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思

洞庭秋思

《洞庭秋思》為明代琴曲,作者不詳。 朱唏之《洞庭秋思》,雅正雋永,亦為佳品。 家師之《洞庭秋思》雅正曠達,甚具古風。

古琴曲《洞庭秋思》初見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編輯的《西麓堂琴統》,據《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統計,此後又有《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二十二部琴譜刊載此曲。其中除少數為不同時期的傳譜相互轉錄外,各譜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歷代琴人在傳承這首樂曲時,不斷地改變它,發展它,這正是中國古琴音樂流傳過程中普遍和典型的狀況。
從存見最早刊載該曲的琴譜至清末,《洞庭秋思》的傳承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其一,《西麓堂琴統》和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的《琴書大全》。此二譜所載《洞庭秋思》較相近,特別是第二段,但《西麓堂琴統》所載此曲短小些。這兩種版本的《洞庭秋思》,特點是調性變化頻繁,偏音、變化音使用較多,從音樂風格上看,象是淵源久遠的古曲。
其二,自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松弦館琴譜》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琴香堂琴譜》,其間一個半世紀共有十部琴譜刊載此曲。比之前者,這十部琴譜中大致相近的《洞庭秋思》調性變化相對少些,音調也有許多不同,但樂句的鏇律走向和落音仍有相似,我們可以從一些片斷和句尾聽出它們是淵源相同的音樂。
其三,自清嘉慶《自遠堂琴譜》(1802年)至光緒《希韶閣琴瑟合譜》(1890年),其間八十多年,又是十部琴譜。這一階段的《洞庭秋思》情況多樣,有如《一經蘆琴學》那樣照錄前一階段《松弦館琴譜》的;也有如《自遠堂琴譜》那樣,在先前的基礎上音調指法有更多更新的變化,我們只能從音樂的隻言片語中辨認出它們是同一琴曲的變異,這時候的《洞庭秋思》已離早先的《西麓堂琴統》和《琴書大全》越來越遠了;還有《悟雪山房琴譜》等三部琴譜已把定弦從正調改為“慢一三六弦”的慢宮調(夷則均宮,相當於簡譜的3561235),因未見這幾部琴譜,不知其曲調如何改變,單就其定弦的變化來估計,它可能有更多的不同。
通過對《西麓堂琴統》至《自遠堂琴譜》中所載《洞庭秋思》的試彈,可以看出這些不同版本在兩個半世紀流傳、傳承的方式:流動的傳承,不斷變化的傳承。
這首曲子平和溫婉,像一位婦人撫琴洞庭湖邊,其中有一段仿佛她安靜又堅定的內心獨白:此生半緣修道半緣君。
《夜琴》白居易
蜀桐木性實,楚絲音韻清。
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
入耳澹無味,愜心潛有情。
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
《洞庭秋思》為明代琴曲,作者不詳。此曲以洞庭秋意為背景,寫觀洞庭之秋,而思潮起伏。碧水天高,煙波浩渺。人生之境,歷經歲月之淘洗與沉澱,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謂:“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淚竹思悽然。廿年夢裡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其曲調高古雅正,意味悠遠。
此曲譜最初見於《西麓堂琴統》。此後收於《琴書大全》、《松弦館》、《大還閣》、《自遠堂》、《天聞閣》、《梧雪山房》《誠一堂》、《照雨室琴譜》、《醒心琴譜》等諸多譜集中。
此曲之現存音像資料較豐富,其中包括:查阜西、李孔元、朱唏、謝孝苹、戴茹、吳自英、龔一、唐世璋,及摩尼天虹等琴家所奏之《洞庭秋思》,均各具特色。我個人喜歡查先生之古樸凝練,穩健淡雅。朱唏之《洞庭秋思》,雅正雋永,亦為佳品。家師之《洞庭秋思》雅正曠達,甚具古風。琴心以為,此曲雖小,但實為經典,可一聽再聽,細品其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