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內燃機原理

汽車內燃機原理

《汽車內燃機原理》是1997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倪計民。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較系統和全面地介紹了內燃機的循環、性能指標、換氣過程及燃燒理論基

礎,分別介紹了汽油機和柴油機的混合氣形成和燃燒過程,供油系統、點火系統的

工作原理,燃燒室的造型、特徵及性能的比較,並按專題介紹內燃機的排放、噪聲、

增壓,內燃機的特性和匹配。同時還專門介紹了代用燃料及其在內燃機中的套用。

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越來越多地套用到內燃機中,本書用相

當的篇幅介紹了汽油機的電子噴射技術、柴油機的電控系統及其電子技術在內燃

機的控制和管理中的運用。

除了介紹按傳統定義的汽油機和柴油機外,本書還介紹了由汽油機和柴油機

衍生出來的混合式發動機和其他類型的動力裝置,同時還介紹了內燃機的動力學。

本書特別適合作為大專院校汽車、內燃機、熱能動力機械、工程機械等專業的

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教學用書,同時也可供從事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

考。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1內燃機發展史的回顧
1.2內燃機分類
1.3汽車與內燃機的匹配要求
1.4車用內燃機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內燃機的實際循環和理想循環
2.1內燃機的實際循環過程
2.2內燃機的理想循環
2.2.1對內燃機實際工作過程的簡化
2.2.2理想循環的熱效率和平均指示壓力的計算
2.2.3理想循環熱效率和平均壓力的影響因素
2.2.4各理想循環熱效率之比較
2.3對理論循環的修正
第三章 性能指標
3.1性能指標
3.2大氣修正
3.3機械損失
3.3.1機械損失的分類
3.3.2影響因素
3.3.3機械損失的測定
3.4內燃機的熱平衡
第四章 內燃機換氣過程
4.1四衝程內燃機換氣過程
4.1.1換氣過程
4.1.2換氣損失
4.2換氣過程性能指標
4.3配氣相位的合理選擇
4.4充氣效率的影響因素及提高充氣效率的措施
4.4.1影響因素
4.4.2提高充氣效率的措施
4.5空氣運動
4.6氣道的穩態試驗台
4.7多氣門內燃機
4.8可變的配氣定時和可變的進氣系統
4.8.1可變的配氣定時
4.8.2可變進、排氣系統
第五章 內燃機常用燃料及燃燒理論基礎
5.1燃料
5.1.1分類
5.1.2化學結構
5.1.3煉製
5.1.4燃料性質
5.1.5添加劑
5.2空燃比(過量空氣係數)
5.2.1化學當量比的計算
5.2.2空燃比(過量空氣係數)的計算
5.3燃燒理論
5.3.1HC著火
5.3.2內燃機混合氣的著火現象及著火界限
5.3.3內燃機的燃燒方式
5.4理想循環的燃燒之不可能實現
5.5實際的燃燒過程
第六章 汽油機的混合和燃燒
6.1正常燃燒
6.1.1火焰擴散
6.1.2燃燒過程三階段
6.1.3火焰傳播速度和燃燒速度
6.1.4燃燒過程對平均壓力和熱效率的影響
6.1.5影響燃燒過程的因素
6.1.6不規則燃燒
6.2不正常燃燒
6.2.1爆震燃燒
6.2.2熾熱點火
6.3多缸汽油機混合氣的分配
第七章 化油器式汽油機混合氣形成及點火系
7.1化油器式汽油機混合氣形成
7.1.1對汽油機混合氣形成的要求
7.1.2理想化油器的特性
7.2化油器的結構和基本功能
7.2.1化油器的結構
7.2.2化油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7.2.3實用化油器
7.3開新Keihin26/30DC化油器
7.4點火系
7.4.1火花塞
7.4.2蓄電池點火裝置
7.4.3電磁點火裝置
7.5爆震調節
第八章 汽油機燃燒室
第九章 柴油機的混合氣形成和燃燒
9.1燃料的霧化
9.2混合氣形成方式
9.3著火現象
9.4燃燒過程
9.5燃燒過程的幾個問題
9.5.1著火延遲期
9.5.2燃燒的熱混合作用
9.5.3空燃比
9.5.4燃燒過程的影響因素
9.5.5改善燃燒過程的因素
9.5.6環境問題
9.6燃燒過程的模擬計算
第十章 柴油機的供油系統及電控柴油機
10.1燃油噴射過程及特性
10.2不正常的噴射現象
10.3噴油泵
10.3.1直列泵
10.3.2分配泵
10.4噴油嘴
10.5供油規律、噴油規律和燃燒(放熱)規律
10.6電控供油系統和電控柴油機
10.6.1電控的供油系統
10.6.2電控的調節系統
10.6.3電控柴油機
10.7柴油機的起動性能
第十一章 柴油機燃燒室
11.1燃燒室
11.1.1分隔式燃燒室
11.1.2直噴式燃燒室(統一式燃燒室)
11.2各燃燒室燃燒過程的比較
11.3柴油機與汽油機的比較
第十二章 內燃機排放及排放法規
12.1有害成分及成因
12.1.1汽油機的廢氣有害物質成因
12.1.2柴油機的廢氣有害物質成因
12.2降低廢氣排放之措施
12.2.1降低汽油機廢氣排放之措施
12.2.1.1機前處理
12.2.1.2機內措施
12.2.1.3機後處理
12.2.2三元催化器
12.2.3降低柴油機廢氣排放之措施
12.3排放法規
12.3.1歷史的回顧
12.3.2中外排放法規
12.4與排放法規相關的汽車廢氣測試
12.4.1汽油機廢氣檢測
12.4.2柴油機廢氣檢測
12.5動態排放試驗
12.5.1高動態試驗台
12.5.2動態排放實時測量
第十三章 內燃機噪聲及控制
13.1噪聲的基本概念
13.2內燃機噪聲的評價指標、測試和識別
13.3內燃機噪聲成因及影響因素
13.3.1內燃機噪聲的來源及分類
13.3.2空氣動力性噪聲
13.3.2.1排氣噪聲產生的機理
13.3.2.2進氣噪聲
13.3.2.3風扇噪聲
13.3.3燃燒噪聲
13.3.4機械噪聲
13.3.5表面輻射噪聲
13.4降低內燃機噪聲的措施
13.4.1進氣噪聲的控制
13.4.2風扇噪聲的控制
13.4.3燃燒噪聲的控制
13.4.4機械噪聲的控制
13.4.5表面輻射噪聲的控制
13.4.6機後措施
13.4.6.1無源消聲器(傳統的消聲器)
13.4.6.2有源消聲系統
13.5消聲器的布置
第十四章 內燃機增壓
14.1內燃機增壓的可行性及評價指標
14.1.1增壓之可能性和特性
14.1.2衡量指標
14.2增壓的種類及工作原理
14.2.1機械式增壓
14.2.2容積式增壓(容積式進氣管)
14.2.3氣波增壓器(Compex-過程)
14.2.4廢氣渦輪增壓
14.2.5複合增壓系統
14.3汽油機增壓
第十五章 代用燃料及套用
15.1代用燃料的分類及內燃機代用燃料的選擇
15.2醇類代用燃料
15.2.1醇類的生產
15.2.2醇類的物性
15.2.3實用醇類燃料內燃機
15.2.3.1摻燒
15.2.3.2純醇燃料內燃機
15.2.4排氣污染
15.3生物類代用燃料
15.4氣體代用燃料
15.4.1液化石油氣(LPG)
15.4.2壓縮天然氣(CNG)
15.4.3氫氣
第十六章 汽油噴射發動機及汽車電子管理裝置
16.1汽油噴射技術發展的歷史回顧
16.2汽油噴射系統的分類
16.3汽油噴射發動機混合氣形成
16.4實用的汽油噴射系統
16.4.1機械式汽油噴射系統
16.4.2電子式汽油噴射系統
16.4.2.1D-Jetronic
16.4.2.2L-Jetronic
16.4.2.3Motronic
16.4.2.4Mono-Jetronic、Mono-Motronic(SPI、CFI、TBI)
16.4.2.5Digijet/Digifant
16.4.3λ-感測器和λ-調節
16.4.4三元催化器
16.5汽油噴射供給系的特點
16.6汽車中的電子管理裝置
16.6.1汽車電子管理系統
16.6.2內燃機管理器(內燃機和變速器電子裝置中心)
第十七章 內燃機特性及匹配
17.1負荷特性
17.2速度特性
17.3柴油機調速特性
17.4萬有特性及其他特性
17.4.1萬有特性
17.4.2其他特性
17.5特性場
17.6汽車動力-傳動系的匹配與最佳化
17.6.1動力-傳動系匹配
17.6.2內燃機的性能最佳化
第八章 混合式發動機
18.1混合式發動機的研究思路
18.2按Schweitzer定義的混合式發動機的分類
18.3分層充氣發動機的結構分類
18.4實用的混合式發動機
18.4.1按Schweitzer分類的混合式發動機
18.4.2分層充氣發動機
18.4.3稀燃發動機
18.5混合式發動機的啟示
第十九章 其他類型發動機
19.1汪克爾轉子發動機
19.2燃氣輪機
19.3電力驅動
19.4混合驅動裝置
第二十章 內燃機動力學
20.1曲軸連桿機構運動學
20.2內燃機動力學
20.2.1氣體力、慣性力(質量力)及扭矩
20.2.2慣性力的平衡
20.2.3多缸機慣性力合成扭矩的確定和平衡
20.3曲軸扭振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