司之中也有所謂的貴族,摩托羅拉無疑可以算一個。曾幾何時,摩托羅拉就是無線通信的代名詞,同時它還是技術和品質的結晶。

1 二戰的品牌

2 黃金時代

3 基因決定定律

4 銥星計畫

5 全線潰敗

6 回天乏力

第12 章 矽谷的另一面

美國的矽谷只占美國國土面積的萬分之五,卻創造了無數的商業神話。在這裡,

大約每10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國前100強的公司中,矽谷占了四成。

1 成王敗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機會均等

4 矽含量不斷降低

5 亘古而常青

第13 章 短暫的春秋—

與機會失之交臂的公司

在人類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並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

1 太陽公司

2 Novell 公司

3 網景公司

4 RealNetworks

第14 章 幕後的英雄— 風險投資

對於想找投資的新創業公司,紅杉資本有一些基本要求——公司的業務要能幾句話就講清楚。紅杉資本的投資人會給你一張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片背面的一點點地方把你想做的事情寫清楚。

1 風投的起源

2 風投的結構

3 風投的過程

4 投資的決策和公司的估價

5 風險投資就是投人

6 風投的角色

7 著名的風投公司

第15章 信息產業的規律性

人類的文明和技術是不斷進步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只有清除掉阻礙我們進步的那些龐大的恐龍,才能為人類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從這個角度講,一個昔日跨國公司的衰亡,也許是它為這個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

1 70–20–10律

2 諾威格定律

3 基因決定定律

第16章 矽谷的搖籃—史丹福大學

二戰後,幫助史丹福大學解決財政危機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曼,他後來被稱為“矽谷之父”。他仔細研究了斯坦福夫婦的遺囑,發現裡面沒有限制大學出租土地,於是他興奮地聲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建立斯坦福科技園。

1 充滿傳奇的大學

2 矽谷的支柱

3 紐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4 創業的孵化器

第17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資銀行

華爾街的貪婪既會捧起,也會扼殺一個科技新星。

1 華爾街和美國的金融體系

2 著名的投資公司

3 科技公司的上市過程

4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5 華爾街與微軟、雅虎和Google 的三國演義

第18 章 挑戰者— Google 公司

Google是個奇怪的地方。也許是因為Google的年輕人太多,他們不懂得傳統也不拘泥傳統,只要認準了對公司對社會有用,就大膽去幹了。

1 歷史上最轟動的IPO

2 早期歲月

3 商業模式

4 個人英雄主義和民眾路線

5 絕代雙驕

6 感謝上帝,今天是星期五(TGIF)

7 不作惡

8 不敗的神話

9 秘密軍團

10 雲計算和數據中心

11 Google 的新氣象

12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13 進攻,永遠是最好的防守

14 佩奇新政

15 未雨綢繆

第19 章 成功的轉基因—

諾基亞、3M、GE 公司

科學技術是最革命、發展最快的生產力,一家科技公司要想在幾次技術革命大潮中都能立於浪潮之巔,極不容易。

1 20 世紀末的手機之王— 諾基亞公司

2 道瓊斯指數中的常青樹— 3M 公司

3 最成功的企業聯合體(Conglomerate) — GE 公司

第20 章 印鈔機— 最佳的商業模式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業模式,很多大公司的興起,不是靠技術的革新,而是靠商業模式的轉變。

1 Google 的廣告系統

2 eBay 和亞馬遜的線上市場

3 戴爾的虛擬工廠

4 騰訊的虛擬物品和服務

第21 章 網際網路2.0

網際網路2.0最重要的是提供了開放的平台,讓用戶能在平台上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並提供給其他用戶使用。

1 網際網路的前世今生

2 網際網路2.0 的特徵

3 著名的網際網路2.0 公司

4 是革命還是泡沫

第22 章 金融風暴的衝擊

最然全世界在2008年的最後一個季度里陷入了嚴重的衰退,同時人們的恐懼心理加重了這場危機,雖然在更長一些時間裡我們仍將處於衰退,但是,明天仍然會好起來。今後的44年裡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社會都將獲得長足的發展,就如同過去的44年一樣。——沃倫·巴菲特

1 金融危機的成因

2 瑞雪兆豐年:優勝劣汰

3 潛在的商機到處都是

4 歐債危機

5 格局的變遷

6 為什麼看好G2

第23 章 雲計算

雲計算保證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和處理信息,並且可以非常方便地與人共享信息。它的好處是讓全社會的計算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 雲計算的起源

2 雲計算的本質

3 雲計算的核心技術和工程

4 對IT 產業鏈的顛覆

5 雲計算時代的企業級軟體和服務

6 中國雲計算的泡沫和機會

第24 章 下一個Google

雖然我們不知道下一個Google在哪裡,但是可以肯定它不在搜尋領域。這就如同幾年前我們尋找的“下一個微軟”不會是一家軟體公司,而最終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一樣。

1 偉大的公司

2 歲歲年年人不同

3 新領域

4 關注亞太地區

後記

索引

作者簡介

吳軍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本科)、電子工程系(碩士)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是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尋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他的著作《浪潮之巔》《矽谷之謎》《數學之美》《文明之光》和《大學之路》廣受讀者歡迎,其中《數學之美》榮獲第八屆國家圖書館文津獎,《文明之光》榮獲2014“中國好書”獎,《大學之路》榮獲2015年“華文好書”獎,《浪潮之巔》成為許多高校商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和信息學院的教科書及參考書。

《浪潮之巔》作者吳軍 《浪潮之巔》作者吳軍

在清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吳軍博士致力於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特別是統計語言模型的研究。他曾獲得1995年全國人機語音智慧型接口會議的最佳論文獎和2000年Eurospeech的最佳論文獎。吳軍博士於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在Google,他和Amit Singhal(Google院士,世界著名搜尋專家)、Matt Cutts(Google反作弊官方發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開創了網路搜尋反作弊的研究領域,並因此獲得Google工程獎。2003年,他和Google全球架構的總工程師朱會燦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韓文搜尋部門。吳軍博士是當前Google中日韓文搜尋算法的主要設計者。在Google期間,他還領導了許多研發項目,包括許多與中文相關的產品和自然語言處理的項目,並得到了當時公司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的高度評價。此外,他還在谷歌黑板報上發表了《數學之美》系列部落格。

2010年,吳軍博士離開Google,加盟騰訊公司,擔任負責搜尋業務的副總裁。並擔任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搜尋引擎和瀏覽器”項目的總負責人。2012年,回到Google負責開發了被認為是“下一代搜尋”的谷歌自動問答系統。同年,他作為創始合伙人創立了豐元風險投資基金(ZPark Captial),並且投資了90多家矽谷的初創公司。此前,他作為中國世紀基金的董事,在中國投資數家科技企業,均於2015年之前上市或被收購。

吳軍博士在國內外發表過數十篇論文,並獲得和申請了十餘項美國和國際專利。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客座研究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會董事和校國際事務委員會顧問,以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專家顧問。同時,他還是數家投資基金、創業公司的董事和顧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