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鹽茶

傈僳族歷史

據2000油鹽茶雲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雲南省傈僳族人口為60.976萬人。傈僳族主要分布於滇、川兩省,以雲南為主要聚集區。在雲南境內,傈僳族大都居住在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江流域的峽谷山坡地帶,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等縣,其餘散居在迪慶、麗江、保山、德宏、楚雄、大理、昆明等地。傈僳族自稱“傈僳”、“傈僳扒”,漢語也稱其為傈僳。從語言系屬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斷傈僳族為氐羌族後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公元1世紀左右,傈僳族先民與彝族先民共同生活在雅礱江、金沙江兩岸的廣闊地區,也就是今天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3世紀以後,傈僳族先民與其他民族先民不斷向西南遷徙融合,到公元8世紀,在今天雲南西北地區出現了“栗粟”的部落。15至19世紀間,逐漸遷移到怒江流域,其間一度隸屬於麗江木氏土司管轄。

傈僳族發展

中華油鹽茶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怒江傈僳族還保持有原始社會公有制和家長制的殘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傈僳族社會發展較快, 1954年8月在傈僳族聚居的怒江地區成立了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文有兩種,一種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製的用變體拉丁大寫字母組成的拼音文字;另一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957年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分別稱為“老傈僳文”和“新傈僳文”。

製作方法

油鹽茶,僳僳語“華歐臘渣渣”,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將茶烤至焦黃,加入開水,然後放入油、鹽,再加開水煮沸3~5分鐘。這種茶汁既能解渴,又能充飢,別有風味。

傈僳族喝的油鹽茶,製作方法奇特,先將容量200-400毫升小陶罐洗淨放在火炭上烤燙。然後抓5克左右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入罐內烤香,然後在罐內放入適量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滾,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並發出焦糖香時,加上少量食油和鹽。稍時,再加水適量,煮沸2-3分鐘,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這種茶汁呈橙黃色,一般是邊煨、邊飲、邊閒聊,一罐茶可熬三四道。這種茶汁既能解渴,又能充飢,別有風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