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方竹

法華方竹

熙湖四景之一的“法華方竹”,早在唐宋時期就較為有名。當時的法華寺“層樓翠映千桿竹,庭院松青樹滿花”。據《太湖縣誌)載.法華寺香火旺盛得益於’法華有竹,其桿皆方’。

相關傳說

法華方竹 法華方竹

相傳,法華方竹源於西域佛國天竺(今印度).乃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帶回的寶物之一。唐僧回國後,弟子云游四方,將方竹擇地栽種.但成活極少。後有一高徒在太湖龍山宮對面山麓遺址建法華寺.又在院內種方竹苗。不知是真有佛祖靈光護佑普照,還是由於龍山夜雨滋潤,這異鄉奇竹,竟在法華寺內長得茁壯茂盛,鬱鬱蔥蔥。南國翠竹,種屬繁多,外形圓潤,幾成一律。唯有這方竹,有梭有角,逢節有黃白色鍾乳點.墾得風骨錚錚,確為植物珍稀。物以稀為貴,亦以稀為奇。風雅之士紛紛題刻贊詩於竹桿之上,“久之,形類蝌蚪,早失其形”。從清代遊客所存詩句”古剎何年荒草蔓”、“過竹應憐野寺荒”來看,此時的法華寺早巳衰敗。儘管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太湖知縣吳易峰捐資重建的法華寺,“堂閣樓台,班聯似筍’,不乏金碧輝煌。但從清人王大樞游寺所記“尋昔年之方竹,賞今日之奇葩’來看.這時的法華寺雖有奇花異草,但方竹已蕩然無蹤。新建的法華寺到清末又遭兵毀,後移寺回龍山,雖香火未斷,然聲名早失。

目前分布

叢林中美麗的方竹 叢林中美麗的方竹

竹的生命力是很強的,按說法華雖毀.方竹應存。法華寺舊址在古火神廟以北、今烈士陵園以南。近百年來,邑人踏遭青山難覓其蹤,熙湖父老無不痛惜。

“峰迴路轉行應遍,芳景怡人去復留。”正值法華寺毀、方竹瀕滅之際,有官任黃河道的邑人陳竹橋回鄉省親,尋法華舊址而見敗竹,感嘆唏噓之餘,頓生憐香惜玉之心,隨即起根移苗,栽於辛沖家宅。後歷經鄉人呵護,終使這珍奇竹種得以保存。

春風喚回花千樹,舊時美景今再現。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縣迎來了旅遊開發的春天。充分認識到方竹觀賞價值的黃鎮辛沖村民,對它倍加珍愛,精心呵護,終於再現了一道方竹成林、百桿搖風的靚麗風景。有人賦詩曰:“法華方竹西天來,唐僧高徒擇地栽。香消玉殞百年後,新枝發在辛沖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