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典之王:唐律疏議與中國文化

2.禮法並用的法制思想 2.謹嚴的宗法制度 6.法典化的儒家文化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4月1日)
叢書名: 元典文化叢書
精裝: 294頁
開本: 32開
ISBN: 7810417193
條形碼: 9787810417198
尺寸: 21.1 x 15.1 x 2 cm
重量: 481 g

作者簡介

徐永康,江蘇無錫人,1956年生。法學碩士、歷史學博士。華東政法學院教授,博上生導師,研究生教育院院長;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豐要從事法律史、法理學和法律文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編《中國法制史》、《法理學》等。參加撰寫著作20種,發表論文數十篇。參加或獨立主持國家和上海市多個重點社科項目的研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內容簡介

歷史的辯證法反覆昭示:發展不是簡單的生長和增進,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線式進步,而是通過一系列螺旋式圈層實現的。這樣“回復”便不總是重複往昔,而可能是一種上升的形式,是“喚醒”事物在其開端時即已蘊蓄著的可能性的一種形式。作為由具有自覺意識的人類創造的文化,也生動地展現著螺旋式的發展軌跡,如歐洲“文藝復興”的崇尚古希臘、“宗教改革” 的服膺《聖經》,便是對“元典精神”的發展和再造,而歐洲文化正是在這種“回復”中贏得歷史性進步的。這種向“文化元典”汲取靈感,獲得前進基點的現象在中國也多次出現,著名的“古文運動”便是典型事例。考之以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這種“返本開新”、“以復古為解放”,即回歸元典精神以求新變的情形也俯拾即是。當然,現代化是一個文化轉軌過程,充滿變異與新生,現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過濾器,對往昔文化傳統或放行,或阻遏,於棄取間行揚抑之道。近世中國人立足於文明轉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社會實踐,選擇中華元典精神里的變通哲學、憂患意識、華夷之辨、革命觀念和民本思想,並與外來西學的相關部分彼此激盪交融,從而鍛造出在近世中國發揮巨大作用的社會變易論、社會救亡論、民族國家論、社會革命論和民主主義。可見,元典精神的選擇性發揚和創造性轉換,是近現代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一題旨,也是今人和後人所要反覆探討和力加實踐的。
《唐律疏議》是我國古代封建法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法典,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它都有著不一般的地位。古時讀之者甚多,但由於其離我們年代久遠,相對而言,其文字艱澀,內容深奧,現代極少有人能輕鬆理解。本書正是出於此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各位讀者介紹並解讀。全書以其問世之故事開篇。

目錄


“元典文化叢書”的說明
前言
一 古代立法源流與《唐律疏議》的問世
1.從“議事以制,不為刑辟”到成文法的公布
2.從法家立法到儒家立法
3.唐代律典的編撰與《唐律疏議》的問世
二 《唐律疏議》與古代法文化的發展
1.古代刑法原則的集中反映
2.古代定罪量刑的系統規定
3.古代法律思想的完美表述
4.古代法律特點的充分體現
三 《唐律疏議》所反映的價值觀
1.家國一體的本位觀念
2.禮法並用的法制思想
四 《唐律疏議》與儒家文化
1.森然的等級制度
2.謹嚴的宗法制度
3.封建的婚姻制度
4.莊敬的祭祀制度
5.隆重的喪服制度
6.法典化的儒家文化
五 《唐律疏議》與法家文化
1.“刑罰不可弛於國”的用刑觀
2.“同符畫一”的立法觀
3.“法應簡約”的法制論
4.寬刑時代的雜音~緣坐
5.“外儒內法”的法制特點
六 《唐律疏議》與宗教文化
1.唐以前佛、道的傳播及其與法律的關係
2.《唐律疏議》有關佛、道的規定
七 《唐律疏議》與陰陽五行學說
1.中國古代法律與陰陽五行
2.寓意微妙的五刑設計
3.悄然滲入法條的陰陽觀念
八 《唐律疏議》與訴訟文化
1.依禮理訟刑期無刑
2.聽獄斷案,必以“五聽”
3.慎用刑訊,泛而不濫
4.立制設范,依法斷獄
九 《唐律疏議》的立法技術和語言風格
1.章程靡失,鴻纖備舉
2.一字褒貶,力透紙背
3.以疏釋律,盡顯律意
4.嚴絲合縫,前後呼應
十 《唐律疏議》與中華法系
1.立法高峰,後世楷模
2.精神獨具,引領千年
3.中華文明,澤被域外
4.卓爾不群,獨樹一幟
附錄一 《唐律疏議》選譯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