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工業革命

法國工業革命

19世紀20~60年代,法國工業生產中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的一場變革。亦稱法國工業革命。

進程

法國的產業革命,從波旁王朝復辟時期(1815~1830)的後半期開始,到路易·波拿巴(1778~1846)當權的第二帝國(1852~1870)末期基本完成,前後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在此之前的拿破崙(1769~1821)統治時期是法國產業革命的準備時期,當時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為產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物質技術前提(見法國拿破崙時期的經濟政策。拿破崙政權復滅之後,在波旁王朝復辟初期,法國政局還不夠穩定,經濟上還要恢復拿破崙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只是進入20年代以後,形勢逐漸好轉,法國才有可能開始進行產業革命。

第一階段

從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法國產業革命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各個生產部門,主要是紡織工業部門開始大量使用機器,到1848年,蒸汽機已經從1820年的65台增加到5000台。輕工業特別是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到40年代末,法國已有 566個棉紡織廠,共擁有11.6萬台紡紗機和350萬紗錠,年消耗棉花在6000萬公斤以上。同時,煤鐵生產由於更換設備和推廣了新技術,產量也有成倍的增加。交通運輸的發展也很迅速,自從1832年建成第一條全長39公里的里昂-聖艾蒂安鐵路之後,鐵路建設蓬勃興起,到40年代末已經完成了約3000公里的鐵路線,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的高漲。

第二階段

50~60年代是法國產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法國國內局勢相對穩定,而且政權也由金融資產階級轉入到工商業資產階級手中,在政治上保證了國民經濟的繼續高漲,大大加快了工業發展的進程。這20年是法國國民經濟空前大發展的時期,特別是重工業的增長尤為迅速,煤和鐵的產量在此期間都提高了兩倍。鐵路的修建在政府的鼓勵和扶助下,更是形成了高潮。1870年法國鐵路總長度已達17924公里,基本上完成了各條主要的幹線。這一時期輕工業的發展,也仍然保持著較高的速度。紡織工業進一步採用了新的技術裝備,機器生產普遍地代替了手工勞動,棉花的消費量增加了一倍,棉紡織品也開始大量運銷到國外市場。到60年代末,法國工業部門中使用的蒸汽機已有 2.9萬台,近代工廠也在各地普遍建立。工業總產值達到 120億法郎,20年間增加了兩倍。至此,產業革命基本完成,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

影響

法國大革命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平等原則的第一次偉大實踐。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陷,不久制憲會議就通過第一個法令即“八月法令”(8月4—11日),取消了封建貴族的司法、養鴿、狩獵、免稅等特權。1789年8月26日,制憲會議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明確承認“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1790年3月15日,議會宣布“一切特權,一切財產的封建性質和貴族性質一律廢除。”6月19日,議會進一步作出決議:“永遠廢除世代相承的貴族階層”,“任何人不得再保留親王、公爵、伯爵、侯爵、子爵、男爵、騎士……等貴族頭銜”。1791年9月3日,革命政權頒布了冠以《人權宣言》的憲法,從此公民在法律上平等的原則終於完全代替了封建等級特權的原則。與此同時,盧梭提出的政治平等思想也在1791年憲法中得到了落實:“一切公民,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別外,都得無差別地擔任各種職位和職務。”的確,一大批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不靠出身、權貴,完全靠自己的奮鬥和才幹贏得了民眾的信任,登上了政治舞台並擔當了重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