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凍大黃魚

活凍大黃魚

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整齊一致。 流急海區的網箱,魚种放養應選擇在小潮水期間。 使用封閉式水體運送魚種的,在入箱時,要避免水溫等條件的突變。

大黃魚介紹

大黃魚大黃魚
大黃魚,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cm。金黃色。尾柄細長。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椎骨25-27枚。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遷移。鰾能發聲,漁民常藉此估測魚群的大小。分布於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黃魚鯗等;鰾可制膠。已經人工養殖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cm。金黃色。尾柄細長,長約為高的3倍余。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下頜稍突出。側線鱗56~58,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鱗8~9枚。背鰭具9~11鰭棘,27~38(一般為31~33)鰭條。臀鰭具2鰭棘,7~10鰭條,第2鰭棘等於或稍大於眼徑。體黃褐色,腹面金黃色,各鰭黃色或灰黃色。唇橘紅色。鰾較大,前端圓形,具側肢31~33對,每一側肢最後分出的前小枝和後小枝等長。頭顱內有2塊白色矢耳石。椎骨26~27個,有時25個。

生活習性

大黃魚為暖溫性近海集群洄游魚類,主要棲息於80米以內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層。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產卵魚群怕強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較小的混濁水域。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時下沉。成魚主要攝食各種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蝦、蟹、蝦蛄類)。生殖盛期攝食強度顯著降低;生殖結束後攝食強度增加。幼魚主食橈足類、糠蝦、燐蝦等浮遊動物。
大黃魚能發出強烈的間歇性聲響,同時對音響也很敏感。它的主要發音器官是鰾及其兩側的聲肌。當聲肌收縮時,壓迫內臟使鰾共振而發聲。在生殖季節魚群終日發出“咯咯”、“嗚嗚”的叫聲,聲音之大在魚類中少見。這種發聲一般認為是魚群用以聯絡的手段,在生殖時期則作為魚群集合的信號。中國漁民早就以此習性判斷大黃魚群的大小、棲息水層和位置,以利捕撈。
大黃魚對溶解氧的要求較高,一般在4mg/L以上,幼魚的溶解氧臨界值為3mg/L左右,稚魚則在2mg/L左右,所以人工育苗尤其在養成中特別要注意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否則易造成缺氧浮頭導致死亡。

人工養殖

大黃魚的成魚養殖,目前有網箱、圍網與土池等多種養殖模式,均取得明顯效果與較好的經濟效益,這裡介紹大黃魚的網箱成魚養殖。
大黃魚養成階段的網箱設定與魚種培育階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網箱的規格與網目大小隨著魚種的長大而改變。養成網箱的深度,一般在3.5米~4.0米間,網眼大小在20毫米~60毫米間。為避免魚體擦傷,網衣材料選擇質地較軟的結節網片為好。
魚种放養

魚種的選擇

放養的
大黃魚
大黃魚
魚種應選擇體型勻稱、體質健壯、體表鱗片完整、無病無傷的。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整齊一致。計畫當年達到400克以上規格的網箱,放養的魚種規格要在100克左右。

魚種的運輸

魚種的運輸方法有活水船、活水車、魚簍、水箱、塑膠袋充氧等多種方法。而作為生產性的批量長途運輸,以活水船運輸為佳。運輸魚種一般在水溫降到18℃~16℃時的秋末,或水溫上升至13℃以上時的春季進行為好。發病期間或飽食後的魚種不得啟運。活水船運輸要選擇暖和且風小的天氣進行。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以上的活水船運輸參考密度為500尾/立方米(規格75克),即40千克/立方米左右。以其他水體運輸的密度,要比活水船運輸密度小得多。

魚種的放養

流急海區的網箱,魚种放養應選擇在小潮水期間。魚種運達網箱區後,可結合撈魚裝桶與倒進網箱的時間間隙,用高濃度的抗菌素和加入適量福馬林的淡水溶液對魚種進行浸泡消毒。使用封閉式水體運送魚種的,在入箱時,要避免水溫等條件的突變。可以採用在運送水體中加入網箱區海水的辦法進行短暫的過渡處理。魚種的放養密度根據網箱內水流暢通情況及魚種的規格來決定。參考密度為75克大小的為25尾/立方米左右,收穫前的密度為12尾/立方米~14尾/立方米,即6千克/立方米~7千克/立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