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漯

泥螺(Bullacta exerata Philippi),俗稱吐鐵,又名麥螺、梅螺、黃泥螺,隸屬於腹足綱後鰓亞鋼頭盾目阿地螺科,為西太平洋沿岸半鹹水產品的種類,我國南北沿海廣泛分布,尤以浙江寧波、舟山一帶品質最好,是我省北部沿海重要的經濟貝類,其肉質鮮美,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

介紹

鑒於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泥螺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生長的灘涂面積逐漸減少,自然資源嚴重衰退。隨著泥螺市場售價的不斷上升,各沿海地區已開展了大面積人工養殖,目前已成為我市灘涂貝類養殖的重要品種。

一、泥漯的生物學

(一)形態特徵
泥螺身體呈長方形,拖鞋狀,前端膨大部分稱為頭盤,後端呈葉片狀稱為外套膜。泥螺的頭盤很大而且非常肥厚,呈履狀,無觸角,眼退化,埋藏於頭盤的皮膚之中。側足發達,包被外殼之大部,其後變成肥厚,游離的葉片,泥螺的貝殼在頭盤後方,約占身體的1/2,貝殼只能遮蓋內臟塊。泥螺的貝殼卵圓形,非常膨大,殼質脆薄,呈黃色或白色,其殼不能包被全部身體。無螺塔和臍,自身鏇轉,殼口廣闊,螺軸平滑,無厴。泥螺成體在貝殼的外表可以看到許多細紋,殼口內緣光滑。
(二)生態習性
泥螺棲息於沿岸潮間帶海塗上,以泥沙質或軟泥質灘涂上為多,也能在沙質底中正常生活。在沒有風浪和急流的內灣灘涂上最為密集。在浙江沿海各地其垂直分布於中潮帶至低潮帶,以中潮帶中下區至低潮帶上區為最多,隨著季節變化有上下遷移現象。泥螺匍匐在海塗上,退潮後在灘涂表面匍匐爬行。雨天或天氣較冷季節,以頭盤挖掘泥沙而潛於泥沙表層內,不易發現,太陽出來後爬出泥層在灘涂上覓食。夏季分布潮區較高,冬季分布潮區較低。
泥螺成體的生存溫度為-1.5~33℃。適溫範圍為0~30℃,10~25℃為最適溫度。比重適宜範圍1.005~1.020,PH範圍為3.74~9.0。以PH6.11~8.01為最適。泥螺對乾露的耐受能力較強,在春季乾露四天后仍有60%的成活率,夏季相對較弱。
泥螺為舔食性腹足類,攝食時翻出齒舌在泥塗表面舔取食物,其食性為雜食性。餌料主要種類為底棲硅藻,此外還有大量的有機碎屑,泥沙和小型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的卵等,但對食物沒有嚴格的選擇性。
泥螺為終生生長型貝類,也是一年生貝類,浮游幼蟲生長緩慢,匍匐生活以後生長加快,到長成成螺後生長又變得緩慢,個體殼高長到15毫米左右,性腺開始成熟,性成熟後交尾產卵,產卵結束後絕大多數個體死亡
(三)繁殖習性
泥螺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種類。泥螺雌雄性腺著生在一起稱"兩性腺",位於螺體左邊,夾在肝細胞中,成熟時為淡綠到淡黃色。精巢一般位於中間,卵巢包圍在四周,精巢中間為兩性管。但也有雌雄生殖細胞共處一個濾泡腔中的,或雌雄生殖濾泡混雜分布的。泥螺性成熟年齡為一齡,即前一年繁殖出的幼螺到翌年六月性腺達到成熟具有繁殖能力。泥螺的繁殖季節為3月底至11月底。5~6月和9~10月為兩個明顯的繁殖高峰期。性成熟的泥螺在泥灘上交配,交配時間約需15分鐘,從交配到產卵所需的時間約為4天時間。產卵時,泥螺的頭盤和兩孔露出泥面,後半部則埋在泥中,先從兩性生殖孔中產生一個很薄膠質袋,然後向袋中排放卵子和膠質填充物,均勻地散布在袋的內壁。當排卵完畢後即產生卵袋的膠質柄,並且一邊產一邊埋入泥沙中,把卵群固著在泥沙中,整個產卵過程約需一小時。產卵一般在下午或上半夜進行,一次能產1-2個卵袋。卵群中的卵子為受精卵,產出體外在卵袋中胚胎髮育,受精卵經四天的發育孵化出膜,在水中自由遊動,幼蟲經2~8天時間的浮游變態後匍匐在海塗上完成發育過程,經過一個月的飼養變成幼螺。

二、泥螺的苗種生產

現在進行泥螺養殖的苗種主要來源於海區采捕自然苗種,土塘培育等,全人工育苗也正在研究之中。
(一)采捕海區的自然苗種
根據泥螺的繁殖習性,3~11月是泥螺的繁殖期,在灘涂上均可見到泥螺卵群,因此在此期間都可在自然海區采捕到泥螺幼苗,但溫度的劇烈變化對泥螺卵群內的胚胎髮育有較大影響,因而養殖所需苗種以春季苗種為好。采苗辦法,用常用的刮苗器在泥螺幼苗密集的地方刮苗,刮苗後對採到的泥螺進行個體大小分篩,對達到商品規格的上市出售,不到上市規格的分批養殖,大的養殖1~2個月就可出售,小的需養殖3至4個月,一般苗種以每公斤數千粒至數萬粒不等,冬春節養殖的苗種規格以每公斤20000至30000粒為好。這種自然采捕獲得苗種受天然資源影響較大,豐年產量較高,欠收年采捕到的數量較小。
(二)土塘培育苗種
土塘培育苗種也叫半人工育苗,是目前泥螺繁殖的發展方向,它具有出苗高,管理方便,保護資源,獲得苗種容易等優點。具體做法是:8月份,在風平浪靜,底棲硅藻類豐富的高潮區灘涂圍築育苗池,面積每口2~3畝,池深0.5~0.8米,蓄水能力在0.5米左右,低質為泥質或泥沙質。塘壩築成後,進行藥物消毒或在陽光下暴曬7~10天,殺死敵害生物。然後平整塗面,蓄水20~30厘米,施適量有機肥,用量每畝100~150公斤,培養底棲硅藻類。半個月後,放養海區收集來的新鮮卵群每畝50~60公斤,或放養每畝5~10公斤的成螺,使之自然交尾產卵,產卵後進行12至24小時的乾露刺激,後關水培育、停苗。同時及時施放適量有機肥料,繁殖培育單細胞藻類,供幼蟲攝食。等幼蟲蟲膜進入匍匐狀態後,進行正常的乾露鍛鍊,變成幼螺後及時疏散,密度為2~5個/平方厘米,並加強防敵害,防凍等管理措施,待翌年2~3月份,就可獲得優質苗種,用於成螺養殖。
(三)室內人工育苗
育苗設備與一般貝類的室內人工育苗相同,每升水體放養卵群10至15個,靜水中孵化,泥螺幼蟲出膜後投餵小硅藻、小球藻、金藻等,使水體中藻類的密度保持每毫升1~1.5萬個細胞。每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水體的1/3至1/2。幼體進入匍匐狀態後,保持密度每平方厘米10~20個,投餵扁藻、底棲硅藻,並且每天換水二次,每次換水量為1/2至1/3。後期每天干露1~2小時,及時補充底棲硅藻,底質不好時要及時更換底泥,使泥層厚度保持1~2厘米,並適當施肥,當幼螺培育到殼長0.5毫米以上時即可移至室外進行土池培育,密度每平方厘米2~5個,每天干露二次,適當施放肥料,待長到殼長2~5毫米就可出苗,供灘涂成螺養殖。

三、泥螺養殖

(一)蓄水養殖。選擇風平浪靜,潮流暢通,塗質細軟,底棲硅藻豐盛的灘涂築塘,圍塘面積幾畝至十幾畝不等,但以5~10畝為宜。塘堤的塗泥築成即可。提高50厘米左右,塘內蓄水20厘米上下,放養前平整塗面,清塗敵害生物。泥螺苗種在2~3月以前放養為宜,放養密度以每平方米50~100粒,規格每公斤2~3萬粒,乾塗播種,待螺體潛入表泥後蓄水養殖。
(二)平塗養殖。選擇潮流暢通,塗質細軟,表層有較厚"油泥"的中潮區灘涂,平塗圍欄,面積10~20畝,清除塗內雜質,平塗以不積水為原則,用毛竹或松樹打樁,聚乙烯網片或尼龍沙細網圍欄,網插入泥下20厘米,面上網高1米。苗种放養及管理同蓄水養殖。
(三)泥螺移養。在自然海區中生長的泥螺,由於其生長底質不同,其品質優劣不等。在含沙量大的底質中生長的泥螺往往會在腸胃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俗稱"泥筋"嚴重影響了泥螺的質量。通過泥螺移養,能改善泥螺的質量。具體方法是:選擇以泥質為主,塗質細軟,"油泥"豐富的中潮區灘涂,清除雜質,殺死敵害生物,平整好灘涂,將含有"泥筋"的質量差的泥螺移過來放養,養殖密度每平方米30~50粒,在退潮後均勻插撒,放養的規格為殼高1.5厘米的成螺,經過10~30天的養殖後就可起捕上市。這種養殖方法3月份開始,一年可養5~6茬。

四、泥螺養殖的日常管理

(一)管好水。小潮不能進水時要適當多蓄水,以防乾露時間過長,大潮汛時應給予適當的露空時間,以促進其生長。
(二)防敵害。泥螺病害較少,但海鳥、沙蟹、青蟹等蟹類對泥螺的危害相當嚴重,沙蠶等動物也會與泥螺爭食,影響泥螺的生長。因而在養殖期間要及時清除敵害,每隔15至20天噴施藥物一次,除掉養殖塗面的沙蟹、青蟹、沙蠶等敵害生物,並適當蓄水,以防海鳥吞食。
(三)防逃。養在灘涂上的泥螺,遇雨天、較冷季節或猛太陽直射、颳大風等天氣,多以其頭盤挖泥沙而潛於泥沙表層內,不易發現,等風和日麗時爬出泥層在灘涂上覓食,但當養殖地泥質、水質等環境不適時,或生物餌料不足,泥螺就要集體遷移,為防止泥螺外逃,可採用下塗圍1米高的聚乙稀網片或改良環境,增殖泥螺餌料等措施以防泥螺外逃。
(四)施肥。施適量肥料可增加泥螺的餌料即養殖灘涂的"油泥"。在生長旺季,一般每半個月施肥一次,廄肥(發酵後的雞糞等)每畝20~30公斤,無機肥用量,每次施氮肥2公斤加磷肥0.5公斤混合使用。繁殖灘涂的底棲硅藻,同時有機肥料也可直接作為泥螺的餌料予以補充。
(五)巡視檢查觀察。泥螺養殖後,每天要巡塗觀察泥螺的生長活動情況,以便及時施肥和除害,看到泥螺有遷移苗頭時,可採取必要的防逃措施或移塗養殖。做好日常的防逃等工作。
(六)泥螺的收穫。泥螺在密度適當,餌料生物豐富的情況下,經過l.5~3個月的養殖,達到300~400粒/公斤的規格即可起捕。泥螺一般在春秋季收捕,即俗稱的麥黃泥螺(桃花泥螺)和桂花泥螺,但品質以麥黃泥螺為好。起捕方法採用手捉或專用泥螺網遷捕二種,質量以手捉為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