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佛堂鎮

位於義烏市南部,距市區10公里,東臨東陽市,南連赤岸鎮,西界義亭鎮,北接江東街道辦事處。鎮域面積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下轄城區、合作、田心、王宅、倍磊、塔山6個工作片,10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常住人口8.1萬,外來流動人口6萬。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5億元,財政稅收收入2.61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9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24元,三產比例為10:79:11。先後被評為金華市綜合實力十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星火示範鎮、浙江省衛生鎮、浙江中心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文明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最近又獲得“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企業投資環境最佳鄉鎮”等榮譽稱號。
鎮名來歷佛堂鎮歷史源遠流長。鎮內道院山與燕里村等地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石鋤、石斧、石鏃、穿孔石刀等器物,三四千年前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天竺僧達摩來東方傳教,雲遊義烏雙林寺時,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泛濫。為救被洪水圍困百姓,遂投磬江中,得以普渡眾生。後人為紀念達摩,於投磬處建“渡磬寺”,寺內楹聯有“佛堂市興永千秋”句,遂名此地為佛堂,千百年來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佛堂鎮建鎮已有2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鎮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嘉慶年間(1796—1820)《(嘉慶)義烏縣誌》卷三記載:“萬善橋縣南三十里佛堂鎮”。明清時期便是義烏、東陽、武義,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鄰近縣市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金華、蘭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貨的經銷地。知縣楊春暢在乾隆二十八年記述:“距縣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車、交通鄰邑”。占著水路交通的便捷優勢,名聞江、浙、閩、贛、皖。民國時期佛堂鎮商業經濟繁榮,稱為“浙東四大重鎮”之一,素有“小蘭溪”之稱,為浙江四大古鎮之一。。發達的商埠經濟,營造了古鎮佛堂極其深厚的商業文化歷史底蘊。1939年底,中共義南區委在佛堂成立,1949年5月佛堂解放,1951年5月設為縣直屬鎮,1958年區、鎮合併成立佛堂人民公社,1961年鎮、社分設,由省政府批准,重設佛堂鎮,為省級建制鎮。1983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擴大建制鎮範圍,實行鎮管村制度。1992年5月,“撤、擴、並”後,王宅、田心、合作三個鄉併入佛堂鎮。2001年3月,全市行政區域調整後,塔山、倍磊兩個鄉又併入佛堂鎮。
資源環境佛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7°C左右,無霜期為243天左右。地形、地勢平坦,義烏江貫穿全鎮,形成南北向10公里左右的沖積平原,西部為黃土丘陵,南部有八寶山余脈唐山,東部有雲黃山及東麓余脈山地,畫溪江從東陽畫溪流入義烏境內(稱南江),在合作與義烏江匯合,吳溪江從赤岸鎮流入佛堂與義烏江匯合。水庫有雙林水庫、紅專水庫、群力水庫、蜀水塘等十餘座小二型水庫。塔山、倍磊有豐富的瑩石資源和森林資源,王宅、倍磊並有一定數量的河沙資源。
人文景觀古老集鎮,歷史久遠。據(嘉慶)《義烏縣誌》卷2第61頁記載:“萬善橋(義烏)縣南三十公里佛堂鎮。乾隆庚辰(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王以琳、吳周士等倡建浮梁。”知縣楊春暢在乾隆28年7月記述:“距縣(義烏)之南三十里有佛堂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牛,交通鄰邑。”從知縣這篇記中足以證實在240年前佛堂已稱為“鎮”,且是個相當興盛的市鎮了。
據義烏道情《狗肉記》中唱到,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的佛堂叫稠南鎮。解放前佛堂就有所國小名為稠南國小,它創辦於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是現今佛堂鎮國小的前身,是義烏縣最早私辦國小之一。又據評話小說《武松》一書中說到,快活林惡霸蔣鬥神,系浙江金華府佛堂鎮人氏。還有民初出版的《金台傳》一書中介紹金台這位拳王時,說金台系浙江佛堂鎮人氏,祖居金莊(即今金宅弄)。金台是周侗的師父。兩書講述的均是北宋後期故事,都有“佛堂鎮”出現,距今已有900年左右。
1200年左右前的中唐詩人張籍慕名傅大士創建的雙林寺這一被推譽為“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佛國聖地,和當時眾多文人墨客與寺內僧人結為方外交,參禪論道,吟詩作賦。張籍的《送嵇亭山僧》一詩,間接的可以證明,在1200年前的雙林寺其規模其興盛,作為傍依雙林寺興旺而成的佛堂,其情其景當可見一斑。詩曰:“師住嵇亭高寺處,斜廊曲閣倚雲開。山門十里松間入,泉澗三重洞裡來。名岳尋游今已遍,家城禮謁便應回。舊房到日閒吟後,林下還登說法台。”此嵇亭即現今佛堂鎮嵇亭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