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圖

河洛圖

河洛圖又叫“河圖洛書”,是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著名傳說。

基本信息

別稱

河洛圖河洛圖
河洛圖,又叫“河圖洛書

介紹

是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著名傳說。六七千年前,龍馬躍出黃河,身負河圖;神龜浮出洛水,背呈洛書。伏羲根據河圖洛書繪製了八卦。之後大禹治水,河伯獻河圖,宓妃獻洛書,使得大禹終於戰勝的洪水。至於現代人們從河圖洛書中看到的中國古代天文成就和高度數學成果則是專家們研究的課題了。我們知道中國遠古的神祗都是文化的代表,所以伏羲和女媧的像往往手中拿著規、矩二物。河伯宓妃手中拿著河圖洛書也代表了他們在遠古的崇高地位吧。
附:伏羲和大禹的一些資料:
伏羲(約前1萬年),上古聖人。生於古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因伏羲“孕十二歲而生”(古以十二年為一紀),所以把伏羲出生地叫成紀。
《光明日報》在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伏羲故里話伏羲》一文中載:“學者們根據《水經注》、《開山圖注》、《繼漢書·君國志》等史料上關於‘伏羲生成紀’的記載,一致認為天水是以優羲為代表的華夏先民誕生,繁衍和長期生活的主要地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詳地。”
《史讓·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剛觀象於天,俯則觀德於地,傍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結繩崐之政,於是始創嫁娶,以儷皮這禮,結綱罟以教佃漁,崐古曰宓羲氏。”相傳伏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帝王,建都陳國(今河南省淮陽縣),在位一百十五年,因而伏羲被列為“三皇”(優羲、神農、軒轅)之首,亦稱人皇。
我國古代多以聖人為神,傳說優羲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過,黃帝所歸。”“太白皋爰過”,即伏羲上下於建木之意。《淮南子·時則訓》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註:“太白皋、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為東方天帝,這就是他的神職。
伏羲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具大貢獻是始畫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許多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八卦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宇宙間的一個高級“信息庫”。早在十七世紀,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茲創立“中國學院”,研究八卦,並根據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和當地歐洲先進的計算機。八卦中包含的“二進法”,現在廣泛地套用於生物及電子學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代廣泛套用時,嘆為“至為可驚”。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正在研究和探討之中。
伏羲演繹八卦的地方在今天水市南渭河南岸的“卦台山”。山勢突兀雄偉,景致幽美。山上有伏羲廟,內有伏羲塑像。廟記憶體有五百年前明代製作的木質八卦盤,直徑三尺,厚三寸,紫紅色,上刻八卦,日月星辰天體,二十八宿星座,二十四節氣及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形。造型美觀,雕工精巧,系珍貴文物。
現今古成紀有規模的伏羲廟有三處,即位於天水市區的伏羲廟,卦台山伏羲廟,秦安泰山廟的伏羲廟。尤以天水市的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據記載,它建於元至正七年(1342),占地10270平方米,廟院內原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卦方位栽植的,現崐存三十七株,四季長青,生機盎然。而今古成紀人民把相傳伏羲誕辰的農曆正月十六日和成道升天的農曆五月十三日作為伏羲廟祭祀的重大節日。
由於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龍的傳人”之說。有學者指出:“伏羲出生於蛇系氏族,並且以蛇為尊。他身上穿的樹葉或鹿皮,形右蛇之鱗身或花紋,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圖騰標誌。近年來,海內外越來越多的“龍的傳人”來到 弘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江澤民總書記來天水視察,為古成紀題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大禹,姓姒,亦稱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逢洪築壩,遇水建堤,採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
當時的紹興地區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