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氨苄西林鈉

注射用氨苄西林鈉

注射用氨苄西林鈉,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粉末或結晶。適用於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心內膜炎、腦膜炎、敗血症等。本品不良反應與青黴素相仿,以過敏反應較為常見。有青黴素類藥物過敏史或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患者禁用。

基本信息

藥品簡介

通用名:注射用氨苄西林鈉

英文名:AMPICILLIN SODIUM FOR INJECTION

拼音名:ZHESHEYONG ANBIANXILINGNA

藥品類別:青黴素類

性狀: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粉末或結晶。

貯藏:嚴封,在乾燥處保存。

主要成分

(圖)注射用氨苄西林鈉注射用氨苄西林鈉結構式

通用名:氨苄西林鈉

化學名:(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苯乙醯氨基)-7-氧代-4-硫雜-1-氮雜雙環[3.2.0]庚烷-2-甲酸鈉鹽

拼音名:ANBIANXILINGNA

英文名:AMPICILLIN SODIUM

分子式:C16H18N3NaO4S

分子量:371.39

規格:按C16H19N3O4S計算(1)0.5g(2)1.0g(3)2.0g

藥理毒理

氨苄西林鈉為廣譜半合成青黴素。本品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和不產青黴素酶葡萄球菌具較強抗菌作用,與青黴素相仿或稍遜於青黴素。氨苄西林對草綠色鏈球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對腸球菌屬和李斯德菌屬的作用優於青黴素。本品對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孢桿菌、放線菌屬、流感嗜血桿菌、百日咳鮑特桿菌、奈瑟菌屬以及除脆弱擬桿菌外的厭氧菌均具抗菌活性,部分奇異變形桿菌、大腸埃希菌、沙門菌屬和志賀菌屬細菌對本品敏感。氨苄西林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發揮殺菌作用。

藥代動力學

肌內注射本品0.5g,血藥峰濃度(Cmax)於0.5~1小時到達,為12mg/L,6小時血藥濃度為0.5mg/L。靜脈注射0.5g 後15分鐘和4小時的血藥濃度分別為17 mg/L和0.6mg/L。新生兒和早產兒按體重肌內注射10mg/kg和25mg/kg後1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分別為20 mg/L和60mg/L。孕婦血藥濃度明顯較非妊娠期為低。本品體內分布良好,細菌性腦膜炎病人每日按體重靜脈注射150mg/kg,前3天腦脊液中濃度可達2.9mg/L,以後隨炎症減輕而降低。正常腦脊液中僅含少量氨苄西林。本品可透過胎盤屏障,在羊水中達到一定濃度。肺部感染病人的支氣管分泌液中濃度為同期血藥濃度的1/50。胸腹水、眼房水、關節腔積液、乳汁中皆有相當量的本品。傷寒帶菌者膽汁中濃度平均為血藥濃度的3倍多,最高可達17.8倍。本品血清蛋白結合率為20%,血消除半衰期(t1/2)為1~1.5小時,新生兒t1/2為1.7~4小時,腎功能不全患者可延長至7~20小時。肌內注射和靜脈注射後24小時尿中排出的氨苄西林分別為給藥量的50%和70%,少量在肝臟代謝滅活或經膽汁排泄。本品可為血液透析清除,而腹膜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適應症

適用於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心內膜炎、腦膜炎、敗血症等。

用法用量

(圖)注射用氨苄西林鈉注射用氨苄西林鈉

成人

:肌內注射一日2~4g,分4次給藥;靜脈滴注或注射劑量為一日4~8g,分2~4次給藥。重症感染患者一日劑量可以增加至12g,一日最高劑量為14g。

兒童:肌內注射每日按體重50~100mg/kg,分4次給藥;靜脈滴注或注射每日按體重100~200mg/kg,分2~4次給藥。一日最高劑量為按體重300mg/kg。

足月新生兒:按體重一次12.5~25mg/kg,出生第1、2日每12小時1次,第三日~2周每8小時1次,以後每6小時1次。

早產兒:出生第一周、1~4周和4周以上按體重每次 12.5~50mg/kg,分別為每12小時、8小時和6小時1次,靜脈滴注給藥。

腎功能不全者:內生肌酐清除率為10~50ml/分鐘或小於10ml/分鐘時,給藥間期應分別延長至6~12小時和12~24小時。氨苄西林鈉溶液濃度愈高,穩定性愈差。在5℃時1%氨苄西林鈉溶液能保持其生物效價7天,但5%的溶液則為24 小時。濃度為30mg/ml的氨苄西林鈉靜脈滴注液在室溫放置2~8小時仍能至少保持其90%的效價,放置冰櫃內則可保持其90%的效價至72小時。穩定性可因葡萄糖果糖乳酸的存在而降低,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供肌內注射可分別溶解125mg、500mg和1g氨苄西林鈉地0.9~1.2ml、1.2~1.8ml和2.4~7.4ml滅菌注射用水中。氨苄西林鈉靜脈滴注液的濃度不宜超過30mg/ml。

不良反應

本品不良反應與青黴素相仿,以過敏反應較為常見。皮疹是最常見的反應,多發生於用藥後5天,呈蕁麻疹或斑丘疹;亦可發生間質性腎炎;過敏性休克偶見,一旦發生,必須就地搶救,予以保持氣道暢通、吸氧及給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措施。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偶見於套用氨苄西林的病人。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少見,少數病人出現血清轉氨酶升高。大劑量氨苄西林靜脈給藥可發生抽搐等神經系統毒性症狀,嬰兒套用氨苄西林後可出現顱內壓增高,表現為前鹵隆起。

禁忌症

有青黴素類藥物過敏史或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患者禁用。

注意事項

1.套用本品前需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並進行青黴素皮膚試驗。

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套用本品時易發生皮疹,宜避免使用。

3.本品須新鮮配製。

用藥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尚無本品在孕婦套用的嚴格對照試驗,所以孕婦應僅在確有必要時使用本品。少量本品從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婦女用藥時宜暫停哺乳。

藥物相互作用

1.與丙磺舒合用會延長本品的半衰期。

2.氨苄西林與卡那黴素對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具有協同抗菌作用。

3.本品宜單獨滴注,不可與下列藥物同瓶滴註:氨基糖苷類藥物、磷酸克林黴素、鹽酸林可黴素、多粘菌素B、琥珀氯黴素、紅黴素、腎上腺素、間羥胺、多巴胺、阿托品、葡萄糖酸鈣、維生素B族、維生素C、含有胺基酸的營養注射劑和琥珀酸氫化可的松等。

4.別嘌醇可使氨苄西林皮疹反應發生率增加,尤其多見於高尿酸血症。

5.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謝或減少其肝腸循環,因而可降低口服避孕藥的效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