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湖南寧鄉縣西部流沙河鎮]

流沙河[湖南寧鄉縣西部流沙河鎮]

流沙河鎮位於湖南省寧鄉縣西南部,東與老糧倉、楓木橋交界,南接湘鄉市,西與青山橋為臨,北與沙田、黃材毗連。轄18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484個村民小組,2003年全鎮總人口68780人,其中集鎮人口達1.2萬人。流沙河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積澱,是一個美麗的文明古鎮。城鎮已初具規模。

基本介紹

流沙河交通便利,洛湛鐵路和省道S209自東北向西南斜穿全鎮,是湘中進入省會長沙的咽喉之地。西南面省道S209與省道S311連線。東面的公路與寧鄉大道相接,溝通國道109線。擬建的益婁高速貫通境內,建成後將成為湘中地區前往省會的又一過境通道。

流沙河地理位置優越,距寧鄉縣城62公里,距婁底市40公里,距長沙城區80公里。為遠離中心城市的鄉村核心, 造就了相當繁榮的流沙河商圈,這裡歷來是寧鄉縣西部周邊鄉鎮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湘中地區的重要貨物集散地,其商貿輻射面積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20餘萬。這裡民營經濟實力雄厚。有以寧鄉漣鋼振興防滑材料有限公司、長沙市沙龍畜牧有限公司、長沙天和物流有限公司為主的各類工商企業近千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2008年全鎮實現鎮域生產總值7.53 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52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266萬元;實現財政收入達1200萬元,民間存款餘額達5.93億元,多年來穩坐全省鄉鎮存款餘額頭把交椅。

流沙河鎮域面積140.57平方公里。這裡河沙、花崗岩、脈矽礦等資源貯量大,30年來,流沙河的河沙滿足了婁底、漣源等城市以及周邊廠礦各種基礎建設的需要。牲豬、家魚的養殖歷史悠久,“寧鄉豬“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與外種豬雜交有明顯的雜種優勢而著稱。1981年寧鄉豬被國家標準總局確定為全國三大優良地方品種之一。自然風光奇秀,罘罳峰為寧鄉舊十景之一,隋末唐初,山頂建有金鳳禪院,先道後佛並存。奇特的山峰曾吸引歷代名人來此瀏覽。

風景名勝

美麗的罘罳峰 美麗的罘罳峰

罘罳峰, 蓬花山莊,高山十景,株木山,大墓山,鼐鼎山,仙女峰,響水洞,井塘灣,黃泥坳,蘇家亭,關王橋,見道庵,林山寺

特產

酸棗糕。主要製作原料是酸棗,去核拌紅薯、南瓜、辣椒等搗制而成。成品呈條片狀。色深黃,味酸甜,特爽口。

糖醋鹽梅。將用石灰水浸泡過的新鮮梅子拌紫蘇、冰糖,加入適量醋,用鹽水浸泡製作而成,味酸甜,有成味·有生津開胃,促進消化的功能。

薯片。主要原料是紅薯,輔拌芝麻、桔皮、桂枝、八角、辣椒粉,成品多為片狀,色淡黃,用米或油沙拌炒,或油炸,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楊米飯粑粑。主要原料是山里野生灌木楊米飯樹的果實。果實粒狀,小而呈深紅色,味酸甜,將果實曬乾,磨碎,加入甘草、紫蘇等粉荊配料,製成小圓餅,味酸甜可口,且有溫中下氣,開腸胃,增食

欲之功能。

涼粉。是本地一種叫石木瓜的藤上結的石木瓜,經加工而成的糊狀粉,味鮮甜,清熱沁脾肺,是暑天的最佳飲品。

典故

流沙河[湖南寧鄉縣西部流沙河鎮] 流沙河[湖南寧鄉縣西部流沙河鎮]

(1)、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他們到了流沙河。在這裡,唐僧被河中的妖怪搶走了,悟空、八戒去戰,妖怪鑽進水中不肯出來。悟空去求觀音,觀音派木叉前往,木叉叫出妖怪,讓他拜唐僧為師,這就是沙悟淨沙和尚,又稱沙僧。

(2)、瓦子坪的典故,傳說明朝正德年間,正德皇帝因“過”微服遊走民間,以了心中之“悔”,便引出了草沖良種豬和“蔡坤山耕田”的故事,家喻戶曉。一日,他在經草沖、流沙河、大田方的途中,甚是飢餓疲勞,便路邊歇息。恰巧碰上該地一個忤逆不孝之子打罵爹娘,族人正在商議處治辦法,見旁有一個學究模樣的人在此歇息,便和他攀談起來,徵求處理意見。那人說:“子不孝,當剮。”吉畢,學究喝了點茶就走了。後來聽說路過的學究就是當朝皇帝。人們驚嘆不已,故將此處叫“剮子坪”,因“剮”與“瓦”偕音,便喊成了“瓦子坪”,沿襲至今。

瓦子坪本來是一個小地名,地形酷似一條帆船,面積約六千多平方米,四周都是水田,肖家沖河與萬水河在此交匯,經過雙興土壩流入流沙河。

此地清代設有美仁團公所,內有關聖大帝神像,供人朝拜。地方雖小,但在過去是通湘鄉、谷水、黃材、安化的交通要道。南雜百貨都從谷水運至黃材、安化等地。販運挑夫絡繹不絕;隨之開設店鋪、客棧、屠坊,生意興隆。它的名字也隨之遠揚。

一九六一年行政變革,成立瓦子坪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五月更名為瓦子坪鄉,基點村也叫瓦子坪村。全鄉共轄十二個行政村,一萬三千多人口,部門單位一應俱全,形成了一個小集鎮。一九九五年撤區並鄉,劃入流沙河鎮。

(3)大田方的故事

從前有個愛吹牛的大田方人,一次在外,別人問他,大田方的“田”到底有多大。

他說:“二十五里到田心,五十里到岩前(方言,裡邊的意思);一頭奶齒牛下田犁一圈,上來就齊了口!”

問:“一丘咯樣大的田,哪裡有咯多水放?”

答:“流沙河吧!”

問:“哪有咯多石灰下田?”

答:“石灰沖吧!”

問;“哪裡有塊咯大的坪曬穀?”

答:“萬家坪吧!”

問:“盛谷哪有這么大的倉?”

答:“老糧倉吧!”

問:“這么多草又往哪裡放?”

答:“草沖吧!”

問:“這么多谷哪有這么多推子來推米呢?”

答:“推子坪吧!”

這位牛皮大王運用大田方周圍的一些地名巧妙地完成了他的傑作,至今大田方一帶有口皆碑。

其實嘛,大田方的“田”到底有多大呢?這裡有另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戶人家,全部家業僅有一丘小田,面積不足五分,坐落在鼐鼎山下尹氏祠堂右側河邊。此人極愛面子,平常總喜歡把小的說成大的,把無的說成有的,猶如大年初一把“帽子”說成“有子”一樣,他總是把“小田”說成“大田”。久而久之,“大田”就出了名,而且它已不是田的稱呼,而是附近幾個村子的總名稱。

元朝末期,兵荒馬亂,生靈塗炭,人民無法生活,只好遠走他鄉,這塊大田自然無人耕種,變成了“大田荒”。到了明朝,國泰民安,農業有了發展,“大田荒”變成了“大田芳”。特別在距“大田”

不遠的桶子屋場(又叫陽華大屋),有個歐陽華,武藝高強,劫富濟貧,財大氣粗,名揚四方,大田一帶隨之興旺。很多姓氏的人都慕名而來。“大田”附近有張、陽、胡、石、李、尹、黎等姓氏相隔很近的祠堂,便是一個歷史明證。這些人勤勞勇敢,就地開展種養加工,在“大田”附近,陽華江畔,建起了屠坊、槽坊、藥坊、染坊……出現了一連串的店鋪,成了當時柳林下八都的集市貿易中心,逐步成為通

往湘鄉、湘潭、衡山的交通要道,因此人們又叫“大田坊”;並且幾里範圍之內都以此稱呼。從此一個小地名逐步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地名。到民國時期,成立大田鄉管轄柳林下八都地域。“大田方鄉”的鄉名沿襲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現雖“大田方鄉”已不復存在,而“大田方”(或“大田方鄉”)的名字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從高山到高嶺沖,從華豐橋到石基頭的人,無不自稱大田方人。

民諺

世事

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前頭烏龜行錯路,後頭烏龜照錯行。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別人。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三擔牛屎六箢箕。

世上無神鬼,全是人做起。

老鴉莫嫌豬墨黑。

大糞不要屎來窖。

莫聽東邊鑼鼓響,莫聽西邊鬼唱歌。

錢尋大伴,狗咬叫化子。

人心隔肚皮,飯甑隔木皮。

一行服一行,瓜子服了暴牙腔。

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小。

鷂子過身扯皮毛,大糞過身舀一瓢。

細時不補,大時一尺五。

石頭也有翻身轉,窮人子不要看不起。

哪有窮人窮到底,哪有富人富到頭。

窮起來不怕家財大,絕起來不怕子孫多。

到哪山上唱哪歌。

火燒黃鱔節節煨。

咯山望見那山高。

水牛同豬症。

撿到封皮就是印。

山敗鳥來稀,人窮顏色低。

壁上掛團魚,四腳無靠。

水裡頭打屁,兩不分明。

搖籃里失針,不是婆婆就是孫。

親戚不親戚,蘿h三斗谷一擔。

關門躲債主,設法做人情。

黃土打黑灶,好心有好報。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雞啄雞食袋,狗咬狗骨頭。

財富風聲大,八百喊一萬。

走得路多踩草不死。

螞蝗聽水響,叫化子聽鼓響。

自己屙鮮血,還給人家診痔瘡。

蒸酒打豆腐,莫稱老師傅。

打爛舊缸賠新缸,打死癩子賠好人。

打爛鐳缽問(紋)到底。

一日做客三日飽。

公說公有理,婆說理也長。

扁擔有扎,兩頭打塌。

留得青山在,不怕有柴燒。

披蓑衣打火,惹火上身。

織起箍子買鴨蛋。

四兩的豬肚子難得就。

磨刀不誤砍柴工。

人強不如傢伙強。

蝦公予釣鯉魚。

烏龜有肉在肚裡。

烏龜過門檻,左右一跤跌。

竹山裝犁,寸步難移。

清油(茶油)炒菜,各喜各愛。

人情是把鋸(方言讀gai),你一扯,我一捋。

少吃鹹魚少口乾。

魚凍子多了是水。

有牛莫嫌慢,有飯莫嫌爛。

要得朋友長,夜夜算伙帳。

人個不做官,做官是一般。

十次人命九次奸,只有一次為墳山。

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

做賊人緊關門,偷人婆講別人。

肚痛抓腳板。

屎脹挖茅坑。

無光一陣黑,斷黑一陣光。

三分賺錢,七分賺吃。

人比人,氣煞人。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

寧可給長子拿傘,不可給矮子壯膽。

親為親好,鄰為鄰安。

少來不聽老人言,到底不周全。 ‘

嘴巴有毛,做事不牢。

三斤子姜,當不得一斤老薑。

天晴不踩黑,落雨莫踩白(指晚上走路)。

會做粑粑三個不圓。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巴三隻樁。

雲裡面的太陽,門縫裡的風。

年怕中秋,月怕十五。

人到八十八,莫笑人家跛和瞎。

做賊偷瓜起,癆病牽花(哮喘)起。

心中無冷病,膽大吃西瓜。

南瓜包粉是咯號種。

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樹開花齊下種。

豬長兩分(春分、秋分),魚長三伏。

清明下種,穀雨下泥。

芒種忙打苞,夏至要禾交。

黃金難買四月天,蒙花落地也生根。

三年鄰舍當古親。

家庭

好崽只要一個,好土只要一坨。

娘掛念崽路來長,崽掛念娘扁擔長。

千抬萬抬,只選一抬。

崽從媳婦女從郎,婆婆老老守空房。

治國容易治家難。

清官難斷家務事。

親戚不探家凡事。

上樑不正下樑歪,堂屋不正垛子斜。

請人哭爺心不痛。

一張門戶一張風。

牛耕田馬吃谷,爺做功夫崽享福。

生前養母母得實,死後燒錢錢化灰(厚養薄葬)。

子女不讀書,猶如養頭豬。

好漢不打妻,好狗不咬雞。

養子不學藝,擔斷箢箕系(j1)。

屋檐水滴現眼。

崽大爺難做,弟大兄難為。

親兄弟,明算帳。

分家三年如鄰舍。

持家

一身一口,七石二斗。(石讀dan,一石即四戽十斗)

早起三朝當一工,免得求人拜下風。 。‘

吃不窮,穿不窮,盤算不清一世窮。

瞞病死,瞞帳窮。

老鼠子盤出隔年糧。

天晴打出落雨廠。(廠:方言,棚)

出門不彎腰,進屋沒柴燒。

勤勞搖錢樹,節約聚寶盆。

三根窮扁擔,當不得一個懶鋪子。

娘有爺有還要自己有。

大人望插田,細伢子望過年。

積錢猶如針挑土,用錢猶如水推沙。

擔糞作田為大本。

拋糧下種,測米下鍋。

天干莫望龍上水,家窮莫望女和郎。

氣象

一九不出手。二九冰上走。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掛筆。四九三十六,茅山膠蠟燭。五九四十五,凍死花黃牯。 六九五十四,烏泡發嫩刺。七九六十三,人行道上脫衣衫。八九七十二,牛在田裡嗝(指耕田)。九九八十一,披蓑帶斗笠。

一九不落雪,九九像六月。

大年初一一早霜,行路踏成坑。

立春晴一天,農夫不用力耕田。

雨水一晴,氣候調勻;雨水~雨,必多春水。

驚蟄前打雷。四十八日雲不開。

春天孩兒面,上樹帶斗笠。

夏雨分牛脊,帽子濕一邊。

有雨四山亮,無雨空頂上。

早落雨,晏砍柴;晏落雨,打草鞋。

烏雲接日漲,半夜聽水響。

早紅紅,雨淋淋;晚紅紅,曬死人。

天上鯉魚斑,曬穀不要翻。

芙蓉山落雨曬得谷,山角寨落雨急得哭。

山角寨戴包巾,無雨三天陰。

要看來年荒不荒,七月十五看月光。

要作來年田,且看八月三早天,(初一、二、三)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 …

春南夏北(風),想雨有得。

春乾高起倉,秋乾斷種糧。

四月八日滴幾滴,洞庭湖裡開大坼。

小滿不滿,芒種不管;立夏不下,高灘棄罷;夏至不聽,呵嗬大散。

立秋處暑,田裡出水。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晴。

天邊黑,雨水多。天邊紅,會天干。

犯秋十八天(立秋下雨,連續十八天有雨)。

一年不犯秋,十樣九不收。

立秋逢庚進伏,伏後三庚進嫩。

七月七日打了雷,蕎麥有去有得回。

日瓜(暈)長河水,夜瓜(暈)草滅亡。

燕子飛得高,有雨隔得遠;燕子飛得低,有雨在眼前。

三月三,人行道上脫衣衫;四月八凍死鴨;五月五,凍死花黃牯(三、四、五月有寒潮)。

七月半,看牛伢子伴田坳。

七晴八不晴,九雨放光明。

東虹日頭西虹雨,南虹北虹發大水。

小暑南風十八朝,大暑南風吹到頭。

天翻黃,水挨牆。

星子稀,曬死雞;星子密,戴斗笠。

東角一隻眼,出門要帶傘。

好天夜不晴(夜裡轉晴,來日不是晴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