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與社會發展

法制與社會發展

《法制與社會發展》創刊於1995年,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學主辦的法學學術刊物。該刊原為綜合性的法學學術刊物,從2004年起改為理論法學學術刊物。該刊主編為張文顯教授,顧問為鄧正來教授。該刊已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ISSCI)”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該刊刊載的論文經常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權威性文摘刊物轉載、摘要或複印,文摘率居法學類期刊前列。

基本信息

刊物簡介

《法制與社會發展》創刊於1995年,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學主辦的法學學術刊物。該刊原為綜合性的法學學術刊物,從2004年起改為理論法學學術刊物。該刊主編為張文顯教授,顧問為鄧正來教授。該刊已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ISSCI)”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該刊刊載的論文經常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權威性文摘刊物轉載、摘要或複印,文摘率居法學類期刊前列。

該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雙百方針”,鼓勵理論創新,支持學術爭鳴,促進思想解放,活躍和繁榮理論法學研究。該刊堅持以新世紀的時代精神和主鏇律為其精神導向,以新時代的重大實踐主題為其現實坐標,努力推進法學理論認識的深化、法學理論內涵的豐富、法學理論體系的升華。該刊面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努力學習組織、引導和支持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課題攻關,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科學而富有效益的智力支持和理論指導。

該刊主要刊發以法理學為龍頭的法學理論學科群的研究成果,包括法理學、西方法哲學、法律社會學、法律經濟學、法律文化學、比較法原理、立法學、司法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為了推動法學理論與部門法學的密切結合,該刊也要刊發理論研究深入、思想底蘊深厚的部門法學研究成果。為了鼓勵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促進法學與其他學科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該刊還要刊發與法律研究相關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

該刊致力於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流程的制度化建設。該刊推行以專家評審為中心,包括責任編輯初審、專家評審、主編終審三個環節的三審程式制度。文稿經責任編輯初審認為合格後,即進入專家評審程式。專家評審實行合乎國際學術期刊慣例的匿名審稿制度,按照雙向匿名的方式進行。每篇論文由兩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評審。最後,由主編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決定稿件的採用。

該刊是一個向海內外學者開放的學術園地。該刊既歡迎成就顯赫、聲名遠播的學術大家的來稿,也歡迎英姿勃發、鋒芒初露的學術新銳的來稿。該刊願意為學術大家打造精品穿針引線,願意為學術新人閃亮登場做嫁衣裳。

辦刊宗旨

加強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研究,探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積極參與改革開放的實踐,參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組織重大法制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討論,薈萃國內、特別是東北地區法學研究的成果。

欄目設定

部門法哲學、權利研究、法律文化研究、西方法哲學研究、司法學、立法學、理論縱橫、生活中的法理。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期刊榮譽及收錄情況:

該刊原為綜合性的法學學術刊物,從2004年起改為理論法學學術刊物。該刊主編為張文顯教授,顧問為鄧正來教授。該刊已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ISSCI)”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該刊刊載的論文經常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權威性文摘刊物轉載、摘要或複印,文摘率居法學類期刊前列。

影響因子:0.861

被引次數:17040

辦刊宗旨

本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雙百方針”,鼓勵理論創新,支持學術爭鳴,促進思想解放,活躍和繁榮理論法學研究。該刊堅持以新世紀的時代精神和主鏇律為其精神導向,以新時代的重大實踐主題為其現實坐標,努力推進法學理論認識的深化、法學理論內涵的豐富、法學理論體系的升華。該刊面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努力學習組織、引導和支持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課題攻關,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科學而富有效益的智力支持和理論指導。

報導內容

主要刊發以法理學為龍頭的法學理論學科群的研究成果,包括法理學、西方法哲學、法律社會學、法律經濟學、法律文化學、比較法原理、立法學、司法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為了推動法學理論與部門法學的密切結合,本刊也要刊發理論研究深入、思想底蘊深厚的部門法學研究成果。為了鼓勵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促進法學與其他學科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本刊還要刊發與法律研究相關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

審稿機制

致力於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流程的制度化建設。推行以專家評審為中心,包括責任編輯初審、專家評審、主編終審三個環節的三審程式制度。文稿經責任編輯初審認為合格後,即進入專家評審程式。專家評審實行合乎國際學術期刊慣例的匿名審稿制度,按照雙向匿名的方式進行。每篇論文由兩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評審。最後,由主編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決定稿件的採用。

欄目設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研究、法治前沿、理論縱橫、權利研究、司法文明、法律與全球化、法律文化研究、西方法哲學、部門法哲學、交叉學科研究、生活中的法理、新人新作。

取得榮譽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資助期刊”、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吉林省一級期刊”、“吉林名刊”,被“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

投稿須知

1.1 實施匿名審稿和三審制相結合的審稿制度。請作者配合我們將與作者有關的信息單附1頁:(1)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單位、職稱、職務、學位。(2)作者單位、地址和郵編,(3)作者電話、手機、電子信箱等。

1.2 按編排規範對作者的來稿有如下要求:

1.3 論文題目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

1.4 300字以內的摘要,3-8個關鍵字。

1.5 該論文若為基金項目,請註明名稱、批號。

最新目錄

中國社會轉型與法的統一性張中秋 (3)

傳統法律文化:解讀社會危害性的新路徑利子平 石聚航 (18)

明清契約中的“吉祥語”和吉祥文化馮學偉 (29)

論董事對公司債權人負責的法理正當性——從法人組織體說的局限性及其超越之路徑展開李飛 (37)

由“真實”到“程式內的共識”——刑事訴訟事實認定標準理論的新展開楊波 (50)

法律、語言與司法判決的確定性——語義學能給我們提供什麼?陳坤 (61)

論刑事司法的協商性吳學艇 (73)

指導性案例為何沒有約束力——以名氏因交通肇事致死案件中的原告資格為研究對象李友根 (86)

認真對待階級——轉型時期中國法學一個不可或缺的維度杜建明 (97)

後現代女性主義法學反思岳麗 (107)

對我國法律方法論研究的巨觀反思——背景、問題及展望焦寶乾 (116)

“公益上書”的行動邏輯黃金榮 (126)

話語倫理視閾下的專利立法程式胡波 (139)

關於中國犯罪構成理論走向的前提性追問王勇 (154)

《法制與社會發展》投稿要求及注釋體例 (F0003)

再論部門法哲學邱本 (3)

再論部門法哲學的“雙邊性”及其深入發展的路徑選擇孫育瑋 (11)

從法哲學的範圍與品格看部門法哲學研究胡平仁 (18)

試論當代中國的“部門法哲學”概念蔡宏偉 (36)

家庭法哲學兩題徐國棟 (44)

團結情感、私人裁決與法院行動——公司內解決糾紛之規範結構蔣大興 (54)

自由主義國際法學:一種“自下而上”對國際法分析的理論劉志雲 (78)

新權利的生成:以“戶外廣告發布權”為例宋亞輝 (91)

通過章程的現代大學治理湛中樂 徐靖 (106)

法律方法與幾個相關概念的比較葛洪義 (125)

立法的被“俘獲”與“逃逸”——從“安全帶法”看社會科學知識對立法的影響郭春鎮 郭瑰琦 (133)

論行政裁量基準的實質淵源——以行政慣例為例鄭雅方 (141)

司法與政治——“轉型期法治”全國研討會綜述鍾瑞慶 (149)

從“地方法制”到“法治下的地方”——全國“法治進程中的地方法制建設”專題研討會綜述馮健鵬 (154)

基本內容

期刊名稱:法制與社會發展

負責人:石少俠

英文名稱:LawandSocialDevelopment

主管單位:國家教育部

報刊刊期:雙月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

編輯出版:法制與社會發展雜誌社

發行方式:郵局發行

通訊地址: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前衛路10號

訂閱方式:全國各地郵局

郵政編碼:130012

聯繫電話:0431-5166355

創刊日期:1995.

國內統一刊號:CN22-1243/D

國內郵發代號:12-165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612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