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木橋遺址

河木橋遺址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西安市西三環道路建設中,發掘了一處古橋遺址。該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灣子村東北約200米處,建章路以東,隴海鐵路以南, 河西岸。該遺址最初發現於2004年9月,當時在西三環輔道穿越隴海線涵洞工程施工時發現了10餘根古木樁,初步勘察是一處古橋遺址,因施工需要暫時回填,今年進行了發掘。

發掘

目前,在距地表深約14米處,已揭露出楔入原 河河床的木樁5排,共160根。這些木樁,根根挺立,基本處在原始的位置。木樁直徑0.3—0.55、露出0.3—2.7、大多在1.5—2.5米。這些木樁東西走向,排與排間距4.2—5.1米。從木樁的排列和炭化的現狀看,應經過2期建造。一期建橋的木樁為每組2—3根,間距1.15—1.5米,現存約120根,因遭大火焚燒,呈焦黑狀,殘高0.3—2.1米。二期緊貼在一期的北側,一般為每組1根,極少數為2根,間距1.3—1.8米,現存約40根,較為粗大,沒有火燒的痕跡,其表面的炭化應為長期埋在沙土中所致,呈褐色或黃褐色,現高1.85—2.6米,上端多有殘缺,個別木樁頂端上殘留有卯榫結構。通過探溝解剖得知,木樁打入河床的深度不因建造時間上的不同有差異,而是與木樁個體的粗細大小有關,較為粗大的木樁往往打得較深,較為細小的木樁楔入河床的深度則較淺。從挖的3條探溝看,木樁楔入河床1—4米。木樁下部削為三稜錐形,非常尖利,木樁應是採用夯打楔入河床的。若從最底端算起現存的木樁總高度約5—7米。

古木樁

已發掘出的這部分古木樁東西寬28、南北長22米,這只是古橋木樁的一部分(當屬東南部),向南和東已挖到了頭,向西為西三環主幹道高架路,向北為隴海鐵路皆無法發掘。據現場施工人員講,當時在這處古橋遺址的西邊,修建高架路的水泥橋樁時,在其中一處樁孔中,鑽機被地下約10米處的圓木卡住,提取上來的木頭殘片,與古橋木樁相同。發現地下有圓木的這根水泥樁,與已發現的第2排(從南向北算起)的古橋木樁在東西方向的同一條直線上,距已發掘出的第2排最西端的木樁約22米。照此推算,該古橋木樁東西長度至少應有50米,也就是說該橋的寬度應在50米以上。橋的長度尚不好確定,但從對遺址周圍的勘探和調查看,這一段古 河的河床寬約60米,再加上引橋,推測這座古橋的長度至少應在100米以上。

從其結構和排列走向看,這是一處古代木橋的建築遺蹟,現在發掘出的只是古橋的木樁,橋樑部分已被毀,從塌落下的幾根橫木(有的已被燒焦)推測,橋面也應為木構,此橋當為木柱木樑橋。參考1953年成都青槓坡東漢墓畫像磚上浮刻的木橋以及1971年發現的和林格爾東漢墓所繪橋樑壁畫等資料,這種橋樑的結構應是木樁柱頭上有斗拱,其上承托木樑再鋪木板,兩邊立欄楯。

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看,這座古橋應是古 河上的橋樑。 河古稱“泬水”,其上游是“潏水”,發源於秦嶺之大嶼,大方向是由南向北,但在今三橋鎮灣子村水流拐了個彎自西向東流,然後轉向北經漢長安城西,北流入渭。發現的這處橋址正是橫跨這段“泬水”的南北向古橋。2003—2004年,西安市政府對 河河道進行了疏通和改造,將河道彎曲的部分改成了直線,改造之前 河就流淌在此橋址之上。改造後,該橋址處於新 河(今西安市排污泄洪河)河道西岸。

在湮沒木樁的砂土層中,清理出大量的漢代板瓦、筒瓦殘片、子母口磚、大型脊瓦以及“上林”、“延年”和雲紋瓦當等,還出土有漢五銖、王莽“大泉五十”銅錢和銅錢範,另有鐵矛、環首刀、銅劍等兵器出土,時代最晚的為“大泉五十”銅錢。

意義

此橋位於漢長安城西南角以外約300米,介於漢長安城和建章宮之間,向北正對建章宮的雙鳳闕遺址,相距約2000米。向東南為西漢社稷、明堂辟雍及王莽九廟等禮制建築群,跨過此橋向南為上林苑。

從該橋所處的特殊位置再結合遺址中發掘出的大量漢瓦、“上林”和“延年”瓦當、五銖、“大泉五十”銅錢等判斷,此橋應建於西漢時期,曾遭大火焚毀,相隔時間不久又在原址(緊貼第一期木樁的北側)重新打木樁建造,最後廢毀的時間約在王莽時期。此橋應是西漢時期建於“泬水”上的長安城通向上林苑的皇室御用橋樑,也是目前世界歷史上規模較大的木質結構橋樑,它的發現對研究古代河流的變遷、周圍自然環境的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