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什比赫

泰什比赫(Tashbih) ,伊斯蘭教義學用語。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比喻”、“比擬”,引申為以人擬真主,把真主比喻為受造之物。同“泰爾提勒”(Ta'til,即摒棄、廢除,引申為“否定把真主擬人化”)一詞相對。

概念觀點

伊斯蘭教早期一些學者根據《古蘭經》中關於對真主種種象徵性的比喻,如真主有生命,能聽、能說、能看,有肢體、有手足,有寶座以及人們可以面見真主等經文(7:54,55:27等),對真主的本體以形象性的理解。9世紀初,形成了以伊本·哈卡姆為代表的擬人派和以伊本·卡爾拉姆為代表的肉身派,均持將真主擬人化的觀點。穆爾太齊賴派則從認主獨一的觀點出發,堅決反對將真主作形象擬人化的解釋,並認為將真主擬人化會導致多神論。遜尼派的教義學家既反對將真主擬人化的觀點,又反對穆爾太齊賴派完全否認真主具有超凡的諸多屬性的觀點,認為《古蘭經》之所以使用人類的概念和習慣用語表征真主的屬性,是因為除此之外無法把真主的啟示傳達給人類,對經文中的比喻性的提法應按寓意而不按字面意義解釋。10世紀,遜尼派教義學家艾什爾里則認為,對《古蘭經》表征真主屬性的詞句,應按比喻性的字面意義解釋,但不必深究。他認為真主除獨一的本體外,還有7種屬性(生命、意志、能力、知識、聽覺、視覺和語言),但這些屬性是真主超絕萬物的獨特屬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