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

沈括(1031~1095)

元祐三年(1088)後遷居京口夢溪,直至去世。 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氣構成的:“日月,氣也。

沈括(1031~1095)

正文

沈括(1031~1095)沈括(1031~1095)
中國北宋時期的自然科學家、思想家。字存中,號夢溪翁,杭州錢塘人。至和元年(1054)襲父蔭出任地方官。嘉祐八年(1063)舉進士,熙寧四年(1071)遷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參與王安石變法,後歷任提舉司天監、兼判軍器監、權發遣三司使等重要職務。熙寧八年使遼。元豐三年(1080)出知延州,後因永樂城陷,謫均州團練副使。元祐三年(1088)後遷居京口夢溪,直至去世。
沈括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地理、數學、醫藥、音律,在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生物、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皆有重要成就。主要著作為《夢溪筆談》。此外尚有《易解》、《使虜圖抄》、《天下郡縣圖》、《熙寧奉元歷》(均佚)、《長興集》(今存19卷)等著作。
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沈括以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為其哲學基礎。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構成的:“日月,氣也。”在《夢溪筆談》中他用氣的理論解釋各種自然現象,他說:“大則候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則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認為物質氣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他一生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如太行山崖壁海生物化石、延州黃河岸竹筍化石等。從這些發現中他得出,天地萬物都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即使是海陸、氣候等人們通常認為亘古不變的事物,也是變動不居的。他對自然界的認識,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觀點。
沈括在中國科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科學著作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辯證法發展史中的寶貴財富。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