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坊村

沙坊村

沙坊村,位於廣東省連州市連州鎮。“沙坊”立寨當在五代後唐,屬楚國馬希范政權的“順應”至“清泰”年間。石公文德是沙坊村人的始祖,生於唐代天佑元年。

基本信息

沙坊村  

 沙坊村位於廣東省連州市連州鎮,地處大、小龍河出口處,是個歷史久遠的古老村落,已超過千年。沙坊村的由來沙坊村沙坊村一角
村譜記載,“沙坊”立寨當在五代後唐,屬楚國馬希范政權的“順應”至“清泰”年間(公元931—936年)。沙坊村所在之處此前歷經大、小龍河沖刷,形成左邊積有肥沃泥土,為土方,而右邊存積細沙,為沙方,先人石文德綜觀此地,後有長遠山脈,前面矮嶺成片,右有婆頂山看門,成連珠之勢,丁山林立,大、小龍河輕淌而過,屬久居盛發之地,石文德遂開基卜居於此,定名“沙坊村”。沙坊人的始祖石公文德是沙坊村人的始祖,生於唐代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少年的石文德適逢五代十國,群雄逐鹿,諸侯四起,中原大地戰火紛飛,大批民眾為避戰亂紛紛南流入粵,石文德也在此時南入粵地,居於湟川(今連州)平合鄉。禮堂
沙坊村人編撰的“文德太祖裔系紀事書”中記載,石文德自幼胸懷大志,聰明絕頂,終年求學於四方,“足跡楚漢,宵衣旰食,孜孜不倦,博學強記,才高識廣,專攻文史……”石文德求知若渴,熟讀詩書典章,憑著聰穎的天資及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進入了當時的高等學院“天策學府”,終於“學有所成,詩才橫溢,能言善辯,聲譽甚盛”。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石文德脫穎而出,步入青雲仕途。五代楚國(公元876—915年,國都定於今湖南長沙,轄有荊楚大地,連州在其轄內)之王馬希范最寵愛的妃嬪秦國夫人去世,馬希范傷心不已,命天策學府眾學子各進一聯挽之。一副“月沉湘浦泠,花謝漢官秋”的輓聯脫穎而出,引起了馬希范的注意,而此聯的作者,正是貌不驚人的石文德。石文德遠看村莊
以其出眾的詩才得到了楚王馬希范“文德負此才,吾祖以貌面忽之,乃不如南宮小兒卻能知人耶”的高度讚賞,不僅輓聯被評為第一,石文德本人還立即受到楚王的提拔,官拜水部員外郎,而石文德在湟川的家鄉也受賜得事“儒林坊”的美譽。如今,在沙坊村內古老的村巷門樓上,還依稀可辨石牌上“儒林錫里”的字樣,或可佐證“紀事書”關於石文德的記述應當屬實。石文德任水部員外郎後,不因自身受楚王恩寵而阿諛奉承,而胸懷一片忠君報國的願望,深入民間訪察民間疾苦,勘察各地水情,疏浚河道,為穩定人民的生活作出了一定貢獻。然而,馬希范卻是胸無大志,驕奢淫逸之輩,大興土木,橫徵暴斂,生活腐化無度,強征民女數千以作妃嬪。致使廣大民眾妻離子散,民怨載道。村中房屋
石文德本著以國為重,救民於水火的忠貞之心,不顧個人安危,為民請命,他上書楚王,直言楚王失道於民的弊端,提醒楚王慎察民情,陳述富國安邦之良策。楚王對石文德的直言之諫極為不滿,欲降罪石文德,幸得有大臣極力為石文德求情,石文德才獲得左遷融洲副史的寬大處理。石文德經此驚險劫數,料定國運必衰,也心灰意冷,不久便辭職還鄉了。先祖功德後人仰首石文德詩文之功了得,除自身天資聰穎之外,用功苦讀是其成才的關鍵。沙坊人對於先祖的功德成就極為推崇,故對子孫後人的讀書求學甚為看重。相傳石文德居於沙坊後,廣開田園,節衣縮食之餘不忘勉勵子孫後輩勤於讀書求學,他把辛勤開墾的幾十畝良田留下近十畝,謂之祭祀紀念田,以租賃的形式讓子孫耕種,租谷收入作為支付後輩的助學金和家族中取得科舉成績的秀才、舉人的補助,餘下的才用作祭祀開支,並將之列入族規,嚴囑子孫後人要嚴加遵行。如今,在沙坊村沙坊村莊後巨木豐茂,環境優美
頭的“水部石公祠”中,張貼著沙坊村自解放後考取大學的族人名單,以示頌揚,並對考取大學的族人子弟實施金錢獎勵。沙坊村老人石平說,村里年年都會執行類似的表彰和獎勵,為的是鼓勵年青人勤奮好學,而近年來,村里年年都有一至數名子弟考上各類重點和大專院校。沙坊人嚴守祖訓的做法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民國期間有沙坊村人石漢章成為留美博士,而在乾隆年間,石文德的子孫後輩石光祖曾中得進士,其餘歷朝歷代中學有所成的沙坊子弟則難以計數。石文德對後輩的影響是巨大的,除使勤奮好學的風氣傳承於後代子孫之外,石文德的崇尊的形象也讓後人生髮出偶像式的崇拜,而後輩衍生出有關先祖的傳說有的也帶上了些許神奇的色彩。沙坊村的傳統沙坊村村頭的“水部石公祠”近前有一座“東嶽古廟”,傳為五代時沙坊建村後,神像河裡沐浴淨身
石文德受神靈點化而選址修建的,廟內立有東嶽大帝神像,高達二米,重逾千斤,神座上還立有數尊神將和龜龍大仙、觀音菩薩、土地公等塑像,遇上逢年過節,喜慶吉事的日子,沙坊村人時有參拜,祈求五穀豐登,平安吉利。每逢農曆六月初六,相傳是東嶽大帝的誕辰,這日,村人要把廟內眾神抬出,在村內各門樓巡視並接受巷內各戶香火供奉朝拜。其次要抬神像到河裡沐浴淨身,此時,村中眾少年抬神像入河裡一同戲耍,說明神與村人情同朋友,並無拘禮。尊重傳統走向未來沙坊村人對先祖的紀念多以文字和口頭傳述的形式流傳下來,小孩子也積極參與
代代相傳,須臾不忘先人和傳統。先人殘存的傳說、事跡及宗族名譜讓沙坊人在追源溯流的過程中有了歸屬感,自豪和慰藉的情緒讓他們生出一種責任心,要把這一切繼續傳承下去,直到子孫萬代。石平老人帶我們在村中四處參觀,看東嶽古廟,看“水部石公祠”,看村裡的大學生“光榮榜”,看沙坊古村中的老房子,石平老人的話語洋溢著自豪,興奮不已。沙坊村人對先祖流傳下來的點點滴滴心存景仰,不僅在近年來努力從各方面蒐集祖上在鄉間廣為傳頌的傳奇故事整編成冊,分期印發,讓村人和族親、朋友傳閱,還致力於聯繫和尋訪千年以來陸續遷出沙坊村的眾多“同祖同宗”的外地後裔。沙坊村現有人口一千餘人,而沙坊石文德之後居於沙坊村以外的連州、搶雞活動開始
連南、連山等地的裔系子孫則達五千之多。由於種種原因,沙坊石族尚缺統一的族譜傳記,現僅存有明朝1429年石致剛追記的族譜要點。近年來,沙坊石世堅等幾位老人組成的石族理事組在編寫沙坊石族紀事書和修整完善族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至今已整理、編寫了數本,記述了千年以來,沙坊村歷史的沿襲,石文德先祖的生平簡介、傳說等冊子,並積極四方打聽探訪,尋找在外地的石姓沙坊後裔。理事組經過不斷的努力已和一些居於英德、湖南的石族族親取得了聯繫,互通血緣親情,使續修族譜一事取得了進展。沙坊村自石文德一代起,千年以來,石嫡子孫不斷外遷,語言已混雜,沙坊村內眾石姓子弟卻依然嚴守本族的語言沙坊話,並未改變。沙坊人古街小巷留下歷史滄桑
珍視自己的語言,這是尊重祖先傳統的表現。沙坊村族規是沙坊人立身行事的行為規範,更是管理族事堅定的準則。族規中規定的“尊老愛幼、團結周邊與同姓人、共同發展處世”、“族內村內子弟,如有考上高等學府的,村或房份要給予多方支持和鼓勵,以繼承祖上遺訓,培養人才”……這些規定在沙坊村人的生活處世當中得到了嚴格的遵守。沙坊人自覺遵守先祖的族規告誡,樂於遵循傳統的規範,這與沙坊石文德先祖忠君事主的忠義是否有延續的關聯,那並不重要,尊重傳統,不忘根本已成了沙坊村人生活的一部分。沙坊村古老的門樓裡面已少有村人居住了,村民老屋,老樹,老人,共同守護著一份寧靜。
已大部分遷到老房子外面另建新房安居。舊房子老則老矣,而沙坊人卻視為自家寶貝,不去拆改不說,甚至還把老舊殘損的房子重新修繕一新呢。我們在老村的古老巷道上穿行,就看見某一房石族村人在為已成為危房的老屋拆改大梁。一位幹活的村民石世運說,他們一房人打算將這祖屋大修一次,預計費用將達數萬元,“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們做後人的要好好保護,”石世運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四通八達的巷通上鋪滿了青石板,上面滿是歲月留下的滄桑的印痕,青磚黑瓦的古屋雖已老舊,但還保存完好地默默立著,像一群沉默的智者,悄悄為子孫後人守著一份傳統,看護著一方安寧。沙坊村的特產 沙坊村蒸粉的辛苦過程
在歷史的洗禮下走過千年,以其自有的自然、人文風貌存於世間。在連州,沙坊村也算是個遠近聞名的村落,不是因為千年的歷史,而是因為一種產自該村的“名產”———沙坊粉,這種米粉以潔淨山泉水和大米,以純手工製作而成。從大米到成粉的整個製作過程工序繁多而複雜,先把大米浸泡軟,然後打成漿,接著用蒸汽把生漿蒸煮成一張張糍皮,拿到空曠的地方晾曬,這時完成了前半部分的工作。等把糍皮曬乾後經過熱水燙軟,疊加壓平,切成細絲,將零亂的冬粉梳理整齊,曬乾後包裝好,就算完成了。這樣做出來的米粉久煮不糊,口感上佳,據說已有數百年歷史。因為是靠太陽和自然通風曬乾,所以一但陰雨天就不能製作了,用手工作坊製作“沙坊粉”遠近聞名
因此在連州當地貨源不多,卻極為有名。“沙坊粉”似乎成了沙坊村與外界交流、聯繫的最為簡易、直接的“名片”。沙坊村中製作沙坊粉的村人有十來戶,每至艷陽高照的日子,沙坊村村前村後的空地便會擺上不少竹製簸箕,那是用作晾曬沙坊粉的工具。一大片白色粉皮挨著擺在一起,煞是壯觀。沙坊村冬粉的晾曬過程
中有製作沙坊粉的村民萌發將沙坊粉生產機械化、規模化的念頭,並稱要做好沙坊粉這個品牌。沙坊粉據稱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沙坊村中大部分人家都會做沙坊粉,有村民閒來無事,會逛到村中各沙坊粉作坊里,走走看看,拉拉家常,幫忙包紮一下冬粉,鄰里情誼通過那銀白色的冬粉得到了延續。沙坊村人能否把“沙坊粉”做大做強,目前還未能定論。“冬粉致富”和“教育興村”是沙坊人的美好願望,也是他們遵循傳統的選擇,沙坊能否“致富”或“興村”倒在其次,或許,沙坊人對於傳統的尊重就足以使沙坊立於不敗之地[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