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

作家簡介

讓·馬瑞爾·古斯塔夫·(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法國作家。2008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稱,他是文學新領域的開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詩意般的神秘,它是舊習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誕生,探索著在當代文明掩蓋下的人性,他的作品標誌著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交融。
克萊齊奧1940年4月13日生於法國尼斯,遷到英屬地非洲的模里西斯。克萊齊奧並不諱言他感覺自己在祖國法國像一個“被流放的人”,或許是因為他的家族源自模里西斯,一個混合了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歐洲影響的地方。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告訴自己,或許我真正的家鄉在別處。有一天我會去到我的家鄉,了解那個地方。因此,在法國的時候,我一直覺得自己像一個‘局外人’。但在另一方面,我熱愛法語,或許法語是我真正的故鄉。但就法國這個國家來說,老實說我並沒有認同感。”克萊齊奧說。父親在奈及利亞擔任英軍醫生,8歲那年,隨父母前往奈及利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一家人與父親失去了聯絡。當時他正在尼斯文學院修讀法國文學。中學畢業後,他到布里斯托大學學習英語;其後,在法國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又在佩皮尼昂(Perpignan)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出版經歷

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並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此後他相繼出版了三十餘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1980年,勒克萊齊奧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1994年,他在法國《讀書》雜誌作的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 克萊齊奧的代表作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他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物時常在形式、色彩與物質的海洋中搖擺不定,人和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後期作品,諸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等,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著自然與人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巨觀與微觀的探索。
這位法國作家以他的人文主義小說:《訴訟筆錄》 (1963)、《金魚》(1997)等作品成為40餘年來法國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出版了30餘部文學作品:小說、散文、短篇小說、兩部印度神話的譯作,還有眾多的序言及文章。

“最偉大的在世法語作家”

克萊齊奧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人物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克萊齊奧至今出版30多部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
克萊齊奧早期的作品注重描寫語言、寫作和精神錯亂等主題,致力於實驗主義的探索,以叛逆者和改革者的姿態出現;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克萊齊奧風格大變,摒棄實驗主義,作品內容也遠離痛苦,開始探索“童年”、“青春期”和“旅行”等主題,讀者群也因此得到擴大。
而對評論家來說,因為其作品的主題、描寫對象多年來不斷變化,克萊齊奧是一名難以定義的作家。
1994年,在法國讀者調查中,克萊齊奧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13%的被調查者認為他是“最偉大的在世法語作家”。

譯成中文的作品

《訴訟筆錄》(1963)(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沙漠的女兒》(1983)
《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
《少年心事》(1992)(灕江出版社,1992)
《戰爭》(譯林出版社,1994)
《金魚》(1997)(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革命》(2003)
《烏拉尼亞》(2006)(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烏拉尼亞》使勒克萊齊奧獲得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最佳外國作家獎。
他的作品多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以一連串的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他的作品也常反映出他對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他認為這些原始文明遠比建立在理智上的歐洲文明來得強烈、熱情,對世界也有更為感官性、直覺性的任知。

所獲榮譽

1963年獲得勒諾多文學獎
1980年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
1994年被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
2008年1月28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授予勒·克萊齊奧2006年度最佳外國作家獎。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勒·克萊齊奧的中國情結

勒·克萊齊奧曾經三次來過中國。他說自己一直保留了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興趣,“對我來說,它代表了東方思想的搖籃。閱讀中國的古典文學,鑑賞中國的京戲和國畫對我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我尤其喜歡中國現代小說,比如魯迅和巴金的小說,特別是北京小說家老舍的小說。
“我發現老舍的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國界的。”勒·克萊齊奧如是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