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泉州中心市區南大門,西靠紫帽山東南麓,地處324國道和瀋海高速、泉三高速交接處,可以快速通達福州、廈門和三明。距離僅7公里的泉州機場開通二十幾條內地航線和香港、馬尼拉國際航線,交通十分便利。全區規劃範圍包括清濛園區9.5平方公里、國家級泉州出口加工區3平方公里。清濛園區位於泉州市南大門,是泉州市中心城區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泉州市八大經濟組團之一的江南池店組團的核心區域和交通樞紐。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閩南金三角經濟帶中心位置,東西有324國道及其複線,南北由城市外環路、二環路所擁抱。交通優勢凸顯,距泉州市中心僅3公里,距泉州晉江機場7公里,距泉州後渚港7公里,距泉州火車站7公里,距廈門國際機場、廈門港90公里,是通往廈門、福州、晉江、南安、石獅等地的交通要道。泉州出口加工區位於晉江市紫帽鎮與磁灶鎮交界處,緊鄰清濛園區,南至324國道,北至五道水庫,東至城市外環路,西至曾嶺村,距離泉州晉江機場10公里、高速公路7公里、深滬碼頭40公里。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簡介

自1996年投建以來,黨工委、管委會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兩區一點”功能定位,以創業者需求和企業發展為導向,精心搭建創業支持平台,最佳化環境,創新機制,高效服務,努力構建政府、企業、業主、員工發展共同體,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推進。

在經濟運行方面: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實施開發壯區戰略,拓寬招商渠道,提升運行質量,不斷擴張經濟總量,新的經濟成長點的作用日漸顯現。建區以來累計簽訂投資項目契約280個,契約投資額30億元,契約使用外資4億美元,外商實際到資3.2億美元;已投產企業累計近200家,在建項目50個。2004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達50.5億元,比增44%,財政收入達2.7億元,比增53%。開發區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電一體化、輕紡化纖、體育用品、工藝禮品六大主導產業集群。一批規模大、檔次高、後勁足的明星企業和優質項目在區內迅速聚集。宏遠紡織公司等9家企業進入泉州民營企業100強。“國家火炬項目”神州電子在國內衛星接收設備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年產值3億元,稅收超1000萬元;“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三興體育用品公司年產運動鞋1000萬雙,稅收超1000萬元;“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九牧王西褲連續多年在全國市場占有率排名首位;“省高新技術企業”宏遠紡織日產優質紗線10萬錠,年產值6億元,稅收達2000萬元;億興電力、運城製版、冠宇信息、邁韋通訊、通力電氣、特庫克汽配等科技型企業發展勢頭迅猛。

在環境建設方面: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實施環境塑區戰略,構建高品位的創業空間。通過“多元投資、滾動發展”,多方籌措建設資金,累計投入20多億元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完成首期 8.5平方公里的道路、通信、供水、供電、排污、排水、寬頻網、有線電視等8個網路建設。同時,集中財力投建海關驗關場、商務酒店、商貿街、仙公山公園、美泰公園、綜合市場等創業配套設施和城市公共設施。管委會還通過創建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環境建設和管理水平,實施“美化、綠化、亮化、淨化、有序化、人性化”工程,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營造環境比較優勢,生態、人文、環境俱佳的創業空間已成為開發區招商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創新方面: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實施科技強區戰略,全力推進技術創新,致力於打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龍頭和推進科技創新的核心區。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留學生創業園、高校創業園台灣學者創業園軟體園,初步形成“一個創業服務平台、二個中試基地(高科技陶瓷、先進制造技術)、三大孵化功能、八大創業載體、33個行業中心”的科技促進體系。目前,孵化基地的硬體配套已基本到位,總占地260畝,建成總面積4萬平方米的2幢創業大樓和專家樓。全區已被批准確認的國家火炬計畫項目3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2家,省“五新”項目28項,企業自主智慧財產權且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產品達43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30%。

在服務環境方面:

實施創新立區戰略,創新行政管理體制,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平台,作為全市新的經濟管理體制示範區的示範效應不斷擴大。建立“瘦身型”政府,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只設定黨工委管委會辦公室黨務工作部人事勞動局)、科技經濟發展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國土規劃建設局財政局社會事業局(計畫生育局)、監察局、工委會等8個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僅35名。建設“服務型”政府,推行“一路通”、“一站式”服務體系,設立招商服務中心和“馬上辦”辦公室,承擔、代理企業籌建、生產中所需一系列服務項目。稅務、公安、工商、消防、海關、金融等10多個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機構也已入區為企業提供服務。以市級部分經濟審批許可權平移開發區為契機,深化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環節,提高工作效率,把企業建設審批工作日壓縮至30日以內,並在全省率先推出企業登記“一審一核”、“直接登記”、“先照後證,告知承諾”等創新體制,變前置審批為後置審批,使行政審批更科學、更到位。

特點

開發區建設以來,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經濟增速快。全區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出口交貨值等多項經濟指標保持50%以上的增幅,超過全國開發區的年平均增長率。二是外向度高。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家占入駐項目的三分之一以上,企業產品外銷比例大,出口交貨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三是企業規模大、檔次高。入區企業投資規模超1億元的有10家。在已投產的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的占60%,其創造的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95%;目前區內有“中國馳名商標”2件、“中國名牌產品”3件、“福建省著名商標”6件。四是科技導向凸顯。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提升,目前已達30%;企業員工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15%,企業研究和開發投入占總收入的3%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