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彩

顧名思義,從“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與西洋有關。清代曾為雍正、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這樣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

概述

“彩瓷之冠”洋彩瓷,千年陶瓷史的巔峰絕藝!
顧名思義,從“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與西洋有關。清代曾為雍正、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這樣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
洋彩瓷因其原料珍貴、工藝繁雜、精美絕倫而被稱作“彩瓷之冠”,與“彩瓷皇后”琺瑯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乃盛清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是乾隆至愛,藏之於乾清宮,供皇帝閒暇賞玩,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作為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陶瓷製作的最高水平,蘊涵著皇家的藝術性情,顯示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
“彩瓷之冠”是對洋彩瓷器的一種形象稱呼。身份地位尊崇的洋彩瓷器受寵於宮廷,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為皇家所獨享,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洋彩瓷器創燒於康熙年間,興盛於乾隆盛年,然最終失傳於宮廷封建社會。

珍貴原因

究其原因:一是不計成本。專用於皇室的洋彩瓷器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且成品稀少,宮廷燒制需社會安定和殷實的經濟基礎,遇有不測就難以為繼;二是技術失傳。皇室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而獨攬洋彩瓷器的燒制和使用權,致使民間藝人們根本看不見洋彩瓷成品,更無法學習燒制過程,當皇宮不再燒制這種瓷器時,洋彩瓷技術幾近失傳。
所以洋彩瓷器傳世品數量有限,彌足珍貴,清乾隆洋彩“萬壽連延”葫蘆瓶的天價拍賣不僅驗證這一點,也讓洋彩工藝氣勢磅礴的走入眾人眼球。如今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加之制瓷藝人的努力,這一傳統工藝風采方可再現,古藝再現,稀世罕有,必會震驚整個陶瓷業,引領新一輪的藏瓷熱潮!

成交情況

清雍正珊瑚紅地洋彩大盤一對1700萬成交 2011年保利秋拍成交物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