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鑼鼓

浙東鑼鼓是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之一種。流行於浙江東部嵊縣、寧波、奉化、舟山等地,約在明代中葉時已盛行。

浙東鑼鼓

內容

East Zhejiang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之一種。流行於浙江東部嵊縣、寧波、奉化、舟山等地,約在明代中葉時已盛行。據民間藝人口頭傳說,奉化的《將軍得勝令》是明代嘉靖年間人們歡迎民族英雄戚繼光(1528~1587)平倭凱旋歸來時演奏的樂曲。樂隊中“吹”的部分以笛子和嗩吶為主,輔以絲弦;“打”的部分以“五鑼”和“十鑼”最具特色,是浙東鑼鼓的主要特點之一。
“五鑼”形式流傳在嵊縣一帶。打擊樂器有板鼓、小堂鼓、大鼓(以上樂器由 1人演奏);五鑼(由個鑼、爭鑼、盡鑼、斗鑼和小鑼組成,由 1人演奏);小京鈸、次鈸、大鈸;三大鑼(由馬鑼、乳鑼和大鑼組成,1人演奏)。其中五鑼是一個重要的打擊樂器聲部。崇仁鎮的“戲客班”(亦稱嬉客班)和白泥坎民間樂隊最有影響。他們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大轅門》、《都花》、《繡球》、《夏雨》等。
“十鑼”形式流傳於寧波、奉化、舟山等地。打擊樂器有板鼓、扁鼓(又名荸薺鼓)、小堂鼓、大鼓(以上樂器由一人演奏)、叫鑼、小鑼、小京鈸和十鑼等。常見的十鑼由大小不一的10面鑼組成。但“十”是言其多,而不是非要10面鑼不可。民間所用十鑼雖無嚴格定音,但大小規格不一的鑼在音色、音高等方面各不相同,色彩豐富,加之十鑼由1個人演奏,技巧複雜,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奉化的“九韶堂”在十鑼的組成和演奏技巧發展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並為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錄音資料。他們演奏的主要曲目有《萬花燈》、《將軍得勝令》、《划船鑼鼓》等。
浙東鑼鼓另一個特點,是曲目豐富,形式多樣。《大轅門》、《將軍得勝令》等樂曲,表現了古代將士凱旋歸來時萬民歡樂的情景;《划船鑼鼓》、《繡球》等樂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達了人們輕快愉悅的情緒;《萬花燈》結構龐大,層次鮮明。絲竹和鑼鼓相間,有分有合,有靜有動,生動地描繪了元宵佳節鬧花燈的各種場景,抒發了人們歡欣喜悅的情緒。

配圖

所屬分類

中國民族器樂
吹打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