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行政村

油坊行政村前身為油坊大隊,與其他行政村一樣,經歷了解放以來的各個階段的變革,從解放初期的互助組、合作社,到一九五八年成立的人民公社,再到後來成立的時村區,直到一九九一年撤區並鄉成立的時村鎮,油坊大隊更名為油坊行政村。

地理環境

油坊行政村地處時村鎮西北角,東面是棒場行政村,北與刁山行政村接壤,西面是西北東南流向的奎河,也是時村鎮與永安鎮和欄桿鎮的交界線,隔奎河與欄桿鎮的馬園行政村,永安鎮夏橋行政村相望。本行政村沒有山和大面積的水塘,沒有大片的森林,更沒有什麼名勝古蹟,有一條貫穿油坊行政村東西的宋路溝比較有名,還有一條4.2公里的水泥路貫通油坊村七個自然莊的主要道路。

占地面積

油坊行政村友七個自熱莊,東面是東亭子、王家,北面是侯家,西面是前灣渡口和油坊,中部是小尹家。油坊行政村東西長2000米,南北長1700米,總面積為3.4平方千米,有效耕地面積為318公頃,人均占地0.10公頃,屬人多地少的行政村之列。

人口素質

油坊行政村總人口3560人,解放前出生60歲以上的老人絕大多數是文盲,只有極少數讀過私塾,這代人文化素質極差。與共和國同齡的這一代人,絕大多數接受了國小教育,只有極少數任接受了中等或高等教育,文化素質比上一代人明顯提高;八零後出生的這一代人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文化素質高。由於油坊村歷屆村幹部比較重視思想教育,辦事公平公正,工作作風端正,廉潔奉公,不以權謀私,因此,油坊村村民思想覺悟高,擁護黨的領導,熱愛集體,精神健康向上,村民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

經營狀況

油坊行政村人多地少,剩餘勞動力多,加上放不開手腳搞種植、養殖和企業,固守人均0.10公頃的土地種一麥一豆,收入不高,近年來,解放思想,搞科學種田,大棚蔬菜,閒余勞力到外地打工,提高了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人均純收入從九十年代的一千多元,提高到現在的三千多元,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

發展潛力

油坊行政村雖然沒有優越的地理環境,沒有名人大款相助,但具有如下優越條件:一是土質肥沃,旱澇保收,土壤結構特別適宜種植,可以發展效益高的蔬菜大棚生產;二是友相當多的一部分個體家庭生產半成品木板的經營經驗,可以幫扶他們重新尋找商機搞好個體家庭加工業,以發家致富奔小康;三是招商引資辦企業,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四是支持個別有發展眼光的能人辦企業,發展村辦企業,為將來國家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流轉連片,以及農村城鎮化建設等重大舉措的順利實施打下基礎。

美好前景

隨著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台和實施,油坊村定會建成一個文明、富強、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馬不停蹄地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94.44%和47.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8萬元,占總收入的44.19%;畜牧業收入7.56萬元,占總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14頭);林業收入0.58萬元,占總收入的 1.77%;第二、三產業收入2.40萬元,占總收入的7.32%;工資性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2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1.8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禮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洛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10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 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9.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50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狀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