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隸屬福建省惠安縣城南郊,螺陽鎮的東風沈厝古稱一都牛場。明洪武年間開基祖黃崇茂游畜放牧為生雲遊於獅山停下腳步,這裡土地肥沃,山水有情,崖石似蓮開;有龍似米勒開懷,有龍似獅山降瑞;文林郎黃漢高中貢生曾吟詩作對云:“米勒呈祥開口笑,蓮花獻瑞碰頭香”,是對風水寶地景物的高度概括。沈厝源於地貌特徵象“沉”字,有道似:“三向流水,山如冠帶,宅地如幾!”沉通假為“沈”,故精通地理勘測的工部員外郎黃森將更名為沈舍。

先祖造像

沈厝黃氏第五代祖先造像

從右到左長房文錕二房文珍三房文瑜 從右到左長房文錕二房文珍三房文瑜

人口繁衍

沈厝明代建築群落照片 沈厝明代建築群落照片

沈厝黃氏,衍屬於泉南紫雲黃氏,全村人口1000多人,均為黃氏。沈厝黃氏於明朝洪武年間,從安溪上科名遷至惠安,開基祖為黃守恭第三子黃綱二十一世裔孫黃崇茂,崇茂公為一世祖,至今傳衍廿三世,歷經600多年。一世祖後第四世孟春公生三子文琨、文珍、文瑜,分三房,長房文琨公生三子黃河、黃漢、黃江,

沈厝照片一 沈厝照片一

再分三房。

沈厝第七代祖先造像

從右起長房長榜長二懋長三森 從右起長房長榜長二懋長三森

科甲及第

沈厝看山米勒峰 沈厝看山米勒峰

黃漢公於嘉靖朝登仕郎歲進士任南京太平府教授。誥贈文林郎。漢公三子黃森於嘉慶庚子科舉人中式,癸丑科進士中式,初任江西浮梁縣知縣,擢戶部主事,觀督察院,升工部虞衡司員外郎中,事進階中憲大夫司郎鎮庫,矢忤權貴遷岷王府長史。森公五子道藩,萬曆戊午科武舉人,初任蘇州守備平寇有功,超升天津游擊,加銜總兵,誥贈驃騎將軍。

名人故居

黃彥標,字數之,號朴亭,我國清初著名繪畫宗師;吳門畫派後期傑出代表畫家,江蘇學者田洪研究其繪畫成就,列九位代表為吳門畫派後期代表性,位列石濤之前。甲子讀聖賢書中舉人,康熙甲戌進士,任山東刑部主事後辭官吟詩作畫為樂。據後人說,黃會魁有食神傳奇,一頓能吃一斗米,嘗研餚三十六碗。 福建美術界將設立“吳門畫派後期傑出代表黃彥標學會”研究發揚先賢的藝術精神。參考《惠安縣誌》《中國名人大詞典》


清初名畫家黃彥標 清初名畫家黃彥標

沈厝人物誌

文林郎黃漢造像 文林郎黃漢造像






1,文林郎黃漢

1488--1558字澈浦,號世軒,沈厝第六世祖。明[孝宗朱祐樘]弘治登仕郎歲進士恩科歲貢選魁,初任廣東惠州府和平訓導,學正。後攜南京太平府教授,誥贈文林郎。生於弘治十一年戊申年乙丑月乙卯日戊寅時,農曆猴年正月二十凌晨四點,公元1488年2月2日4時。卒於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年癸丑月辛未日戊戌時,農曆蛇年正月十七日晚戌時,公元1557年3月17日20點享年七十歲。妣柳氏贈太宜人生於弘治君二年己酉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489年9月8日凌晨0時。卒於萬曆君四年丙子年四月初六丑時,公元1576年5月4日凌晨2點,享年八十八歲。第三子森在1540漢公五十二歲中舉,[1553年]漢公六十五歲時高中進士榜。漢公於1508生長子榜,1512生懋1516生森

2, 中憲大夫黃森

1516--1604字淑喬,號驍峰,沈厝七世祖,黃漢之三子。明嘉靖十九年

岷王府長史黃森 岷王府長史黃森

[1540]庚子科舉中式五十一名,[1553]癸丑科進士中式二十八。初任江西浮梁知縣後攜任戶部主事觀都察院政,升工部虞衡司員外郎中,事進階中憲大夫司郎鎮庫。清介自矢X權貴遷岷府長史.生於正德君丙子年丁酉月丙戌日丁酉時,鼠年九月初八日酉時,公元1516年10月3日18點。卒於萬曆三十二年甲辰年壬申月癸亥日戊午時農曆七月十四日,公元1604年8月9日正午12點。享年八十九歲。森公功名早成,於二十四歲中舉人,三十七歲高中進士。 妣鄭氏,誥贈恭人諡號慈淑,生於正德己卯年癸酉月乙丑日庚辰時,農曆己卯年十月初五日辰時,公元1519年10月27日8點,卒於萬曆君癸卯年八月十一日丑時合葬在龍盤好燒厝鄉崎腳石內飲亭山,坐巽向乾兼巳亥。續妣陳氏諡號慈惠,生於嘉靖己亥年壬申月壬申日丁未時,農曆八月初八日。公元1939年9月19日午14點.,卒於萬曆君己酉十二月初四戌時,享年七十一歲。於順治乙酉年和子幼衷[驃騎將軍]分金合葬在小留山豬湖坐艮向坤。陳氏所生道潘出生時森公已經六十二歲。[森1538生遷拔1559生遷掄XX生道生XX生遷授1578生道潘]

黃森所作對聯 科場夙蜚聲端賴神光赫濯,遠近承樾蔭莫非枝葉扶疏

戴霧山 自陳五郎疊峰而至,勢甚峻峭,雲煙常繞,非極霽不見山頂,登之瞰數百峰。其下黃家族於斯。按:黃祖守恭,由晉開元寺分派藍邑參山,復分派於此地,號科名,子姓蕃衍。其鄉又有大樟樹,周圍五丈,高二十餘丈,覆蔭數十丈,故老相傳為唐所植。元至正間,有章大材應鄉試得雋,報者依住址尋到,僅一大樹,始知乃其神也。明進士黃森贈以聯云:“科場夙蜚聲,端賴神光赫濯;遠近承樾蔭,莫非枝葉扶疏。”今菁茂未艾。鄉人祀之,祈禱如響。出自《安溪縣誌》

驃騎將軍黃道藩 驃騎將軍黃道藩

3, 抗倭將領 黃道藩

1578--1655字幼衷,沈厝八世祖。森五子,明萬曆君戊午科武舉人。初任蘇州守備平寇有功超升天津游擊加銜總兵,誥贈驃騎將軍。生於萬曆君戊寅年庚申月丙申日庚寅時,農曆虎年八月十七日寅時。公元1578年9月18日凌晨4點。卒於順治君乙未年己卯月甲戌日己巳時,農曆羊年二月十九日巳時。公元1655年3月26日10點

順慶知府黃學元 順慶知府黃學元

4, 順慶知府黃學元

黃學元,字汝一,前工部黃森的孫兒,惠安縣人。生卒年不詳。 學元幼時秉家學淵源,就孜孜攻讀《尚書》,而後又進一步鑽研《禮記》,深有心得。

天啟五年(1625),學元赴京應試,原來考試分場選取的人才,都是屬於一定範圍的士子,其中有5位於殿試聯報捷音,有2位列入詞林。學元入京之日,更無親屬關係有所拜認,其才調並非一般可與倫比,其品質優,經倫滿腹。嗣他於余煌榜登進士。旋授靈山縣知。
入仕伊始,他發誓一身要如冰似櫱,非已所有,即使一根麻,一粒米也決不取之於民,其清操氣節,見之一斑。
學元入仕不久,又被改授禮曹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出順慶知府。在任期間,杜絕同僚或屬下的禮品贈送,又婉言退還秦夫人的禮幣。然過三個月,於任上病歿。在他身上竟是囊空如洗,連一文錢都沒有。因此,巡撫和按察倡議有關人員對他家屬人員從優給予物質的幫助。其子遇龍扶棺沿江而下,途經夔峽,船忽失桅而沒入水中,又浮上水面,一而再反覆顛簸,終得平安。人們說:“這是學元乃一位廉潔官吏,上天所以應報他呀!”里人後為他奉晉“鄉賢祠”,春秋祭祀無已。

可歌可泣的 明朝“伯樂”

“沈厝黃氏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其中之一是位有名的‘伯樂’——黃學元,他同時還是一位廉潔奉公的清官。”惠安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張國琳稱。

據介紹,黃學元幼時秉家學淵源,孜孜攻讀《尚書》,後又進一步鑽研《禮經》,深有心得。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黃學元中舉,步入仕途。初任廣東靈山縣知縣伊始,黃學元就發誓一生要如冰似櫱[niè],絕不貪贓枉法。所以在任上,他“苞蒖不入(一粒種子都不拿人家的,形容清廉),有珠還合浦之譽”,其清廉事跡見載於靈山縣誌。不久,黃學元因政績突出,被提拔為南京禮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後擢員外郎。他在參加舉人選拔時曾負責廣東省籍的錄取工作,擇人謹慎且獨具慧眼,向朝廷推薦錄取了四位初選落榜之人,其一是郭之奇,後官至提督學院;一位是黃奇遇,後來官至禮部尚書;另兩位是許國佐和梁應龍,後皆為聲名顯赫的忠臣。到崇禎壬午年(1642年),督學院郭之奇還建坊報答黃學元。坊上題詞“勛垂玉壘,望著蘭台”,該坊建在惠安縣邑內南嶺橋龍津鋪。

後來,黃學元出任四川順慶府知府。在任期間,他革除陳規陋習,以循良著稱。只可惜,上任僅三個月就不幸去世。身後,家人在他的行囊中,竟找不到一件值錢的東西,以至於無錢為其買棺。四川按察使及巡撫了解此事後,特地向朝廷匯報。朝廷讚賞他的清正氣節,遂賜其檜板棺材,用於安葬。“即使今天,這位清官的故事讀來,依舊可歌可泣。”張國琳感慨地說道。

5, 明末貢生黃克懷

黃克懷,學元長孫,庠生黃逸龍之長子,進士彥標胞兄,於明末崇禎帝三年丙子恩科副榜。

貢生黃迪遠 貢生黃迪遠

7, 康熙貢生黃迪元

黃迪遠,康熙朝貢生,系台灣籍沈厝人,在台灣做官後一度回鄉拜祖,在黃氏家廟前立一旗桿石夾,現存世有石夾構件及匾額-選愧

8,, 順治舉人黃克濟

黃克濟,學元孫,庠生黃逸龍之次子,進士彥標的胞兄,於順治帝丙戌科舉人。






德國採訪畫家黃輝煌 德國採訪畫家黃輝煌

9 ,當代 畫家黃輝煌

黃輝煌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吳門畫派代表黃彥標學會秘書長;字東巴,號三翁、火鑒,1973年出生於福建惠安沈厝,系明嘉靖文林郎黃漢之後,與清代閩籍畫家黃彥標(吳門畫派後期代表)同宗同支同門。兒時酷愛繪畫,“畫幣仿真”得鄉鄰讚譽。1994年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人物國畫專業。學生時兩度作品入選全國美展;27歲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為福建省最年輕美術家之一。2003年作品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漆畫展。2005負責監製全國最大的漆壁畫(壁畫39米X25米,現裝置於天津假日大酒店大堂)。2007年作品集《塔斯-黃輝煌畫集》在德國出版發行。2008年在北京798國際畫廊區舉辦當代藝術展。部分作品獲全國獎並被美術館德國私人收藏。多年來從事多畫種領域創作,當代藝術,油畫國畫雕塑水彩,系畫家雕塑家當代藝術家於一體

明清科舉牌匾

明清科舉牌匾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沈厝村

文物發現

明代建築群落

A歷經500年風雨的沈厝明代建築群落

2008祠堂照片 2008祠堂照片

惠安縣螺陽鎮東風村沈厝沈厝明代建築群落及黃氏家廟,分為祠堂和古厝群,分別建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8年)和明嘉靖乙丑年(公元1565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沈厝古厝群(含祠堂)坐東朝西,南北走

大厝內景 大厝內景

向,“一”字排開,除祠堂外還有文輝舊厝、東厝、大厝、烏門五幢古厝,排列整齊,結構一致。三進五開間,漢式大責,燕尾脊頂,打偏大門出磚入石。整體範圍占地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保存祠堂後落為240平方米,前後埕約1000平方米,六副石制旗桿夾,一個石馬槽,三個圓石壺。如此建築及範圍,方圓數百里堪稱之最。祠堂大廳十餘塊匾牌,記載了黃氏宗族明清兩朝“一門三進士、二代同中舉”、“四五世連登甲榜,十三傳不作白丁”的榮耀歷史。祠堂兩側有 “仁、義、禮、德、忠、孝、節、廉”之祖訓。教育子孫後代以仁德行事,以禮義待人,行忠孝於祖先,承前人之美德,實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發揚和光大。


B 惠安沈厝明清古建築群

改寫“出磚入石”歷史? 2013-03-07 08:26:47 來源: 泉州網-東南早報

黃氏祠堂內景 黃氏祠堂內景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翻閱黃氏族譜 ■聲音 文史專家“把脈”古大厝 昨天上午,來自省、市、縣三級的文物專家、學者一行十餘人趕到螺陽。經過現場踏勘之後,專家們現場召開座談會,圍繞這處明清古建築群落的保護和修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粟建安 福建省考古隊原隊長、文博研究館員 從文物考古價值來看,這處建築群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望海故居有很多相似之處。建議可拿現有歷史遺存與之對比,進而借鑑劉望海故居的保護之路。同時,還要儘快請專業人員對古厝現有的遺物進行盤點、拍照,尤其是對一些關鍵部位的結構要一一記錄,“畢竟這些東西不可複製,一旦消失,十分可惜”。 陳建中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館員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何處理好現代建築與古建築之間的矛盾,已迫在眉睫,沈厝黃氏家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這處家廟仍保留著明清建築風格,主體完整,相當難得。 建議先進行整片保護,修繕好了再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對部分古厝要恢復閩南紅磚建築,作為活態文化遺存,加以開發,“如果有可能甚至可引進商業活動,像北京四合院一樣,早上可以在院內泡泡茶,曬曬太陽”。 黃真真 泉州

文物專家在閱沈厝族譜 文物專家在閱沈厝族譜
省市縣三級專家在鑑定文物 省市縣三級專家在鑑定文物

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原主任、文博研究館員 黃氏後人主動保護文物,這種行為值得稱讚、推廣。建議黃氏後人請專業人員對建築群進行全面“體檢”,做好文本,以作為今後政府決策的依據。有條件的話,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融入其中,建成休閒性古街,像晉江五店市的做法一樣。 姚洪峰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 這處建築群,從明代、清代直至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均有,體現了文物遺存在建築和人的兩條線延續,相當完整,比較難得。這也可能是目前泉州最早的明代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在今後的修繕中,要按照文物保護原則,“拆今留古”,儘量恢復明清的建築風貌。

人文石刻

1戶部主事黃森丹書真跡--慎庵公陳氏墓志銘

2位於獅山山頂摩崖石刻“振衣千仞”黃森所書

戶部主事黃森丹書真跡--慎庵公陳氏墓志銘1 戶部主事黃森丹書真跡--慎庵公陳氏墓志銘1
戶部主事黃森丹書真跡--慎庵公陳氏墓志銘 戶部主事黃森丹書真跡--慎庵公陳氏墓志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