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三瀑布記

浙西三瀑布記

該文作於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記載了浙江三處著名的瀑布景觀。袁枚提倡文章簡捷而有文彩,這篇遊記很能體現他的創作觀。文章對三處瀑布的描寫手法絕不類同:寫天台瀑布,以石樑襯托它的奇兀湍激;寫雁盪瀑布,用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與白描,突出它的紆徐飄蕩;寫青田瀑布,以地理環境的描寫,陳述它的激盪音響。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浙西三瀑布記

袁枚袁枚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袁枚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異,卒無復筆。

壬寅歲,余游天台石樑,四面崒者㕒(1),重者甗隒(2),皆環粱遮迣(3)。梁長二丈,寬三尺許,若鰲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來自華頂(4),平疊四層,至此會合,如萬馬結隊,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撓必怒,怒必叫號。以崩落千尺之勢,為群磥砢所擋㧙(5),自然拗怒鬱勃(6),喧聲雷震,人相對下聞言語。余坐石樑,恍若身騎瀑布上。走山腳仰觀,則飛沫濺頂,目光炫亂,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將與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廣,下寺曰下方廣。以愛瀑故,遂兩宿焉。

後十日,至雁宕之大龍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7)。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籍,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牴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樑絕不相似。大抵石樑武,龍湫文;石樑喧,龍漱靜;石樑急,龍揪緩;石樑沖盪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初觀石樑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後半月,過青田之石門洞(8),疑造物雖巧,不能再作狡獪矣(9)。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張口,可吞數百人。受瀑處池寬畝余,深百丈,疑蚊龍欲起,激盪之聲,如考鐘鼓於瓮內(10)。此又石樑、龍湫所無也。

昔人有言曰:“讀《易》者如無《詩》,讀《詩》者如無《書》,讀《》、《》、《》者如無《禮記》、《春秋》。”余觀於浙西之三瀑也信。

作品注釋

(1)崒(zú)者:高而挺拔者。厜(zuī)㕒(wēi):崒者厜㕒,語出《爾雅釋山》。

(2)甗(yán)隒(yǎn):甗為瓦器,上大下小;隒為山崖。甗隒指山崖上大下小如甗。重者甗隒,語出《爾雅釋山》。(3)遮迣(liè):四周遮攔。

(4)華頂:天台山峰名。

(5)磥砢:石眾多而亂。擋㧙:阻擋推擊。

(6)拗(yǜ)怒:抑制憤怒。班固《兩都賦》:“蹂蹸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鬱勃:盛貌。

(7)楊白花:即楊花,花色白如絮。

(8)青田:今浙江省青田縣。石門洞:在青田縣西石門山。山兩峰壁立如門,故名。洞幽深棉邈,中飛瀑噴瀉。上有軒轅丘。道家以為第三十洞天。

(9)狡獪:詭變,開玩笑。《世說新語文學》:“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這裡意為別出機杼,另翻新樣。

(10)考:撞擊。

作品賞析

該文作於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記載了浙江三處著名的瀑布景觀。

袁枚提倡文章簡捷而有文彩,這篇遊記很能體現他的創作觀。文章對三處瀑布的描寫手法絕不類同:寫天台瀑布,以石樑襯托它的奇兀湍激;寫雁盪瀑布,用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與白描,突出它的紆徐飄蕩;寫青田瀑布,以地理環境的描寫,陳述它的激盪音響。三段各自切合三處瀑布的特點,設語不多,無一復筆,同時又將三處瀑布關帶比較,使人如臨其境,移神駭心。

寫水難,寫瀑布更難。因為水尚可因地勢的索回紆曲而起變化;而瀑布則均自上而降,惟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只有把握住各瀑布的不同點,才能把各瀑布的妙處形象地寫出來。袁枚在一篇文章中寫三大瀑布而各得其精髓,非筆力扛鼎、胸羅錦繡者不能辦到。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錢塘(今杭州)人。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進士,官江寧(今南京)知縣。以詩名聞於時。不以書名而船山(張問陶)盛稱其書,以為雅淡如幽花,秀逸如美士。一點著紙,便有風趣,其妙在神骨間。嘗為船山寫詩一冊。偶寫墨梅,亦超群邁古,韻出天然。著小倉山房集、隨園詩錄。卒年八十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