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侵蝕動力學

流域侵蝕動力學

流域侵蝕動力學,作者:余新曉 秦富倉 等,全書共十章。

基本信息

作者:余新曉 秦富倉 等出版社:科學出版日期:2007年1月ISBN:703019378

作者簡介

余新曉,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生,甘肅省平涼市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現任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院長、教育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林業局水土保持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生態修復委員會主任、中國林學會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水文與流域治理分會理事長、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並擔任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ediment Research、《生態學報》、《套用生態學報》、《中國水土保持科學》、《水土保持研究》等學術刊物的常務編委或編委。
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學和生態水文學等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主持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國家科技攻關、國際科技合作等多項科研項目。出版學術專著11部,在國內外科技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流域與土壤侵蝕
1.1.1 流域的相關概念
1.1.2 土壤侵蝕
1.2 流域侵蝕動力學過程
1.2.1 流域侵蝕動力學的相關概念
1.2.2 流域侵蝕動力學的研究內容
1.3 流域侵蝕動力學研究進展
1.3.1 土壤侵蝕動力學研究
1.3.2 流域植被變化與侵蝕關係研究
1.3.3 流域土壤侵蝕模型研究
1.3.4 今後的發展趨勢
1.4 研究區概況
1.4.1 研究區域自然環境概況
1.4.2 研究流域基本情況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技術路線與方法
1.5.2 基礎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第2章 流域特徵與流域數字高程模型
2.1 流域水系拓撲學特徵
2.1.1 水系分叉
2.1.2 河流分級
2.1.3 河數定律
2.2 流域的形狀特徵
2.2.1 流域面積
2.2.2 面積定律
2.2.3 流域長度和寬度
2.2.4 流域形狀
2.3 流域的結構特徵
2.3.1 河網密度和河道維持常數
2.3.2 河流頻度和鏈頻度
2.3.3 面積-河長曲線
2.3.4 高程曲線
2.3.5 流域坡度
2.4 流域數字高程模型
2.4.1 基於GIS的流域空間屬性資料庫建立
2.4.2 基於DEM的流域匯流網路建立
第3章 流域景觀格局演變
3.1 流域景觀空間格局分析
3.1.1 景觀格局研究方法
3.1.2 資料獲取及數據處理方法
3.1.3 景觀單元特徵指數提取
3.1.4 主要景觀特徵指數的生態意義
3.2 流域森林植被/土地利用結構及動態變化分析
3.2.1 羅玉溝流域土地利用結構動態分析
3.2.2 呂二溝流域土地利用結構動態分析
3.2.3 橋子東溝、橋子西溝流域土地利用結構動態分析
3.3 流域景觀動態變化
3.3.1 羅玉溝流域森林植被景觀格局動態分析
3.3.2 呂二溝流域森林植被景觀格局動態分析
3.3.3 橋子東溝、橋子西溝流域森林植被景觀格局動態分析
第4章 流域降雨時空分布規律
4.1 降水的基本要素
4.1.1 降水及其要素
4.1.2 降水的形成與分類
4.1.3 影響降水的因素
4.2 流域降水量的時間分布
4.2.1 流域降水年際分布規律
4.2.2 降水量的年內分布規律
4.3 流域降水的空間分布
4.3.1 流域內降水量與地面高程的關係
4.3.2 流域降雨的空間不均勻性分析
4.3.3 雨量站間降水相關性分析
4.4 流域降水量的空間插值
4.4.1 流域降水量空間內插方法選擇
4.4.2 數據內插方法在流域降雨量空間分布中的套用
第5章 流域產匯流過程
5.1 產流機制
5.1.1 植物截留
5.1.2 填窪
5.1.3 包氣帶結構及其對降雨的再分配
5.1.4 流域產流的物理機制
5.2 流域產流過程
5.3 流域匯流
5.3.1 流域匯流過程
5.3.2 流域匯流時間
第6章 水力侵蝕與產沙過程
6.1 降雨的力學特徵與侵蝕機理
6.1.1 降雨的力學特性
6.1.2 植被對降雨侵蝕力的影響
6.2 坡面徑流侵蝕過程機制
6.2.1 坡面產流過程
6.2.2 坡面流水力特性
6.2.3 坡面流侵蝕產沙力學過程
6.2.4 植被對坡面徑流侵蝕的影響
6.3 溝道侵蝕機制
6.3.1 溝蝕類型
6.3.2 溝道侵蝕機理
6.3.3 溝道侵蝕過程
第7章 流域土地利用/森林植被格局變化的產流產沙回響
7.1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變化與徑流關係
7.1.1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對年徑流量的影響
7.1.2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對單次降雨徑流量的影響
7.1.3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對洪水過程影響
7.2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與洪水徑流耦合關係
7.3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與侵蝕產沙的關係
7.3.1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影響下的侵蝕產沙年際變化
7.3.2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影響下的侵蝕產沙年內變化
7.3.3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與次降雨侵蝕產沙的關係
7.4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與侵蝕產沙耦合關係
第8章 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與土壤侵蝕景觀格局耦合
8.1 流域森林植被與土壤侵蝕景觀格局耦合指標的建立
8.1.1 流域森林植被景觀自然度的評價
8.1.2 流域景觀土壤侵蝕指數的制定
8.2 流域森林植被與土壤侵蝕景觀格局耦合關係
8.2.1 流域景觀格局評價的耦合指數
8.2.2 流域景觀格局評價耦合指數分析
8.3 流域森林植被情景模擬及最佳化格局分析
8.3.1 建立特定情境
8.3.2 特定情境分析
8.3.3 最佳化格局分析
第9章 流域土地利用/森林植被變化的水文生態回響
9.1 SWAT模型及其參數檢驗
9.1.1 SWAT模型介紹
9.1.2 SWAT模型結構
9.1.3 模型參數敏感度分析
9.1.4 模型參數的校準
9.2 基於SWAT模型的流域水文生態回響模擬與分析
9.2.1 1986年流域水文生態回響模擬分析
9.2.2 1995年水文回響模擬
9.2.3 2000年水文回響模擬
9.2.4 三期模擬結果的對比分析
9.3 基於SWAT模型的流域水文生態回響預測
9.3.1 不同降水條件下的水文模擬
9.3.2 不同森林植被覆蓋下的水文模擬
9.3.3 耕地水土保持措施下的水文模擬
第10章 流域侵蝕產沙過程模擬
10.1 WEPP模型簡介
10.1.1 WEPP模型結構
10.1.2 WEPP模型的功能模組
10.1.3 WEPP模型的基本原理
10.1.4 GeoWEPP模型結構
10.2 GeoWEPP數據輸入及參數確定
10.2.1 地理信息數據的輸入
10.2.2 氣候參數
10.2.3 土壤參數
10.2.4 植被參數
10.2.5 WEPP模型參數率定方法
10.2.6 參數在坡面侵蝕模擬中的驗證
10.3 WEPP模型對坡面侵蝕產沙過程模擬
10.3.1 不同植被條件下坡面多年平均侵蝕產沙分析
10.3.2 不同降水水平年坡面侵蝕產沙變化
10.3.3 單次降水條件下坡面侵蝕產沙變化
10.4 Ge0WEPP對流域侵蝕產沙模擬
10.4.1 呂二溝流域侵蝕產沙過程模擬
10.4.2 羅玉溝流域侵蝕產沙模擬
10.5 不同水文條件下流域森林植被變化對侵蝕產沙影響
10.5.1 平水年流域侵蝕產沙變化
10.5.2 乾旱年份流域侵蝕產沙變化
10.5.3 豐水年份流域侵蝕產沙
10.5.4 不同降水水平年侵蝕產沙模擬結果對比
10.6 流域侵蝕產沙與森林植被協同變化規律
10.6.1 流域森林植被情景的建立
10.6.2 流域森林植被變化對徑流的影響分析
10.6.3 流域森林植被格局變化的侵蝕產沙回響
10.6.4 林分不同生長階段流域侵蝕產沙過程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