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村[福建泉州下轄村]

沙塘村[福建泉州下轄村]

沙塘村,原名沙堤,因古時地處海濱,海沙堆積成堤故名沙堤。南宋紹興年間,狀元梁克家在沙堤地域倡築陂塘,故又名沙塘。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沙塘自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列入晉江縣版籍。

宋代屬晉江縣安仁鄉聚仁里,元、明、清屬晉江二十六都。

民國時期1934年屬晉江縣一區,時設沙堤保,

1941年屬晉江縣一區羅裳鄉,

1944年屬晉江縣一區大同鄉,新中國成立後屬晉江縣梧林區,

1955年屬晉江縣羅山鄉,

1958年鄉改為人民公社,

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鎮,

1992年晉江縣撤縣換市,

2003年11月27日沙塘劃入新塘街道管轄。

行政位置

沙塘(故稱沙堤)位於晉江市東南部,晉江流域下游,屬丘 陵平原地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東北瀕海,地勢南高北低,八成地域為平原,自宋、元、明、清劃里分都以來,村界、道路、區域分明,面積約4平方公里,村東與杏田村、南湖村接壤,西靠晉江機場,南鄰後洋村、後庫村,北距西濱村一溝之隔,西北部紫帽山逶迤南下,余脈有羅裳、靈源、靈秀諸峰蜿蜒十餘里至海隅。村南有青雲山,圓頂少石,高聳突兀,周圍百餘丈,乃羅裳山伏脈入吾村,惜1954年,建設晉江機場時,移山填塘,夷為平地。村之東有碧山,高聳圓頂,古松蒼秀,也是羅裳山余脈,立碧山之巔,可遠望落霞孤鶩,海天一色。元末王氏太始祖翰公入晉時寓居於碧山麓,從此開基沙塘王氏,是吾村王氏發祥勝地。村西有西山一峁,建王氏大宗祠。全村大小池塘十餘處,交通四通八達,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樓林立,自然環境優美,縱觀全村之地脈山水形勢,明秀多姿,可稱吉地也,歷代先人對沙塘寶地的自然景觀,曾作形勝詩數十首加以美贊。

村落民居

截止2009年,沙塘2055戶,現有常住居民7600多人,比1988年增長750人左右,是新塘街道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多,是晉江市數一數二的自然大村,沙塘人旅居世界各國,港、澳、台地區及全國各地達3500多人。

沙塘依倚優越的地理條件及優美的自然環境,改革開放後,引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中小型企業如雨後春筍,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社區內中小型企業達300多家,超級市場,店鋪不計其數。全社區土地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尚有500多畝良田劃入晉江市農田保護區,有數百畝劃入工業園區等待開發,但水資源非常缺乏,每年農曆七月份過後,經常出現乾旱,居民生活,生產用水十分不便。

經濟狀況

沙塘主要產業結構,1988年主要靠農業及傳統手工錫鉑製造業,錫鉑自明萬曆年間,王氏九世祖直素公從石獅山仔吳村傳入,後發展規模遍及全村,是歷代沙塘人的主要經濟收入,靠它發家致富,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制後,大多數居民將土地出租給種糧大戶,種菜大戶,棄農經商。其時錫鉑廠達160多家,90年代初,錫鉑製造業由繁雜的傳統手工作法改革成半機械化作法,同時招聘大量的福州、浙江平陽技術人員,產量倍增,年產值逾億元,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地區及全國各地,容納工人數千名,可謂沙塘錫鉑製造業的鼎盛時期。

沙塘村鎮企業,初有王國安家私廠,王孝雄裝載機修配廠,王建忠電纜廠,80年代末服裝製造業迅猛崛起,初由鄉賢王文君、王文替等以小型家庭式作坊起步,逐漸形成規模,爾後鄉人見此行業利潤不菲,大有發展前途,遂相繼深入石獅服裝市場考察,了解行業信息,籌集資金,是以經營服裝製造業者日漸增多,經企業家多年不斷探索與不懈努力,積累了豐富的生產、銷售、管理經驗,現已形成以成衣製造、水洗、繡花、布料、輔料等行業結構一條龍的產業鏈,成為遠近聞名的服裝市場,年產值達數億元。產品遠銷世界各國及全國各地市場,容納工人技術人員上萬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7000多人。目前服裝及錫鉑二大特色產業相媲美,支撐整個社區的經濟命脈,近年來隨著對外經濟開放,大批企業家,商人走出國門向國外擴張企業規模及國際貿易,愛拼會贏的開拓精神,蘊育出大批名牌企業,知名企業如利郎有限公司、安踏有限公司、狼星製衣有限公司、彬暉輕工有限公司、國安家私有限公司、祥企服裝有限公司等等。

沙塘服裝製造產業的騰飛,帶動加快工業園區,商鋪的建設,全社區劃分工業園區三個,占地面積400多畝,主要分布在後洋塘工業園區(原羅山鎮五七農場),1991年動工,現已基本建設就緒,下埕至下角工業園區及洋厝至南湖工業園區。園區內廠房林立,道路井然有序,綠化成蔭,充分體現現代化工業園區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沙塘的農業生產也由原來的獨一種植糧食,轉變為以種菜為主,種糧為輔的農業產業結構,每日成千上萬斤蔬菜運往青陽蔬菜批發市場,成為晉江市的蔬菜種植基地,菜農戶均年收入近5萬元以上,2007年,社區工農業產值逾4億元。

文化娛樂

沙塘村居民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入學率及享受九年義務教育率達100%,每年升高中學子100多人,考入大專院校深造50多人,社區中心幼稚園、中心國小配備綜合科教樓、電腦信息化教育、科技實驗教育設備齊全,師資力量宏厚,社區兩委會、老年人協會通過老年人學校、老科協、掃育班、電腦科教班、人口學校等,定時組織居民上文化課、科技課、法制課、計生課,已基本掃除文盲。社區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以中心幼稚園、中心國小、老年人協會為主,組織文藝宣傳隊,每逢節假日為居民表演節目,中心幼稚園、中心國小年年舉辦大型運動會,社區兩委會、老年人協會經常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如:籃球賽、腳踏車賽等,堅持每日組織全民參加晨操。

沙塘居民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率達85%,既方便居民就醫又減輕醫藥醫療負擔,居民防疫接種率達100%,人均壽命率明顯提高,廣播宣傳遍及社區各個角落,家家戶戶接收閉路電視台,戶平均二台以上的電視機,居民出行交通方便,全社區有機車、大小型汽車4000多輛,電腦網路信息化開始進入每個家庭,經常開展大規模的民眾性愛國衛生活動,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村鎮建設

沙塘村內大小道路硬化率達92%左右,1991年冬第一條村口大道南接後洋村、後庫村,北鑲西濱萬里大道竣工通車,全長約1.3公里,寬8米,後相繼鋪設水泥道路十多條,現社區水泥道路近十公里,大小車輛出入社區十分方便。

1998年新建社區居委會大樓,分五層,建築面積658㎡,社區行政機構齊全,辦公設備現代化,接待室、電腦化教學室、黨員活動室、宣傳廣播室、圖書閱報室、人口學校一應俱全。

2001年、2004年、2006年度被新塘街道辦事處授以徵兵先進單位;

2003年被晉江市委、市政府授以“敬老模範村”;

2005年被晉江市委、市政府授以“關心下一代”;

2007年被泉州市老齡辦、民政局、文明辦授以“敬老模範社區”;

2007年被晉江市組織部、市直屬機關授以“結對共建、好對子”等。

2007年成立愛心慈善援助站。2000年新建社區老年人協會大樓,三層高,建築面積450㎡,內設娛樂活動室、圖書讀報室、文藝表演室、名人館、老年人學校、教室等。

2007年被新塘街道辦事處、泉州市評為“先進老年人協會”;

2005年被新塘街道辦事處、晉江市評為“先進學校”;

2007年被晉江市評為“晉江市農村示範老校”。

沙塘中心國小始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迄今100餘年,占地面積26畝多,現有教職員工50名,在校生1150人,分六年段20班,學校辦學事跡曾載入“福建省教育大觀”,

2001年秋通過了晉江市農村國小“一級達標”評估驗收,並通過了“素質教育達標”評估驗收。鑒於百年老校教學樓、禮堂、教師宿舍均屬危房建築急需全面翻新,

2005年第七屆中心國小董事會成立後,當年十一月組織舉辦“國小百年校慶”,借這一契機,社區兩委會、老年人協會、校董會聯合成立沙塘中心國小籌建委員會,著手相議舊校改建事議,並發起重建百年中心老校的倡議,立即得到海內外宗親及校友一致回響,並慨解義囊,至目前捐資近700萬元,其中菲律賓鄉僑捐440萬元,港、台同胞捐66萬,國內鄉親及校友捐173萬。於2007年破土動工,現已完成綜合教育樓一座,高四層,教師宿舍樓一座,高五層。我們相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以及全體海內外鄉賢及校友的同心協力扶持下,近期內一座現代化教育園區將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歷史悠久的沙塘中心國小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日臻完善,莘莘學子座春風,霑化雨,桃李芬芳。將嚴慈、耕心、文明、勤毅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他日為國效勞,前程無量。

沙塘中心幼稚園1997年由愛國僑領,鄉賢王孝歲先生捐贈及上級政府關心支持下撥款興建,占地面積3360㎡,建築面積3630㎡,

1998年開園招生,現教職員工46名,在園幼兒450多人,10個教學班,園內配置多媒體教室、多功能活動室、電腦室、科學實驗室等,室外有幼兒嬉水池,園雕塑,沙池等大型設備,是一所綠化、童化、美化、淨化、現代化的幼稚園。

2000年通過“泉州市一級達標中心幼稚園”評估驗收,

2001年榮獲“晉江市先進幼稚園”的光榮稱號。

2003年榮獲“晉江市優秀家長學校”,

2004年被評為“晉江市幼兒教師先進單位”,“晉江市保健先進單位”,同事通過“晉江市優質幼稚園”的評估驗收,

2006年通過“泉州市優質幼稚園”的評估驗收等。

1989年4月旅菲僑領鄉賢王孝歲先生捐建的“羅山醫院”落成,該院占地4000多㎡,設門診、住院部,分中西醫、內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化驗透視室,醫療設備齊全,病床30多座,醫護人員幾十名,是所初具規模的鎮級醫院,醫院本著濟世利民,治病救人的宗旨,鄉人及原羅山鎮一帶患者就醫均方便。

2001年社區實行農村電網改造,架設400千伏安變壓器17台,近期將增建5台,保證居民生活用電,工農業生產用電。通訊網路覆蓋整個社區,居民通訊十分方便。公共廁所分布社區各角落,公路兩旁設固定垃圾桶60多個,流動垃圾車5部,清潔衛生員10多名,保證社區環境衛生整治。

人民生活

截止2009年,居民生活水平比1988年翻一番,達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基本接近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準,日常消費增加,居住條件優越,九成以上居民搬遷新居,社區已基本達到小康家庭水平,有部分居民已達到富裕型家庭水平,外出旅遊者日增。勞動就業率達到百分百,並有基本保障,社區三十八戶低保戶全部享受政府每月撥發生活補助金,六十戶一女、二女計生戶全部享受政府每月撥發節育獎、貢獻獎。六十歲以上獨生子女戶全部享受政府每月撥發獎勵扶助,個別特困戶享受政府“五大工程”照顧,多數居民投社會保險,商業保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