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詩選/新課標中學選讀英文名著精彩片斷雙語讀本

1910年發表的哲理詩集《吉檀迦利》最早顯示了泰戈爾的獨特風格。 從形式上看,這是一部獻給神的頌歌,“吉檀迦利”就是“獻詩”的意思。 評獎委員高度評價了泰戈爾的創作,特別是他通過文學創作“調和人類文明兩極化”的努力。

內容介紹

泰戈爾少年時代即開始文學創作,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涉足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且均獲得傑出成就;其中,最能體現他的風格特徵的,是他的詩。在印度,在世界許多國家,泰戈爾都被尊為“詩聖”。
1910年發表的哲理詩集《吉檀迦利》最早顯示了泰戈爾的獨特風格。從形式上看,這是一部獻給神的頌歌,“吉檀迦利”就是“獻詩”的意思。但泰戈爾歌頌的並不是“一神教”擁有絕對權威、巍然凌駕於萬物之上的神,而是萬物化成一體的泛神,是人人可以親近、具有濃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詩人勸告那些盲目的頂禮膜拜者們:“把禮讚和數珠撇在一邊罷!”因神並不在那幽暗的神殿里,“他是在鋤著枯地的農夫那裡/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裡/太陽下,陰雨里/他和他們同在/衣袍上蒙著塵土。”人們應該脫下聖袍,到泥土裡去迎接神,“在勞動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罷。” 
泰戈爾認為,作為一個詩人,如果只是搬弄華麗詞藻或炫耀文字技巧,同樣是無法通向神的。那些浮華的裝飾將成為阻障。他崇尚純真和簡樸,企望自己的生命“簡單正直像一枝葦笛”,讓神“來吹出音樂”,從而達到人梵神合一的境界。
《吉檀迦利》所表現出的泛神論思想,無疑與印度古代典籍如《奧義書》等息息相通。但泰戈爾在發揚本民族傳統的時候,並無意營造一個封閉的世界,他渴望長期隔絕的東西方能夠不斷接近、溝通。1912年泰戈爾自己把《吉檀迦利》譯成英文,次年便以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高度評價了泰戈爾的創作,特別是他通過文學創作“調和人類文明兩極化”的努力。參見諾貝爾獎委員會1913年文學獎頒獎辭。 
繼《古檀迦利》之後的《園丁集》1913仍然是一部“生命之歌”,但較多地融進了詩人青春時代的體驗,細膩地描敘了愛情的幸福、煩惱與憂傷,其實可以視為一部青春戀歌。不過,詩人是在回首往事時吟唱出這些戀歌的,在回味青春心靈的悸動時,他無疑又與自己的青春經驗保有一定距離,可以相對地進行理性審視和思考,從而使這部戀歌不時閃爍出哲理的光彩。
《新月集》是詩人歷經人世滄桑之後,從睿智潔淨心靈唱出的天真的兒歌,詩人熔鑄兒時的經驗,藉助兒童的目光,營造了一個晶瑩的童話世界。而深達的哲理,則時時從童稚的話語和天真的畫面中流露出來。可以說,智者的心靈與純真的童心在《新月集》里達到了最好的融合。
自二十年代起,泰戈爾的作品便由著名作家謝冰心、鄭振擇等譯成中文,受到我國眾多讀者的喜愛,至今仍傳誦不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