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鑄造工藝

它的優點是可以一模多型,多模同鑄,連續作業。 金屬模工藝又叫鐵模鑄造,典型產品是犁鏡。 目前,泊頭境內使用硬模鑄造和勺爐的鑄造企業只有一、二家,面臨失傳的危險。

簡介

位於古老的大運河畔的泊頭市,前身為交河縣,是聞名全國的鑄造之鄉。過去,曾有“哪裡有鑄造哪裡就有交河人”的說法。泊頭以其鑄造歷史悠久,鑄造技術精湛,鑄造人員眾多聞名國內外。現有 56 萬人的泊頭市,從事鑄造的人員近六萬人,占全部勞動力的三分之一。近年來,泊頭被譽為鑄造名城,大小鑄造企業達到七百多家。

歷史淵源

有據可查的泊頭鑄造史可推至一千多年前。上世紀八十年代,泊頭市富鎮出土了一尊三米高的鐵佛立像,經國家有關部門鑑定,為五代十國時期的佛像。 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和研究,泊頭市鑄造工藝越來越精巧細緻,豐富先進。先是從比較古老的乾模鑄造,發展到硬模鑄造,又發展到金屬模鑄造;古老的爐具從可以用手推車帶著的小型勺爐,到大型撅把爐子,然後到十幾米高的沖天爐。 乾模工藝又叫泥模鑄造。目前為止,在泊頭市出土的千年以上的鑄造產品,都屬於這種鑄造工藝。乾模工藝分為製作內范、外范、減支、合型澆鑄等步驟。製作內范是先用黃土或膠泥和成泥,製成要鑄造的產品外型。製作外范時,先在內范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蠟油,外面披上一層拌有碎麻頭的麻刀泥,厚度視鑄件大小而定。待外范晾到一定強度,確定一個分型面,然後用鋒利的刀沿分型面切開,刻上記號,把外層麻刀泥與內范脫開。減支是用刀、鏟、鉤、勺等鋒利的工具,將內范表層削去一層,鑄件多厚,就削去多後。合型是將外范按刻好的記號復原到內范外面,中間形成型腔,然後將分型面封死,做好澆鑄口。 硬模工藝是在乾模工藝基礎上發展過來的半永久性鑄型。它的優點是可以一模多型,多模同鑄,連續作業。硬模工藝的典型產品是鐵鍋。乾模工藝鑄造的鐵鍋壁厚、粗糙,而硬模工藝鑄造的鐵鍋壁薄、光滑,用起來省柴省時。硬模工藝出現在一百多年前,是由泊頭的“秦記鐵鋪”經無數次實驗發明的。它的套用,給鑄造業帶來巨大的變化。 硬模鑄造的關鍵是製作硬模,行話叫“漿模子”。漿模的原料是爐灰渣、膠泥、麻刀、碳渣、黃泥等。硬模鑄造要製作出凸形的下型和凹形的上型,一套模子可以連續作業達二百餘次,稍加漿補又可以使用二百餘次。 金屬模工藝又叫鐵模鑄造,典型產品是犁鏡。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泊頭農具社生產的犁鏡被國家一級部確定為名牌產品,年產幾十萬噸專供東北山地使用。它的特點是堅硬而光滑,新犁鏡百步出滑不沾土。其原理主要由於它是立茬結晶,灰白口。白口立茬只有金屬模工藝才能保證。鑄造犁鏡的模子是鑄出來的,左右兩片,一片是平曲面,一片是凹曲面,立式開邊,立式澆鑄。兩片模子經過人工研配後,可作二十幾副模子同時使用。泊頭犁鏡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停產,犁鏡生產成為歷史。 泊頭鑄造是從古老的“打行爐”開始的。顧名思義,行爐就是能夠用手推車帶著的小型勺爐。原始的泊頭鑄工,手推著化鐵爐走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泊頭鑄造最初形成基地和產業化生產,是在清朝中期的天津三條石。相對集中的工業生產,為鑄造產業的發展繁榮與技術創新帶來了契機和條件,泊頭鑄造由此聞名全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泊頭出現了鐵鍋鑄造企業;五十年代,隨著泊頭工業的發展,鑄造業從天津轉向原產地泊頭,泊頭鑄造開始形成規模,鑄件出現多品種、多檔次生產,尤其是為國家重點項目配套的成噸重的大鑄件生產,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勺爐可小可大,小型勺爐能用車子推著,大的勺爐每小時可以出一噸鐵水。勺爐的爐缸是一個勺形的半球體,兩側有軸,後面有一個用於掀動勺爐的長把兒,因此它又叫撅把爐。勺爐的爐體是一個上大下小的圓筒子,內壁用耐火材料砌好,用時放在爐缸的上面,體內放入燃料和鐵料。爐體的一側有一個風眼,風源是特製大風箱,需要兩個人拉動。勺爐用的燃料和沖天爐一樣,開始是白煤和木炭,後來是焦碳。 勺爐的優點是方便快捷,一天能連續作業八、九個小時,出鐵水八、九噸,特別適用於作業面積小,薄壁的鑄件,像民用鐵鍋、炭鍋等。

其他信息

目前,泊頭境內使用硬模鑄造和勺爐的鑄造企業只有一、二家,面臨失傳的危險。近幾年來,泊頭市委、市政府雖然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但是,由於這種鑄造利潤微薄,以及受工業產品生產的大環境的影響和推廣範圍有限,收效並不理想。 鑄造業是工業的基礎產業。不管工業多么先進發達,都離不開鑄造產品的套用。挖掘和保留寶貴的鑄造工藝,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