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宮

洞霄宮

洞霄宮,道教宮觀。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中泰鄉的大滌山中峰下大滌洞旁,創建於漢武帝時,唐代弘道元年(683)奉敕建天柱觀,乾寧二年(895)錢繆改建後稱天柱宮,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奉敕改名洞霄宮,宋南渡後,常以大滌山去位之宰執大臣提舉洞霄宮,元代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屢經擴建,規模日益壯觀,極盛時占地面積達80餘畝,並以該宮總攝江、淮、荊、襄諸路道教,是元代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元鄧牧撰有《洞霄圖志》六卷,記當地宮觀﹑洞府﹑古蹟﹑人物﹑碑記等頗詳。至正年間(1341—1368)毀於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因林壑深秀,名勝古蹟甚多,道教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稱"大滌洞天"。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再次焚毀,後唯存方丈室、斗姆及道舍數間,今已被廢,尚留遺址。

正文

洞霄宮在浙江餘杭中泰鄉南峰村大滌山中嶺下。據載,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宮壇於大滌洞前,以作祈福之所,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敕本山道士潘先生於其地建天柱觀。中宗朝賜觀莊一所。乾寧二年(895),吳越武肅王錢鏐與道士閭丘方遠相度地勢,進行重建。①吳筠於大曆十三年(778)曾撰《天柱觀碣》,記此宮前身天柱觀之創建與興盛情況,略謂:昔高士郭文舉創隱於茲,以雲林為家,遂長住不復。……及我唐弘道元祀(682),因廣仙跡,為天柱之觀。……貞觀(627~649)初,有許先生曰邁,懷道就閒,薦召不起。②後有道士張整、葉法善、朱君緒、司馬子微、暨齊物、夏侯子云,皆為高流,或游或居,窮年忘返。寶應(762)中,群寇蟻聚,焚爇城邑,蕩然煨燼,惟此獨存。③吳越王錢鏐又於光化三年(900)作《天柱觀記》,述乾寧二年與閭丘方遠“創建殿堂,兼移基址”事,謂“其大殿之內,塑天尊、真人、龍虎二君,侍衛無闕。其次,別創上清精思院,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廚及陳鼎擊鐘之所,門廊房砌,無不更新”。④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始改天柱觀為洞霄宮。並賜仁和縣田一十五頃,悉蠲租稅。天聖四年(1026),詔道院詳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處,杭州洞霄宮大滌洞為第五。政和二年(1112),以宮宇頹圮,奉旨賜度牒三百道以興復之。後因方臘起事,廢於兵火。高宗南渡、紹興二十五年(1155)出內帑重建。淳祐七年(1247),詔賜錢以置恆產,山門規制更加崇廣。⑤陸游於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宮碑記》,除歷述洞霄宮之興革歷史外,又特彆強調了它的重要地位,稱它在宋時“與嵩山崇福宮獨為天下宮觀之首。……其地望之重,殆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一、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⑥並謂南宋時,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輔大臣提舉該宮。《餘杭縣誌》卷十六云:“洞霄之名始於宋,而其跡實肇於漢,恢於唐,至宋南渡而稱極盛。”此點可由當時之規模得到證明。據載,南宋時,其規模大體為:“宮門之外,舊有漢武帝宮壇,許遠遊升天壇,虛皇壇,有祠山張大帝祠,有葉天師(法善)講堂,閭丘先生玄同草堂。門以內,有壽星堂(在大殿西),有三清殿,璇璣殿(在庫院東),佑聖殿(在大殿左),有龍王祠,福地真官祠(在東廡),錢武肅王祠,有昊天閣,有郭真君祠,朱法師祠,閭丘先生祠(並在昊天閣右),……有演教堂(在後院),有上清、精思、南陵三道院,後分為一十八齋(名略——引者注),有選道堂,雲堂(並在西廡)。又有見於昔賢題詠,而今莫詳所在者。……茲不更列。”⑦南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被災,延燎一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後重建。未完工,二十一年(1284)之夏復毀。後再建,規模視昔為壯。⑧家鉉翁於元貞元年(1295)撰《重建洞霄宮記》,述其重建情況,謂“先建庖帑,乃築大殿,以及余屋,元貞乙未(1295)之三月壬子告成。金碧瑰麗,照映林谷,神運鬼工,殆不是過’。⑨《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七云:“至正(1341~1368)間兵毀,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AB明王達《重建洞霄宮記》云:“洪武庚午(1390),提點賈力以恢復自任。……不三載,賈化去,副知宮資深吳公(繼之)……至己未(此紀年有誤——引者注),門廡廬室,庖庾壇土遺,次第用完。丹台紺殿,瓊樓璇室,視昔不異。”AC清嘉慶《餘杭縣誌》卷十六云:“清康熙元年(1368),道士孫道元棲真於此,克紹宗風,弟子吳象嚴亦復不染塵。凡宮壇為之一新。乾隆辛未(1751),道士貝本恆以殿宇頹廢,方謀募建,是冬無塵殿毀於火。今所存者,惟方丈三楹及斗閣、丹室數處而已。”
洞霄宮
洞霄宮

配圖

大滌洞天--洞霄宮大滌洞天--洞霄宮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