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翠蓮

2011年11月10日,作品仿古《玉蘭》紫砂壺二十把被中國老幹部書畫協會收藏; 2011年11月10日,作品《翠荷壺》被中國和諧藝術團收藏; 2011年11月28日,作品《桃聖》精品紫砂壺二十把被中國唐熙鈣果集團收藏;

個人簡介

沈翠蓮
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宜興市陶瓷協會會員。
1971年3月出生,1989年開始制壺,徐漢棠門徒,受到期多位名師的指點。從藝十多年來,作品以傳統光貨為基礎,在其風格上推陳出新,揉和自己的審美觀點,充分利用紫砂五色土表現大自然之靈氣。其間花貨受到徐端平先生的指點,制壺中做巧妙裝飾,使平凡之作充滿活力,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獲獎,並有許多優秀作品被新聞媒體作專題報導。

個人榮譽

2005年,作品《石瓢》被無錫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6年,作品《中清》被“宜興巷頭市場報”、“宜興廣播電視報”作專題報導;
2006年,作品《聖桃》榮獲第八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7年,作品《石榴》榮獲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金獎;
2007年,作品《四方寶典》榮獲第三屆中國茶道論壇、中國茶產業發展論壇“紫砂壺精品展” 金獎;
2007年,作品《壽桃》榮獲第九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8年,作品《聖桃》被“閩北日報”做專題報導;
2008年,作者被列入“中國宜興陶瓷藝術名人錄” “中國宜興紫砂名人錄”
2008年5月,在山東濟寧舉辦個人作品展,濟寧電視台作個人專題報導;
2008年8月,江蘇衛視影視頻道作個人專題報導;
2009年,作品《包容提梁壺》榮獲北京市紫砂天下文化,最佳創新獎銀獎;
2009年,作品《壽桃壺》被宜興美術館永久收藏;
2010年2月5日,作品“一葉舟”被華夏城鄉書畫研究院收藏;
2010年5月16日,作品《逸仙》二十套被北京量法預防犯罪教育諮詢中心收藏;
2011年1月,贈送的精品紫砂拾套被綠色中國網絡電視收藏;
2011年3月,製作的精品紫砂壺拾把被朱德研究院收藏;
2011年7月20日,精品仿古壺十套被人民日報新聞信息中心收藏;
2011年8月15日,精品紫砂壺二十把被紅旗雜誌社收藏;
2011年9月25日,作品仿古《翠荷》紫砂壺三十套被中國國防珠寶研究鑑定中心收藏;
2011年10月20日,作品《紅旗》精品壺五十把被司法預防犯罪研究所傳播中心收藏;
2011年10月18日,精品紫砂壺二十把被中國綠色產業聯合集團收藏;
2011年11月10日,作品仿古《玉蘭》紫砂壺二十把被中國老幹部書畫協會收藏;
2011年11月10日,作品仿古精品紫砂壺三十把被北京中業恆通科貿有限公司收藏;
2011年11月,《龍壺》被毛澤東新聞研究所收藏;
2011年11月10日,精品紫砂壺二十五把被全國市長書畫院收藏;
2011年11月10日,作品《翠荷壺》被中國和諧藝術團收藏;
2011年11月10日,仿古精品紫砂壺十五把被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收藏;
2011年11月28日,作品《桃聖》精品紫砂壺二十把被中國唐熙鈣果集團收藏;
210年11月20日,作品《壽桃》二十套被弘德國韻(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2年春月,作品《龍行天下》被中央書畫研究院收藏;

茶壺創作

烏黑的長髮,修長的身材,溫柔的笑容,讓人很難想像沈翠蓮已經做了十幾年的茶壺了,更想不到的是,沈翠蓮還是從外地來到宜興的,做起茶壺來居然也毫不遜色。
沈翠蓮的壺造型古樸典雅,以光貨為主所做的壺,泥質純粹,形體大方,細節到位,沈翠蓮說,自己喜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感覺,所以一直把天然和品味作為自己的壺藝追求。
要天然,去繁就簡,並不意味著對其他類型的排斥,在紫砂器皿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文化氣息,不是擯棄自然,而是對紫砂品味的一種提升,沈翠蓮的茶壺做的好,獲得了很多人的好評,還吸引了多位藝術家為她的壺篆刻字畫,如青年篆刻家馬國棟,篆刻家、書法家陳德洪,以及無錫畫家一空山人等。
沈翠蓮贈送我兩把“中清壺”是採用黃龍山原礦清水泥製作而成,渾厚端莊、珠圓玉潤、氣韻流暢。各部分之間十分協調,透出靈氣與古意,其中一把壺上刻著“道法自然”四個字,一語中的,說出了沈翠蓮紫砂壺的獨特個性。

千古聖桃

作為一個純粹的江南女子,沈翠蓮溫柔、嫵媚,一顰一笑都流淌著一種自然地女性之美,而作為一名壺藝精湛的紫砂陶藝家,沈翠蓮又是灑脫而又幹練的,處處講究,收放自如,頗有大家風範。
沈翠蓮的作品以傳統壺型為主,石瓢、仿古、掇球等光貨壺式做工精細,古樸典雅,廣受好評。而花貨作品則更是巧奪天工,形神具備,由內向外流露出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沈翠蓮說她喜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感覺,所以一直把天然和品味作為自己的壺藝追求,因生長在山水靈秀的土地上,於是她身上本身便有了許多的靈氣,她的作品,就像是劃著名一葉扁舟向你心湖駛來的精靈,在觀賞者的內心深處盪起漣漪。
聖桃壺是沈翠蓮頗為得意的代表作之一,民間有西王母蟠桃三千年一生的傳說,故而用桃作為吉祥長壽的象徵成為中國藝術家喜聞樂見的題材之一,此壺仿摹自然相生,以鮮嫩飽滿的桃形構成壺體,嘴作為“桃”尖,短小俏麗,出水孔亦做成小桃的形狀,增加了壺嘴的美感,栩栩如生的鮮桃呈現於眼前,充滿令人垂涎欲滴的魅力,壺身色澤純正,微放亮光,手感舒適,壺壁胎薄均勻。壺內平整順滑,工藝精湛細緻,用手指節輕彈,聲音清脆響亮,久久不絕於耳,壺身一側以左彎右曲的桃乾作為把手,其上隆起如瘤部分似自然天成,枝幹遒勁有力,氣度不凡,桃乾根部蔓延出新枝,嫩葉舒展搖曳,攀緣於壺身枝上,兩顆幼桃墜於一側,好似枝上孩童嬉戲,繞於其間,妙趣橫生,壺蓋正圓,嵌於壺口之內,合縫無間,渾然一體,蓋上以嫩桃為紐,枝葉裝飾其側,呼應壺把造型,不使壺的重心過於偏後,底部以略高的圈足托起整個壺身,使整件作品繁中露簡。頓顯輕盈之感。
此壺整體布局精巧,提梁、蓋、和流等各部分處理細膩到位、線條勾勒巧妙、枝蔓纏繞、果實纍纍、錯落有致、繁而不亂、並且採用概括與誇張的手法進行藝術創造,增強了視覺感受,突出了內涵精神,豐富了整件作品的神韻,令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