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滿子·見說岷峨悽愴

河滿子·見說岷峨悽愴

此詞作者是蘇軾,創作於作於1076年(熙寧九年),作者即將由湖州調任密州時,是作者臨行前為寄南州(四川省西部少數民族居住地)太守馮當世而作。詞中直接對當時的人事安排發表意見,直接言及國事,並抒發個人情思和歷史感慨。

河滿子·見說岷峨悽愴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河滿子
(湖州作,寄益守馮當世)
見說岷峨悽愴,鏇聞江漢澄清。但覺秋來歸夢好,西南自有長城。東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國初平。
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試問當壚人在否,空教是處聞名。唱著子淵新曲,應須分外含情。

詞牌釋義

河滿子 河滿子.秋怨 孫洙
〔題考〕 “河”本作“何”,系人名。白樂天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自注云:“開元中,滄州歌者姓名;臨刑進此曲以贖死,上竟不免。”元微之﹝何滿子歌﹞云:“何滿能歌聲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嬰刑系在囹圄間,下調哀音歌憤懣。梨園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便將何滿為曲名,御府親題樂府纂。”元白同時交好,聞見當同,而獨紀此事少異。顧據樂府雜錄:“靈武刺史李靈曜置酒,坐客姓駱,唱﹝何滿子﹞,皆稱妙絕。白秀才者曰:‘家有聲妓歌此曲,音調不同。’召至令砍;發聲清越,非常音。駱遽問曰:‘莫非宮中胡二子否?’妓熟視曰:‘君豈梨園駱供奉耶?’相對泣下。皆明皇時人也。”則此調不特創自開天前後,可以斷知;抑且可知其創自宮中。故張佑【宮詞】有“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之句也。(見王灼【碧雞漫志】)
〔作法〕 本調七十四字。唐時本為單謂六句,每句六字,至孫光憲詞,始作七字一句,成三十七字一體。厥後又加雙疊,乃成今體。王灼云:“﹝何滿子﹞,今詞屬雙調。兩段各六句,內五句各六字,一句七字。五代時伊鶚、李珣亦同此。其他諸公所作,往往只一段,而六句各六字,皆無復七字者;字句既異,即知非舊曲。”則其演變可知矣。本詞乃近調;起二句與﹝西江月﹞同,作家多用對偶。第三句與﹝離亭燕﹞第三句同,第四句與第二句同。末二句與首二句同。
悵望浮生急景,
⊙●⊙○⊙●(句)
淒涼寶瑟餘音。
⊙○⊙●○△(平韻)
楚客多情偏怨別,
⊙●⊙○○●●(句)
碧山遠水登臨。
⊙○⊙●○△(協平韻)
目送連天衰草,
⊙●⊙○⊙●(句)
夜闌幾處疏砧。
⊙○⊙●○△(協平韻)
黃葉無風自落,
⊙●⊙○⊙●(句)
秋雲不雨長陰。
⊙○⊙●○△(協平韻)
天若有情天亦老,
⊙●⊙○○●●(句)
搖搖幽恨難禁。
⊙○⊙●○△(協平韻)
惆悵舊歡如夢,
⊙●⊙○⊙●(句)
覺來無處追尋。
⊙○⊙●○△(協平韻)

賞析

此詞作於熙寧】九年【/url(1076年)作者即將由湖州調任密州時,是作者臨行前為寄南州(四川省西部少數民族居住地)太守馮當世而作。詞中直接對當時的人事安排發表意見,直接言及國事,並抒發個人情思和歷史感慨。
詞的上片主要寫馮京守成都時的事功。起首“見說岷峨悽愴,鏇聞江漢澄清”,謂動盪不安之岷、峨一帶,已出現太平局面,如江漢澄清一般。“見說”、“鏇聞”,表明問題解決得很快,又宛然是遠道聽到家鄉新聞的口氣,透出一種親切感。岷峨為四川的岷山和峨眉山,是東坡故鄉的名山。“但覺秋來歸夢好”,承上“江漢澄清”而來,又映帶“岷峨悽愴”之時。
久客思鄉,故有“歸夢”;亂止憂除,故覺“夢好”。東坡之“歸夢好”,是因為蜀中有能人鎮守,即所謂“西南自有長城”。長城本義是古代北方為防備匈奴所築的城牆,東西連綿長至萬里,引申指國家所倚賴的能臣良將。南朝宋檀道濟被文帝收捕,怒曰:“乃壞汝萬里長城!”唐李績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侵,唐太宗甚至誇他是“賢長城遠矣”。詞至此,以“長城”為喻,轉入寫馮京。“東府三人最少”,提到他任參知政事的時候,宰執中年紀最輕,意味著最有銳氣。
馮京於熙寧三年六月為樞密副使,鏇改參知政事,踏進政府最高層以此開端,東坡也不忘他參政任上推薦自己的一段因緣,所以提出這一點。“西山八國初平”,借用韋皋事以指馮京之安撫茂州諸蕃部。寫其事功亦以稱美其人。韋皋於唐德宗貞元九年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出兵西山破吐蕃軍,招撫原附吐蕃的西山羌族八個部落,“處其眾於維、霸、保等州,給以種糧、耕牛,鹹樂生業”(《舊唐書。東女傳》)。韋、馮都是鎮守西川,事實又相類,此句用典十分貼切,比之直寫馮京茂州事,顯得典雅有風致。
詞的下片轉而敘述西蜀的風土人情。結合馮京的知府兼安撫使身份,擬寫他那裡的公餘游賞生活,和人民的關係,起到調劑詞情的作用。“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花溪”即浣花溪,成都城西郊。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載:“四月十九日,成都謂之浣花。遨頭宴於杜子美草堂滄浪亭。傾城皆出,錦繡夾道。自開歲宴遊,至是而止,故是盛於他時。
予客蜀數年,屢赴此集,未嘗不晴。蜀人云:“雖戴白之老,未嘗見浣花日雨也。‘”這確是一個游賞的好去處。以“遨頭”稱州郡長官,意為嬉遊隊伍的首領。東坡有“遨頭要及浣花前”的詩句。“藥市”成都城南玉局觀。《老學庵筆記》卷六謂“成都藥市以玉局化為最盛,用九月九日”;其《漢宮春》詞以“重陽藥市”與“元夕燈山”為對,其盛況也可以想見。
莊綽《雞肋編》卷上記成都重九藥市較詳:“於譙門外至玉局化五門,設肆以貨百藥,犀麝之類皆堆積。府尹、監司,武行(步行)以閱。又於五門之下設大尊,容數十斛,置杯勺,凡名道人者,皆恣飲。如是者五日。”這兩處遊樂,都是民眾性的盛集,且都有州郡長官參與。詞以“莫負”、“何妨”的敦勸口吻出之,期盼馮京與民同樂,委婉入情。接著“試問當壚人否,空教是處聞名”,提起有名的“文君當壚”故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成都人司馬相如字長卿,臨邛“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奴婢)雜作,滌器於市中”。
詞中只寫到文君,當兼有相如內。這是一則文人才女的風流故事,歷代被人津津樂道。如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詩云:“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而他的另一首《寄蜀客》詩則雲:“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無?”東坡的“試問當壚人否”,立意與之相同,也是說這樣的風浪人物不了,只有佳話留傳。這意味著人文鼎盛的成都,應該還有特出的人材出現,這就期望著地方長官的教導和識拔了。結尾“唱著子淵新曲,應須分外含情”,便體現了這樣的意思。這兩句重點“新曲”二字,借王褒作詩教歌稱美王襄事,轉到歌頌馮京的意思上面。
這是指文治,與上片的頌其武功相呼應。“應須分外含情”,表示了東坡拳拳的情意,這內中應該有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一份。
此詞為《東坡樂府》中唯一的一首言事詞,全詞既抒發作者個人的情思,又穿插歷史感慨,意境頗高,讀來有大氣磅礴之感。寫作手法上,這首詞述事、用典較多,寫得較為平實,又多排偶句,但由於作者以詩為詞,以諸多虛詞斡鏇其間,又多用於句首,兩兩呼應,讀來頗覺流利,使全詞氣機不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