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篇

1989年4月14日,我國大陸人口達11億,我國面積居世界第3位,耕地面積僅占國土面積14%,人均1畝多地。

概述

治平篇
(其一)
現在由於各種原因,可耕地以每年5%的速度在遞減,即失去1500萬畝,中國每年增加的人口卻有1500萬人,相當於增加了一個澳大利亞全國的人口。以每人每年消費200公斤糧食計算,一年就要多消費糧食30多億公斤;每人占用4平方米住宅,就要多建房6000萬平方米。這幾年,每年新增人口將消費掉20%左右新增國民收入。新增加的社會財富被新增加的人口分配掉,反過來又嚴重影響資金的積累、生產的投入和生產力的發展。可見,不擺脫人口猛增和經濟滯後交替形成的這一怪圈,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展開輕盈而雄健的翅膀騰飛於世界。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1798年就提出了人口問題,指出人口以幾何級數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則以算術級數增加,因此,人口大多是造成貧困的原因,可他提出的解決辦法卻是依靠戰爭、瘟疫、飢餓、貧困、繁重勞動來減少人口,這顯然是不正確的。但人口問題是世界性問題,確實值得重視。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專論人口問題的文章,寫於1793年,比馬爾薩斯早了5年,是對人口論研究的一大貢獻。

人物簡介

(其二)
本文作者洪亮吉(1746一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武進人,進士出身,曾在乾隆身邊任翰林院"編修"之職。他學識淵博,善於詩文。有一次,乾隆帝看了乾隆五十六年的人口統計冊,深為人口的激增擔憂,曾對內閣官員說:"朕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較之康熙年間,計增十餘倍,承平日久,生齒日繁,蓋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廬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五倍),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朕甚憂之。各省督撫及有牧民之責者,務當隨時勸諭俾皆儉樸成風,惜物力而盡地利,慎勿以奢靡相競,習於怠情也。"(《清史稿·食貨·戶口》)洪亮吉聽了聖諭後,責無旁貸,於是寫了《治平篇》,是他的《意言》二十篇之六。寫於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這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篇人口專論。比英國資產階級學者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尚早五年,對我們研究人口問題,很有借鑑 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